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根瞄著新鮮,就跑去問娘親四叔寫的那些字怎麼讀。
柳氏就走過來,指著對子,教石根認字。
石根反復讀了幾遍,就記住了。記住了,就干脆端來一條凳子坐在大門口,看一眼對子,就默念一聲讀音。
嬌娘自然沒有石根這等‘雅興’。瞅見娘親在撿菜,就過去幫忙。柳氏瞧著心喜,就一邊撿菜,一邊跟嬌娘說石頭莊這兒的過年習俗。
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小都是要聚在一塊吃頓團圓飯的。大年三十這天的團圓飯呢,就叫年夜飯。年夜飯呢,要吃餃子。年夜飯有個規矩,—律不招待客人,也不邀請客人,吃飯時鄰舍間也不串門,只有—家人圍坐在一塊,吃團圓飯,喝團圓酒。主食是大米干飯,沒煮熟之前,舀出部分留待發紙用,然後煮熟自食。凡是年飯,包括早晨的包子、晚上的干米、初一的餃子都要多做,全家人吃飽吃好還有剩余。剩下來的飯要存放在糧囤里,外面蓋上紅色包袱,寓意「年年頓頓有富余」。
晌午呢,自家就不燒火做飯了。她和石柱,要帶嬌娘、石根、石頭、石生,一塊過老宅去吃團圓飯。現在跟嬌娘老生常談,是希望嬌娘記著事,回頭瞧見大伯母楊氏和女乃女乃鄭老太不待見的目光,就忍著點。團圓飯圖的就是個團圓,要的就是一家人喜氣洋洋,可別被吝嗇的目光,刺激冒火了。
嬌娘乖咪咪的听著,娘親說的這些習俗吧。跟現代過年差不多。不同的是,現代沒有這兒這麼講究。而且,現代現在年夜飯都年到餐館里去了。
就她穿越過來的前一年,年夜飯就是在一家知名的餐館里解決的。那一年的年夜飯,過的很不愉快。
嬌娘只希望,今年,穿越過來的第一個年三十,能平平安安、喜喜樂樂的過。
吃過早飯後,石柱和柳氏,關好屋子,插上門,就帶著兒子、閨女過老宅去了。嬌娘牽著石根,跟在爹娘身後,時不時的張望路邊的房子。
不論是泥胚子木門,還是石頭院牆籬笆門。
每家每戶的大門外邊,都插起了兩根裹著木香的竹棍。竹根呢,是用玉米桿子做的,外面涂上木香,就弄成兩根嬰兒臂膀粗的大香了。
香煙裊裊中,一副漆黑的對子,煞是顯眼。那些對子,都跟自家的對子一模一樣呢。上聯下聯上的有些字,只不過是調換了一下位置,就變成新的對子了。
嬌娘暗暗數了數,一路走過來,經過二十二家農家,二十二戶農家里面,就有三四家門上貼的對子,跟自家貼的對子一模一樣。
四叔苦讀詩書多年,怎麼學識沒見大的進展呢?就是寫點春聯,怎麼還搞幾家一模一樣的,難道腦里就沒點新鮮的詞匯麼?
這般想著,就把目光瞥向了一旁蹦蹦跳跳的弟弟石根。心想著,以後石根讀書,她得好好看著,可不能讓他讀書讀出像四叔石穩這樣的水平來。
四叔石穩這般學識。爺爺女乃女乃咋還總讓他去學堂讀書哩。讀書讀不出個名堂來,那怎麼不讓他棄學歸家種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