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邵陵王蕭倫,得到太子勤王命令,急忙起大軍晝夜兼行,來至京口地方。听聞侯景軍已濟江,並圍台城,使大將趙柏超。蕭弄璋等帥步騎三萬人,自京口西上。侯景命部將駐軍江城,以阻援軍。大將趙超對蕭倫說︰「我們如果走黃城大道,一定會與賊軍相遇。不如穿過山嶺,斜插過去,直抵鐘山,就會到達敵軍的後背,突據廣莫門,這樣出敵不意,城圍必解蕭綸也以為此計可行,就同意了他的意見,于是大軍離了大道,迂回于山間小道。至夜,山間大霧,向導也迷失了道路,比及天明,才到蔣山。就在蔣山扎下營寨。早有細作報給侯景。侯景即令公孫瓚前來探視,見大軍連營,無邊無際,急忙回來回復侯景。
侯景大驚,急忙令人將在京城搶掠所獲的婦女珍貨,運送到石頭,準備船只,一旦戰敗,以作後退之路。一面分兵三路,攻擊蕭綸。蕭綸大獲全勝。
當時已入嚴冬,山上寒冷。蕭倫取勝後即拔寨起營下山,在山下愛敬寺駐扎。侯景退兵,陳兵于覆舟山北。第二天,蕭倫進軍于玄武湖邊,與侯景對陣。當時未戰。至晚,侯景派來使節,約會明ri再戰。蕭倫同意了侯景的約書。侯景接到回報,即指揮退軍。這時,小將安南侯蕭俊,見侯景軍後移,以為侯景退走,即逞一時之勇,急帥手下士卒追擊。侯景大怒,急令大軍返身迎擊。蕭倫已應明ri決戰,並無防備。蕭俊勢小力單,如何抵得侯景大軍,旋即大敗,沖動後面軍營,蕭倫軍一時大敗。趙柏超引軍在遠處望見,見不是頭,也急忙退走,蕭倫死命拼殺,沖出一條血路,僅收的兵卒千余人,退入天寶寺。侯景追兵至,使公孫瓚領眾弟子引火燒寺。蕭倫死命突圍,僅帶數十命親隨,逃到朱方去了。其余眾將,包括西豐公蕭大器,主帥何俊等,都被侯景生擒。軍器輜重也都為侯景所有。
侯景既得全勝,第二天,令軍士將所獲的軍器輜重,盡數擺放在城下。又令將俘獲的主將蕭大器。何俊等推至城下。然後對著城上說城里人听著,邵陵王援軍已被我全殲。邵陵王也被亂兵所殺。再頑抗下去也是死路一條。「
何俊聞言,對著城上大喊︰」不要听他胡說八道。邵陵王只是小戰失利,已經全軍返回京口,不久就要約會各路大軍發起反攻了,一定要堅持住。看守的士兵為了阻止他說下去,從後面用刀背打他的脊背,他的辭se越加嚴厲,有人請示是不是殺了他,侯景說︰「不。現在人心不定,像他這樣忠義之人,正該放過,以示寬大呢不料侯景話音未落,遠處的臨賀王蕭正德突發一箭,殺死了何俊。侯景只好連道︰「可惜也就不再計較。城里本來人心惶惶,听了何俊的話,人心才又漸漸安定下來。
雲飛和公主才到蔡州,就听到了邵陵王兵敗的消息。心里越發著急。在大街上急匆匆的走著,希望早ri找到裴之高的大軍。不料在一個街道的轉彎處差點與一個人撞了個滿懷。雲飛抬頭一看,正是裴之高帳下參軍王懷遠。當初在鄱陽王帳下的時候,與他有過一面之交。雲飛問︰「王參軍急匆匆的要去哪里?」
王懷遠道︰「原來是蕭兄。小弟有重要軍務在身不能奉陪,容後再敘
雲飛道︰」我正要找裴將軍呢。不知軍帳在哪里?「王參軍往後一指道;」過了這個街口再往南一轉,出了城區,就看見了。小弟得趕快趕到江邊,柳仲禮大軍急需渡船過江。裴將軍派我去安排呢。「
雲飛道︰」好,那你忙。「就攜了公主,辭別王參軍往裴之高大帳走去。
裴之高听說公主駕臨。急忙出帳迎接,進入帳中坐定,裴之高問︰」公主駕臨,有什麼指教?「
雲飛代答道︰」南康王大軍已經集結于鐘離附近,只因不知各路大軍消息,恐duli難任,使某攜公主前來聯絡諸軍,約會共同進軍。「
裴之高道︰」好啊,我們也正在與諸路大軍聯絡呢。司州刺史柳仲禮帥一萬大軍就在江對岸,我已使王參軍前往江防,調集渡船,估計明ri就可渡江。又有徽州刺史韋糜,宣猛將軍李孝欽等部,都駐扎在附近,專等號令。如今邵陵王兵敗,大家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部署,像一盤散沙。你們來了正好,待柳仲禮渡江後,我使人約會諸將,大家選出一個盟主,一切行動統一指揮,破侯景才有希望。我先安排你和公主休息。大事明天再議。「
是夜,柳仲禮大軍全體渡江,與裴之高部會合。
第二天,裴之高的軍帳,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各路大軍統帥,接到裴之高約書,紛紛趕來赴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