簡體版

第一百六十章齊王請纓

第一百六十章齊王請纓

就在太子的幾個近臣要為了太子代皇上去御駕親征的事開月兌的時候,大殿上響起了一聲怒喝。大家定楮一看,原來是御林軍統領秦少陽,明的好像是怒叱幾個大臣,實際上是將了太子一軍,要是在平時,這幾個大臣一定會和秦少陽唇槍舌劍一番,可是現在是非常時期,武將的地位就非同小可,工部尚書葛其嚴、吏部尚書吳定鶴、戶部尚書馬玉梁竟一下子感到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

大殿靜了下來,太子此時感到自己是進退維谷,看到皇上的幾位親信大臣一定要自己上前線,就越來越感到這就是一個圈套,可是如果父皇一定堅持要自己去,自己也是別無選擇,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在京城捱上幾天,再加急把江浙的人馬調來,相信父皇在這國難當頭,不至于敢把自己廢掉,一切等局勢穩定後再作打算。

想到這里,太子正想再一次上前表示如果父皇要自己去御駕親征,自己是義不容辭,還想在群臣面前慷慨激昂的表示一番,皇上卻再一次探了探身說道︰「太子,剛才群臣有支持你去的,也有反對你去的,不知太子自己意下如何?」太子還真的沒有想到父皇還是在詢問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又打亂了自己剛才的計劃,如果想不去,我應該找一個怎樣的說辭才能冠冕堂皇呢?

群臣都在翹首以盼,等待太子給出結果,大殿上的空氣好像一下子凝固了。

正在此時,一位氣宇軒昂的少年走了出來,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寂。

「皇爺爺,孫兒願意代爺爺御駕親征,一定竭盡所能把胡人趕出三關。」說著話已經來到了皇上的面前。

眾臣聞聲看去,但見一個全身武士打扮的少年走了出來,除了祁孟良一眼看出是皇長孫胤外,其他的大臣都是一臉的驚愕。

原來,皇長孫胤是祁孟良的學生,幾年來跟著祁大人刻苦學習,幾乎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也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滿月復經綸了。胤除了平時跟祁大人學習以外,幾乎就是和秦少陽形影不離了,跟著秦少陽學習兵書戰策,十八般武藝,其用功的程度連秦少陽也常常稱贊不已。今晚也是因為在秦少陽的將軍府練功,听說皇上連夜召集大臣上殿議事,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這才跟著秦少陽一起來到大殿的。又由于平時很少跟大臣們打交道,所以有些大臣還不認識他。

皇上一看是胤主動請纓去御駕親征,心里又是高興,又是心酸。高興的是自己沒有看錯他,小小年紀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心酸的是胤還是個孩子,就要去代朕去御駕親征,難道我大陳王朝的皇室真的沒有人了嗎?太子怎麼這樣的不爭氣,本來是責無旁貸的事情這樣的推三阻四,難道你以為想保住江山社稷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嗎?

「啟奏皇上,臣有本上奏,齊王還是弱冠之年,怎麼能擔此大任?在此大陳生死存亡之際,請皇上三思。」刑部尚書丁陽再次上前奏道。

丁陽所說的齊王就是指皇長孫胤,五年前,皇上為了抑制太子勢力的發展,在皇孫輩中唯一封胤為齊王,並指派祁孟良為胤的老師,雖然胤不擅長和大臣們拉幫結派,可是胤的謙順好學,深得多數大臣的贊賞。為此,太子感到胤是自己登基的最大的障礙,也是父皇要廢立太子的直接原因。

「皇上,臣以為齊王雖然是弱冠之年,可是齊王文武雙全,是皇家子弟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如果齊王去代皇上御駕親征,真的是我大陳之福,萬民之福啊。」吳定鶴一看有可乘之機,馬上推波助瀾,巴不得齊王立刻就去前線,這樣就解了太子之危,最好是齊王一去不復返了,也為了太子除去了絆腳石,解決了太子登基的後顧之憂。

「吳大人,不知道是誰去年為了阻止皇上立皇太孫把齊王說得什麼都不是,現在齊王就變成了皇家子弟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了,你真的是健忘啊,說這樣的話,不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讓一個未及弱冠之年的孩子上前線還是大陳之福,萬民之福啊,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皇上,臣以為,齊王去代皇上御駕親征絕對不合適,只有太子去御駕親征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如果太子畏懼北胡,在這社稷危亡之際不敢挺身而出,那麼,臣請問您有何面目面對天下臣民?又有何資格接掌大陳江山?」祁孟良現在為了自己的學生已經不顧一切的聲色俱厲地問道。

听到祁孟良這無所顧忌的質問,太子也感到自己有點羞愧難當,不知怎麼回事,越是年紀大了,越是患得患失,遠沒有十幾年前的那種天下舍我其誰的氣魄,難道是越接近權力的頂峰越膽小了嗎?

「祁大人,你也不要這樣咄咄逼人,太子說了不去了嗎?現在只是討論誰去是最合適,最後還是由皇上定奪,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們都應該冷靜下來,不能意氣用事,難道三思而後行也有錯了嗎?」工部尚書葛其嚴一看氣氛不對,怕引起群臣的不滿,馬上見風使舵,采用緩兵之計。

「葛大人說得對,我們不能顧頭不顧尾,要做到首尾相顧才是上上之策。跑馬關雖然重要,可是諸位大臣想想,萬一跑馬關失守,京城怎麼辦?誰來擔任死守京城的重任,難道不記後果的單呈匹夫之勇去以死血拼就對得起天下臣民?太子現在考慮的不光是跑馬關,還要全盤考慮天下大勢,要考慮與北胡作長期的斗爭,你們說誰有能力可以在短期內把北胡趕出三關?如果我們把殘存的實力都在跑馬關拼光了,今後我們舀什麼和北胡的鐵騎周旋?再說,太子不去御駕親征也是有充分的理由,即使太子要去老臣也要以死相勸。現在皇上龍體欠安,太子作為儲君是我大陳的主心骨,如果太子在前線有個三長兩短對江山社稷有什麼好?本來就大廈將傾再斷棟梁將是什麼後果?難道不是一清二楚的嗎?」看到太子已經毫無退路,一貫很少上朝的太子太保楊顯貴振振有詞地說道。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