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5章 立身要正(3)

孝明帝正光年間,高恭之奉命出使相州(今河北臨漳縣),相州刺史李世哲為前尚書李崇之子,正在春風得意之時,依仗權勢,恣意妄為,置法律于不顧。李世哲強買民房,大興土木,建造起豪華住宅,高高的尾脊上都仿照宮殿安上了鴟尾形狀的裝飾,圍牆上裝有手中持節的小木人,奢侈越禮。高恭之調查清楚後,毫不躊躇,馬上繩之以法,命人全部拆毀,並從宅中搜出大量贓物,之後,將詳情一一奏報朝廷。?

莊帝重掌朝政後,高恭之被授任征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御史中尉兼黃門。高恭之在外秉公執法,在內參與決策機密大事,凡有利國利民的事情,決不耽擱,一定向莊帝呈報;見到不當之處,極力勸諫,耿耿忠心,諍諍良言,絲毫沒有顧忌。高恭之所選用的御史,都是當時有威望品德高尚的名流。?

高恭之處處依法行事,不分尊卑貴賤。僕射爾朱世隆為當朝權貴,氣焰沖天。一次,道穆在朝中見朱世隆衣冠不整,有損禮儀。不容分說,當下就彈劾糾正。不過,最值得大書一筆的還是高恭之與莊帝的姐姐壽陽公主的一場沖突。當時,壽陽公主正乘車外出,行至中途,不知何故,隨行的卒役不小心觸犯了公主,公主命人用赤紅大棒毆打不止,並大聲斥罵,這樣做違反了皇族外出,行必清道的律條。高恭之撞見,上前制止,公主自恃是皇親,並不把高恭之放在眼里,仍我行我素。高恭之一怒之下,喝令座役用大棒槌破公主的車子。堂堂公主當眾受辱,豈肯善甘罷休,把高恭之恨得咬牙切齒,回去就向莊帝哭訴,莊帝倒還明白,也深知高恭之的為人,便安慰道︰「高中尉灌廉耿介,他所做所為皆為公事,不宜因私怨而輕易責罰過後,高恭之進見莊帝,莊帝特意向他提起了這件事,說︰「前日,朕之姊行路時多有冒犯,朕因此事深感慚愧道穆見莊帝悉知內情,並不因觸犯皇姊而降罪,心中感動,馬上免冠叩謝說︰「臣蒙陛下恩遇,身為御史,恪守陛下制定的法令,不敢因公主一人而違犯朝廷典章,以至辜負陛下殷殷期望。沖撞公主乃不得已而為之,還望陛下恕罪莊帝听罷愈加謙和,笑道︰「朕有愧于卿,卿卻反來謝朕,真乃朕之賢臣?

高恭之不因人廢法,堅決維護法令尊嚴,即使皇親公主也不能例外,忠勇可嘉,不愧一耿介之士。耿介之人必忠正無私,唯此方有耿介之語、耿介之舉。而莊帝不偏袒皇親,能識人、信人、用人,不因小失大,就此而言,還是有些眼光和胸懷的。?

五、忠貞救國丞相李綱?

中國歷史上,面對敵人的進攻,宰相的表現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大敵當前而不加理會,照常是醉生夢死,如賈似道之流;有的是投降賣國,以圖富貴榮華,如秦檜之流;有的則是束手無策,倉惶逃竄,如蔡京之流。這些人已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被後人唾罵。與此相反,有的宰相則是把祖國安危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奮不顧身,忠貞救國,為後代萬世所景仰。李綱就是這樣的一位。?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欽宗繼位,其時金人已逼近東京。宰相李時中、李邦彥之流主張宋欽宗棄京城而逃。李綱此時為兵部侍郎,他對兩位宰相的主張嚴加駁斥,主張堅守御敵,並自告奮勇地提出︰「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于是,宋欽宗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宰相副職)。次日早晨,李綱入朝,卻發現倉惶失措的宋欽宗正準備逃跑。李綱很著急,情急之下,他對禁衛軍士兵大呼︰你們是守宗廟社稷呢?還是願意逃跑昵?軍士們回答說︰願死守。于是李綱入見欽宗,對其說︰「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願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

宋欽宗听了這話,才意識到逃跑說不定也會喪命。于是,「上感悟,遂命輟行。綱傳旨語左右曰︰‘敢復有言去者斬!’禁衛皆拜伏呼萬歲,六軍聞之,無不感泣流涕」。?

接著,李綱急速布置防守舉措,三日之內,戰守準備基本完成。金軍到達東京城下,見城防堅固,于是用小船沿河而下,進攻宣澤門,李綱指揮軍士以長鉤搭敵船,投石攻打,金軍失敗而歸。?

金軍圍攻東京,提出了割讓三鎮等的議和條件,李綱表示反對,但李邦彥、張邦昌主張全部接受。李綱說︰「金人所需金幣,竭天下且不足,況都城乎。三鎮,國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國李邦彥卻說︰「都城破在朝夕,尚何有三鎮,而金幣之數不足較于是,與投降派一鼻孔出氣的宋欽宗授給他們帶去金營的議和書中,稱金帝為「伯大金皇帝」,稱自己為「佷大宋皇帝」,宋欽宗還定下原則是︰「金幣、遣質、更盟,一依其言?

這時,各地的勤王之兵陸續來到東京,共計二十余萬。勤王軍中有支山西隊伍,首領是姚件平。姚件平于二月下旬率兵夜襲敵營,李綱率諸將相助,雙方激戰于募天坡。事後,金人責問宋朝此事。宋欽宗、李邦彥一心投降,于是急忙向金人遞上三鎮地圖,並罷免李綱,以討好金人。?

宋欽宗此舉激起京城軍民義憤。以太學生陳東為首上書皇帝,請求罷免李邦彥,起用李綱,軍民出于義憤痛打了李邦彥。宋欽宗在軍民的激奮中被迫再起用李綱,李綱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京城防御史。李綱復職後,即日下令殺敵者厚賞。有了李綱坐鎮指揮抗金,宋朝軍民英勇殺敵,金人無法攻破東京,只好退兵。?

李綱挫敗了投降派棄城逃跑的企圖,保護了首都軍民財產。然而,由于宋欽宗奉行的是投降路線,為了與金人議和,遂于八月初,再次罷免了李綱。以李綱為首的抵抗派全被逐出朝廷。這樣,李綱的戰守措施被取消,各地勤王之兵更被遣散。金人了解此情後,于同年十二月再次南下進攻東京,宋欽宗的投降換來的不是自己的安康,而是「靖康之禍」。宋欽宗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吞下了,他與他老爹一起被金人擄掠北去,成為囚徒。?

公元1127年5月,趙構被立為宋高宗。李綱由于其在抗金中的特殊作用與聲望,再次入朝為相。就任相職前,李綱對宋高宗提出了十議作為治國要務。第一是議國事。李綱說︰「能夠守而後才能虞,能戰然後才能和。現在我軍不是不能取勝,要和則不可取。當務之急應先整頓防務,以守為策略方針第二是議巡幸。李綱說︰「巡幸之地必須要一日之內能到京師,才可安人心。巡幸之地,長安為上,襄陽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是議赦令。李綱說︰「不久前的赦書,是仿效張邦昌的偽赦令的,赦免了許多叛逆罪犯,是不可行的。應全部改正第四是議僭逆。李綱說︰「張邦昌身為大臣,不能臨難死節,反而昴姓改號,成為金人傀儡,必須依法懲處第五是議偽命。李綱說︰「國家有難,少有仗義犧牲之人,反而是屈膝投降,做金人偽官的人很多。過去唐肅宗平叛時,將依附叛軍的人以六等罪判處,這是應該效法的。第六是議戰。李綱說︰「軍政萎靡,士氣不振。應嚴明軍紀,賞罰分明,以鼓舞士氣第七是議守。李綱說︰「敵人狡詐,勢必再來。應該沿長江、黃河、淮河布置防御,以防金人來犯第八是議政。李綱說︰「政出多門,導致朝政紊亂,應該歸政于中書第九是議久任。李綱說︰「靖康年間,大臣更換太多、太快。應該鄭重選擇賢能之人來作大臣,讓他們久居其位,才能得到成功第十是議修德。李綱說︰「皇上應該提倡孝道恭儉,這樣才能眾望所歸,振興朝政從李綱的十議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綱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責任心和一片忠心,可以看出李綱是一位多麼具有政治眼光的大臣,可以看出李綱所具有的賢相品德與素質。這十議與唐朝年間著名良相姚崇向唐玄宗上的「十要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于宋高宗遲遲不懲罰張邦昌,李綱力諫,說︰「臣不可與邦昌同列,當以笏擊之。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罷臣經過李綱苦諫,高宗才同意從朝中趕走張邦昌。李綱主政後,抗戰派暫佔上風。于是,李綱整頓防務,御敵救民。針對軍政**的現實,李綱頒布了新軍制二十一條,嚴申賞罰制度。為防備金兵再次入侵重新調整了防備部署,在沿長江、黃河、淮河設帥府,固定一定數量的軍隊以資防守,同時在這些地方建造戰船,訓練水軍。由于南宋正規軍剛形成,力量不足,李綱主張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斗爭。于是設立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令兩司赴河北、河東招募義兵,共同抗擊金兵,並嚴令︰「三省、樞密院置賞功司,受賂乞取者行軍法,遇敵逃潰者斬,因而為盜賊者,誅及其家屬。凡軍政申明改更者數十條?

李綱的主政,在朝中除弊興利;在朝外,團結全**民奮勇抗敵。一時間,朝政出現新氣象,民情為之振奮,抗金救國呈現大好形勢。?

然而,一旦形勢有了好轉,宋高宗苟且偷安、意圖南下的面目又顯現出來了。風向一變,投降派的代表人物黃潛善、汪伯彥也竭力攻擊李綱,給李綱加上了獨擅朝政等十多項罪名。而由于李綱極力反對宋高宗的南下企圖,引起高宗對他的不滿。結果,與宋欽宗一脈相承,同樣昏庸的宋高宗罷免了李綱。太學士陳東、進士歐陽徹上書朝廷,直言李綱不可罷,黃潛善、汪伯彥不可用;要求高宗還都東京,親征並迎回徽、欽二帝。極端自私而決意投降的宋高宗竟將陳東和歐陽徹斬首。如此一來,李綱殫思竭慮所實施的各項措施被取消。南宋走上了苟且偏安的道路。而李綱在遭到罷免以後,仍然不忘憂國憂民,他對宋高宗說到︰「然臣東南人,豈不願陛下東下為安便哉?顧一去中原,後患有不可勝言者。願陛下以宗社為心,以生靈為意,以二聖未還為念,勿以臣去而改其議。臣雖去左右,不敢一日忘陛下?

李綱不愧是中國史上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一位真正忠貞之相。但是這樣一位忠貞救國的良相才俊,遇到了宋欽宗、宋高宗之流昏庸無恥的君王,他的一腔報國情、治國願只能是壯志難酬!然爭命于危急之時,盡智于御敵興國,功雖未成,忠貞為萬世景仰。?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