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林總總的世襲?
世襲是我國古代沿襲最為久遠的一種做官途徑。《孟子萬章篇》說︰「啟賢,能承繼禹之道」,故能「繼世以有天下」。孟老夫子所提到的這位啟,就是夏代的開國君主夏啟,他被後世公認為是開世襲制度先河的第一人。正是從啟開始,傳說中的所謂「大同之道也,選賢與能」,開始被世襲所取代,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與家天下同時開始的,就是影響深遠的世襲制度。《禮記禮運篇》說︰「大人世及以為禮所謂「世及」,也就是世襲。所以,唐人孔穎達對《禮運篇》這段文字的注釋是︰「世及,諸侯傳位與自家也」,「父傳與子,無子則傳與弟也」。這種父子世代相承為官的制度,就是後來所說的世襲制。?
從中國歷史的具體發展進程來看,父子相承為官的世襲制,在先秦時期只限于貴族。也就是說,只有貴為諸侯、卿和大夫等,才享有世代為官的權利。至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十分活躍的士人,則沒有這個特權。所以《孟子告子下》說,「士無世官」。這一事實說明,直到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以專門知識服務于社會的文人,是無法世襲為官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主義中央集權制時代。伴隨著權力中心的上移,原先的貴族特權開始不復存在了。但是,以皇權為中心,又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特權集團。這些特權集團或以血緣、或以軍功、或以姻親,都可以人人為官、代代相承,從而把原先的貴族世襲制放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大至說來,以皇權為中心的特權集團,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宗室集團。所謂宗室,也就是帝王的家族。在歷史上,皇族有時又被稱之為公族。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背景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做了皇帝,他的整個家族成員都成了皇親。沾了一個「皇」字,自然就有著數不清的特權,世代為官正是眾多特權中的一種。?
第二,外戚集團。所謂外戚,也就是帝王的母族與妻族。具體說來,應該包括帝王的外公、舅舅、姨丈、岳父、舅子、連襟等。這些人通過與帝王的婚姻裙帶關系,登堂入室,不僅可以輕易地獲取權力,而且可以世代為官,永享富貴。?
第三,軍功集團。所謂軍功集團,也就是指在改朝換代過程中為新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由于這些人在王朝更替過程中立下大功,故而新王朝建立後,他們往往出將入相,加官進爵,而且世代因襲,長享富貴。《紅樓夢》中的賈府,就是一個軍功世襲的典型︰「寧國公死後,長子賈代化襲了官,他養了兩個兒子,只剩一個次子賈敬,襲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愛燒丹煉汞,別事一概不管。幸而早年留下一個兒子,喚名賈珍,因他父親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讓他襲了賈家三代相襲,代代為官,正是軍功世襲的典型。?
二、王戎世襲爵位晉身仕途?
王戎(公元234年—公元305年)字浚沖,瑯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歷史上他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和阮咸等名士一起,號稱「竹林七賢」。王戎出身世家,其祖父王雄,曾作過幽州刺史;父親王渾也作過涼州刺史,並被封爵為「貞陵亭侯」。?
王戎從小就長得清秀漂亮,兩眼炯炯有神,聰明伶俐,果敢鎮定,招人喜愛。在王戎六七歲時,家里人帶他到演武場去看訓獸表演,當猛獸怒吼時,驚天動地,聲音十分可怕。許多人都被嚇跑了,而王戎卻紋絲不動,神色自若。這一情景被坐在樓閣上的魏明帝曹睿看到了,十分驚異,連連夸獎這個小孩真勇敢。?
有一次,王戎與鄰居的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看到路邊李子樹上結滿了果實,色鮮而果大,十分誘人。孩子們不由得都爭著去采摘,惟獨王戎不為所動。于是便有人問王戎︰「你怎麼不上去摘幾個吃啊?」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說︰「這李子樹,長在道路旁邊,且果實累累,卻無人采摘,那一定是苦李呀!」果然,當那些摘到李子的孩子們吃到嘴里時,個個呲牙咧嘴,苦不堪言。?
王戎的青年時期(大約十五六歲)是跟隨其父王渾在任職的官府里度過的。王戎的父親與阮籍是朋友,兩人交往密切,經常互訪。可是阮籍每次來王家,往往與王渾談不上三言兩語,便跑到王戎屋里去聊天了。阮籍雖比王戎年長二十多歲,可是他們之間卻很談得來。久而久之,兩人便成了忘年交,彼此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事。阮籍曾對王渾毫不隱諱地說︰「你兒子具有俊逸的風采,豪爽的性格,卓越的見識,許多地方你是趕不上他的。跟你說話,總覺得不如跟阿戎談得深刻、有趣,因此我喜歡與他交談?
成年的王戎個子不高,常常不修邊幅,也不拘禮法。但是王戎能言善辯,看問題很深刻、準確,並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看人,更有精闢的識見,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一個人只要讓王戎見上一面,便知其本領高下、品德優劣,而且準確率很高,基本上「**不離十」。同時,王戎還特別擅長玄學和清談,經常與阮籍、嵇康等人一起飲酒會聚,高談闊論,他們的論題,很受當時士人的歡迎和欣賞。正是由于王戎善于辯名析理,才被人們譽為「竹林七賢」之一。那時,王戎為了贏得威信和名譽,對錢財也表現得不像後來那樣看重,那樣貪婪無厭。例如,王戎的父親在涼州刺史任上病逝時,其部下故吏和親朋好友送給他家的喪禮錢,就有幾百萬錢,都被王戎一一婉言謝絕了。王戎也因此博得了人們的贊揚,名聲遠播,成為佳談。?
後來王戎承襲了其父王渾的「貞陵亭侯」的爵位,並先後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光祿勛、吏部尚書、豫州刺史、侍中、光祿大夫、中書令、太子太傅、尚書令和司徒(「三公」之一,負責總理全國政務,地位十分重要)等職,並晉為「建威將軍」,加爵「安豐縣侯」。王戎之所以能在政局動亂、戰火紛飛、風雲變幻和社會矛盾尖銳的環境中,與時沉浮,站穩腳跟,並且能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一直爬到總管全國政務的「司徒」高位,是與他善于隨機應變,取媚于當權者,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看風使舵、左右逢源分不開的。正因為如此,雖然王戎一生也有過幾次小小挫折,但結果都一一化解,逢凶化吉,轉危為安了。?
三、鄂爾泰世襲佐領入仕?
鄂爾泰(公元1677年—公元1745年),字毅庵,西林覺羅氏,清朝名臣,滿洲瓖藍旗人。高祖父屯泰曾率眾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授牛錄額真。曾祖父圖捫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征戰,在攻擊明軍的大凌河戰役中陣亡,授備御世職。?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鄂爾泰考中舉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鄂爾泰世襲佐領,授三等侍衛。鄂爾泰隨從康熙帝玄燁狩獵,奉和作詩,甚合旨意。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升任內務府員外郎。當時,雍親王胤稹違例托咐鄂爾泰,要他從內務府取出一些外國貢品陳列于親王府,被他拒絕。雍親王即帝位後,召鄂爾泰進宮,親友因他得罪過雍正帝而惴惴不安。雍正帝卻和顏悅色地安慰說︰「你僅為五品郎官,敢于拒絕皇子,可見執法堅決嚴明,難能可貴啊!」?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鄂爾泰奉詔出任雲南鄉試考官,隨後擢升為江蘇布政使。鄂爾泰在官署建造春風亭,禮賢文士,以詩會友,將他們的詩文匯編為《南邦黎獻集》。又用府庫公使銀收購稻谷三萬三千四百余石,分別貯存于蘇州、松江(治今上海市松江縣)、常州三府,以備賑濟之用。鄂爾泰還親臨實地,考察太湖水系,擬定疏浚下游吳淞江、白茆河工程方案。?
四、和珅的入仕之路?
和珅是乾隆時代的權臣,曾長期擔任皇帝的近身侍從,他能從乾隆的一蹙一笑窺出其所思所想。和珅侍君二十五載,成為乾隆帝晚年須臾不可離的人物。和珅廣結天下關系網,在朝廷內外上下結交了大批同黨和親信,成就清朝第一寵臣。?
和珅(公元1750年∼公元1799年),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珅少年時貧窮而無所依恃。?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和珅卻沾了祖上的光,開始擺月兌困境。和珅的高祖尼雅哈那有軍功,故他在父親死後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之爵。這個世爵給和珅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入。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銀160兩,米180石,和珅有了這筆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這還不是主要的,這一世爵給和珅在政治上帶來了更大的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便捷之徑。因為和珅的高祖是開國功臣,其後人就有可能隨侍帝君。因此,和珅襲三等輕車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授三等侍衛,旋補粘竿處(其正式名稱是「上虞備用處」)侍衛,其職責是協助侍衛處護從皇帝。從此,和珅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