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章 善待部屬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源自《孟子》,清朝重臣曾國藩繼承了這一思想,並把它作為對待部屬的準則和必須遵守的制度。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九弟來信談,與之言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曾國藩在給部下的一封信中說︰「前曾語閣下以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以後望將取諸人者何事,與人者何事,隨時開一清單見示,每月匯總銷算一次?

曾國藩馭下術非常強調通過善待部屬而得其心的重要性,正如《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淵;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我國古代不少名將,他們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戰無不勝,就是因為他們「視卒如嬰兒」,愛護備至,故其部下心甘情願為之赴湯蹈火,與之同難共死。?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如何對待部屬?曾國藩在對待部屬方面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即是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投桃報李,連環相生,一句話就是善待部屬,多為部屬著想。?

曾國藩幫助部下建功得賞,舉薦升遷;僚屬部下也幫助他扶危解困,興旺發達。于是,湘軍這個上不了台面的臨時群體,才發展成為一個和衷共濟、互相映襯、充滿活力的戰斗群體、使其「事業」的「雪球」越滾越大。曾國藩成大事的經驗之談是︰要想取人為善,首先得先與人為善。正是由于曾國藩這種與人為善、好事想著部屬的做法,才使得他擺月兌了在家守制的不利局面,重新出山執掌權柄。?

曾國藩在家守制的一年多時間里,湘軍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曾國藩離開江西時,太平軍與湘軍正處于相持苦戰,九江、吉安、瑞州等城尚在太平軍手中。但是,由于太平軍的內訌,石達開先是離開湖北戰場,後又率太平軍精銳出走,湖北、江西的兵力大部跟隨石達開而去。湘軍乘機攻陷九江、瑞州、撫州、湖口、臨江等要地,湖北方面的武昌等城也再度為湘軍攻陷。湘軍控制了兩湖、江西的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向安徽進攻。?

由于湘軍作戰有功,其將領們一個個升官晉爵,今非昔比。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胡林翼加太子少保;楊載福官拜提督;李續賓也官至巡撫,賞穿黃馬褂。其他將領,也都得到相應的官餃。然而,在籍守制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卻仍然是原來的侍郎官餃。曾國藩雖說是信奉老莊處世之道,但相比之下也太懸殊了,心里不免激憤不平。在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願吾弟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則不特為兄補救前非,亦可為吾父增光泉壤還說,湘軍官員都「大有長進,幾于一日千里,獨余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長進曾國藩親手創建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殊勛,將領們升官揚名,他自己卻在關鍵時劃離開了戰場,自然也就失去了立功揚名、光宗耀祖的大好機會。主帥離開了戰場,前線將士卻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對守制欲復出的曾國藩來說實在太不利了。?

想到這里,曾國藩後悔當初非要回家守制。曾國藩曾想給咸豐帝上奏折,要求馬上返回戰場,但礙著面子,畢竟拿不起寫折的筆。?

不過,湘軍在曾國藩守制的一年多時間,雖然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實則是由于太平軍上層的內訌提供的大好機會。而湘軍畢竟是曾國藩親手創建,湘軍將領大都是曾國藩親自選拔和培植,曾國藩湘軍統帥的地位無人能代。曾國藩雖然家居一二年,湘軍將領仍與他保持密切聯系,曾國藩實際上在暗中遙控湘軍。在作戰中,別的人很難統一指揮。因此,由曾國藩保奏而升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時刻想著讓曾國藩出山。?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石達開率二十萬大軍出走,由江西的饒州、廣信轉入浙江,攻佔了浙江的常山、江山等地,並對衢州發起攻擊。胡林翼于咸豐八年三月二十九上奏請求起復曾國藩帶湘軍進援浙江;湖南巡撫駱秉章也推波助瀾,于五月二十五日上奏。咸豐帝看到形勢又緊張起來,環視周圍,的確無將可用,因此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國藩。遂于五月二十一日即在駱秉章出奏之前了起復曾國藩,令其率兵援浙的諭旨。?

曾國藩于六月三日接旨後,再不提任何條件,即于六月初七日離開荷葉塘,趕赴戰場,再度出山率領湘軍作戰。?

曾國藩此次能夠再度出山,固然是因為大清王朝無將可調,而最主要的還是得益于昔日部下的鼎力相助,給他創造了非出山不可的絕好機會。所以,曾國藩才深有感觸地說︰「古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燻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人有善,則取以益我,我有善則與以益人。連環相生,故善端無窮;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學,無常師即取人為善也,無行不與即與人為善也;為之不厭即取人為善也,誨人不倦即與人為善也?

一個成功者,需要的是善心,還是惡意?其中的樞機全在于個人的把握。曾國藩馭下術只是提醒人們︰為了讓部屬心服,誠心誠意為你所用,要盡可能善待他們。?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