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臣曾國藩認為,作為統兵打仗的一方主帥,如果處處為自己著想,好處自己撈,危險別人上,貪生怕死,部屬就不可能為你效死力,反之亦然。只有在關鍵的時刻能夠舍身取義、與部屬同生死的主帥,才能激起部屬的同仇敵愾之心,讓其拚死效力。曾國藩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當屬北宋時期的楊業。?
楊業是北宋名將,他先在北漢為將,後歸宋,時間長達三十多年。在這期間,遼國經常派兵南侵,百姓受害甚大。楊業英勇機智地進行反擊,對保衛邊境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于楊業抗遼的事跡,在《宋史楊業傳》里有詳細的記載。?
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東、中、西三路大軍攻遼,開始進展很順利,尤其以由潘美和楊業率領的西路軍戰果最輝煌,後因東路的主力軍被打敗,宋太宗慌忙令諸路班師,並令西路軍保護曾經奪回的雲、應、寰、朔四州的人民遷于內地。這時遼國契丹大軍開始反攻已回師代州的西路軍,而東、中路軍已撤回,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楊業提出「示形于東,而務于西」的策略。?
楊業說︰「我率領兵馬出擊大石路,先派人密告雲、朔兩州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時,讓雲州的部隊先走。我進軍應州,契丹軍必定來阻擋,就讓朔州人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我預伏強弩手千人在谷口,派騎兵在中路支援,這樣三州的軍民就可以安全撤退了?
監軍王先反對說︰「我們有數萬精兵,為何怯懦如此。應直趨雁門,迎擊敵軍另一監軍劉文裕也贊成王先的意見。?
楊業說︰「不可,這樣必大敗?
王先嘲笑而威脅楊業說︰「君素來被稱為無敵,如今看見敵人避而不戰,是否有二心?」?
楊業說︰「我並不是怕死,一是因為戰機對我不利,這樣只能讓士卒被殺傷而不能立功。現在你們責我怕死,我可為你們打頭陣?
臨行前,楊業流淚對潘美說︰「我原來是太原降將,犯有死罪,皇上不殺我,還讓我執掌兵權。我並不是放縱敵人不出擊,而是在等待時機,以立功報國。如今大家責我避敵,我當戰死于敵前他指著陳家谷口說︰「諸位于此兩側埋下步兵和強弩手,待我轉戰到這里就夾擊敵軍相救,否則將全軍覆沒?
潘美與王先領麾下兵列陣于谷口。他們等了一個上午,不見楊業回來,王先以為契丹軍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出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便領軍沿著灰河西南行二十里,听說楊業兵敗,不敢救援,就慌忙帶軍逃走。?
楊業出兵與契丹軍戰斗,全軍竭力死搏,因眾寡懸殊,楊業突圍到谷口時,不見守軍的影子,拍胸大哭,率領帳下士卒返回再戰,全軍覆滅,他身受重傷,還接連殺死敵兵數十人,戰馬也受了重傷,終于被契丹軍所擒。敵軍主帥勸楊業投降,他堅決拒絕,他悲憤地說︰「皇上待我恩重如山,原想討賊捍邊以報皇恩,而反為奸臣所迫,致使王師敗績,我有何面目再活下去!」說罷,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孤軍出戰,都是因王先等迫害。他與契丹軍死戰後,回到谷口時,手下還有百余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各有父母妻子,現敗局已定,跟我一起死沒有益處,可回去報告皇帝將士听了都為之感動,沒有一人肯走,最終無一人生還。?
為什麼楊業能讓將士與他同生共死?這是因楊業深得將士之心。楊業雖不知書,但為人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能與士卒同甘苦。北方冬天嚴寒,人多穿皮衣,楊業卻只穿棉衣。楊業為政勤儉,馭下有恩,故士卒願意為其所用,為他效死,彼此之間有如父子兵。?
曾國藩當上兩江總督後,正準備與太平軍大戰一場,誰成想先是鮑超寧國府城被圍,派出多隆阿救援。多隆阿剛出發,徽州知府又來求援,只好派出平江勇統領李元度前往救援。李元度在咸豐四年起跟隨曾國藩南征北戰,功勞不小。尤其是咸豐五六年間,曾國藩在江西處于困境時,李元度的平江勇簡直成了他的擎天之住。?
臨行前,曾國藩不放心地對李元度說︰「徽州乃皖南大城,又是祁門的屏障,長毛打徽州,是想沖破這道門,竄進祁門來,守住徽州意義重大。你千萬不要把它丟了?
李元度不在乎地拍著胸脯說道︰「大帥請放心,長毛撼山易,撼平江勇難。有平江勇在,徽州城決不會缺一個角然而,李元度到達徽州後,並沒能守住這座門,很快便在太平軍九萬大軍的圍攻下棄城而逃。?
徽州失守,祁門變成了前線。當時,曾國藩身邊僅有張運蘭的老湘營一部分及親兵營,合起來不足三千,情形十分危急,曾國藩只好急調鮑超部馳援祁門。?
此時,太平軍正分兵三路向祁門包圍過來。李世賢帶著四萬人進入江西,擬從南面攻打祁門,羅大綱率二萬人穿過漁亭鎮,從櫸根嶺的東面進入祁門的關口攻擊,周國虞率二萬人翻過大洪嶺,從西面向祁門進擊。太平軍的兵力在湘勇十倍以上,湘勇則佔住了有利的地勢,雙方打了三天三夜,一時還沒有分出個勝負來。但是,湘勇的人數一天天減少,太平軍隨時都有可能破嶺而入。看來,祁門老營的覆沒是在所難免了。?
曾國藩此番處于絕境,自料難逃一死,連遺囑也寫好了。祁門大營的幕僚們更是驚惶失措,整個大營到處彌漫著驚恐慌亂的氣氛。那些紙上談兵的軍機參贊們,舞文弄墨的書記文案們,以及記賬算數的小吏們,亂作一團,紛紛暗中尋找生路。曾國藩見人心已散,便親擬一個告示︰「當此危急之秋,有非朝廷命官而欲離祁門者,本督秉來去自願之原則,發放本月全薪和途費,撥船相送;事平後願來者,本督一律歡迎,竭誠相待,不記前嫌並叫文書謄抄後貼在營房外。眾幕僚見曾國藩如此仗義,大受感動,都表示願生死同之,老營「人心遂固」。正是曾國藩在生死關頭能夠舍身取義,才激起了部屬同仇敵愾、拼死報效的決心。關鍵時刻短短的幾句「馭下妙語」,遠勝過萬兩黃金之功效。這才讓曾國潘逃過了一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