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cz)州,我們來了!」辭別王謹瑜和張欣瑤他們,方斌帶著玉兒,駕車開上了沿江公路,往南(nt)通跑,計劃經過蘇(s)嘉(j)杭公路,經南(nt)通穿宿(sq)遷過淮(ha)安,直達徐(cz)州。♀又擔心玉兒在玉佛寺受了老和尚的影響,情緒不高,有意興奮地大聲喊道,卻並沒有听到玉兒象往常一樣回應自己,轉頭一看,玉兒沒情沒緒地望著車窗外,不言不語,心里一沉,卻笑嘻嘻地說︰「你莫听老和尚胡言亂語,他不嚇人,怎麼騙錢?你知道的,還胡說我三妻四妾,呵呵,我一個婆娘都忙不過來,哪有那麼好的精力?」
「咯咯——」玉兒終于啟齒一笑︰「你莫褻瀆菩薩!我看老師傅是有道行的!要不,他哪兒能曉得我們是半路夫妻?又怎麼說你出身貧寒?現在你也看不出有寒酸樣啊?」玉兒說得也是,現在的方斌,早已經不是當初只身來江城打工的樣子,象模象樣,有了許多企業家的派頭。
「呵呵,如果不是皇親國戚,有幾個人沒有少年奮斗的經歷?說某人出身貧寒,大體上也不會差到哪里,反而會讓人覺得自己經歷過努力,並非靠祖輩福蔭,有種成就感,從而拉近距離,對老和尚多一份好感;至于說我們是半路夫妻,」方斌嘻嘻一笑,本想說我們可能從面相上看出有年齡差距,又怕玉兒誤會,更怕傷了她的心,嘻嘻地笑,促狹地說︰「老和尚眼楮毒!可能觀察到我們有親昵的動作或者眼神,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我那麼戀你,讓老和尚猜到我是偷人家的老婆!」
「瞎說!」玉兒臉頰一紅,心里暖暖地。♀分明感受到了對方濃濃的愛意,看著窗外不斷變幻的景色,心情也亮麗起來,幾個小時後,就到了徐(cz)州。
徐(cz)州,簡稱徐,古稱「彭城」,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w)山湖。西連宿(sz)州。東臨連(lyg)雲港。南接宿(sq)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作為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六千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cz)州籍」之說,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夫人。今天我們先休息一下,明天去哪兒玩啊?」在假日連鎖酒店住下來,方斌笑嘻嘻地說。
「晚上我們先去彭城廣場看一看,順便吃點東西,明天再去雲龍山看看。」玉兒一邊收拾行李一邊說。
「好的!你是老板。我是僕人,都听你的。」方斌嘻嘻地笑︰「先去洗澡,干干淨淨再去逛街!」
彭城廣場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廣場東西長約250米,西起中山北路,東至彭城路︰南北寬400余米,橫跨淮海路,管理面積近十萬平方米;廣場由中心廣場、副廣場和南廣場三個部分組成。主廣場按‘鼎‘字形分割綠地,組織游人。‘鼎‘的四只腳為伸向四方的游覽道,‘鼎‘身用安溪紅、太行紅花崗岩鋪裝成目前國內最大的象棋盤,象征著徐(cz)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最能代表徐(cz)州特色的便是兩漢文化,徐(cz)州不僅是江(js)蘇西北隅重要工礦業城市和交通樞紐,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為宋國彭城,秦末為西楚都城,三國魏置徐(cz)州,是江(js)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布滿全城的歷史沉積,尤其是兩漢文化,輝映了整個中華。」雖然受了老和尚的影響,玉兒的興致不太高,但還是簡明扼要地給方斌講述徐(cz)州的歷史。
「是啊。」方斌牽著玉兒的手,笑嘻嘻地說︰「劉邦是從這里起家的吧?兩漢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與這個草莽英雄是分不開的。」廣場上人很多,有的在隨著音樂跳舞,有的在納涼閑話,樹影婆娑,月光溶溶,四周分布著許多小商場小食店。
「我們去見識一下徐(cz)州有名的辣湯吧。」玉兒指著不遠處小店的招牌,「辣湯是徐(cz)州特有的一種小吃,其他地方絕對沒有,原名雉羹,由彭祖創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
「呵呵,是麼?」方斌勾起了食欲,「彭祖可是壽星啊?吃了他創制的辣湯,是不是也會長生不老?」
「嘻嘻——哪有那麼好的事?」玉兒嗤嗤地笑,暫時放下了心事,「果真如此,那小小的徐(cz)州,還不擠破了門檻?」兩個人說笑嘻樂間,走進店面坐下,點了兩碗辣湯和幾個烙饃。
「噫?怎麼這樣黑乎乎的啊?」辣湯端上來了,雖然聞起來香噴噴的,可是看起來一點也不敢恭維,黑乎乎的一大碗,方斌驚訝地叫了起來。
「同志你是第一次來徐(cz)州吧?」端湯的老師傅笑眯眯地說︰「你嘗一口就知道好不好了?」
「是麼?」方斌低下頭喝一口,怔住了︰此湯味道粘稠,鮮辣至極,喝到口中有酣暢淋灕之感。連忙說︰「老師傅,湯真的好喝!爽口爽心!」
「那當然!」老師傅自豪地說︰「此湯用野雞和稷米煲制而成,里面放有鱔魚絲、雞絲、面筋等等。熬煮時間長達半天之久,直至骨酥肉化,稷熟出汁,和以鹽味等佐料,看起來黑乎乎的,喝起來帶有增進食欲的胡椒味道,在湯中加上些許香油,更是美味。」又指著放在方斌面前的烙饃說︰「二位也是行家!這個饃,也是徐(cz)州一絕!徐(cz)州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 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 ,送與抗金英雄嘗。烙饃制作的炊具是用直徑尺余的鐵鏊子、一根棗核式的 面軸、一根扁竹劈子。我的這種饃,食法多種多樣,不僅可卷葷裹素,還可用蔬菜或其他餡料做成菜合。我在中間放了蔥花油鹽、雞蛋,做成的是油饃。你們嘗嘗?」
「嗯!」方斌對這個老師傅的話,深信不疑,拿起色澤金黃的油饃,咬一口,香脆可口,滿嘴帶香,酥脆細軟,油而不膩,別具風味,趕緊豎起大拇指︰「好吃!」老師傅笑而不應,退了回去。方斌和玉兒,一口饃一口湯,吃得大汗淋灕,津津有味。
第二天一早,方斌帶了玉兒去雲龍山。
甫進山門,撲面而來的是蒼勁有力的古松和未經雕琢的石階,無不散發出濃郁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內涵。就連路邊的一座碑亭、一架小屋,均用粗木搭建,青磚灰瓦,重造型少裝飾,簡樸大氣,典型的漢代風格,令人欣喜。從山門拾級而上,一路上松林茂盛,巨石磷峋,涼風習習,古風盎然。
「雲龍山大石佛當為雲龍山鎮山之寶,蘇東坡的墨寶則為雲龍山的點楮之處。」玉兒挽著方斌的胳膊,一邊拾級而上,一邊滔滔不絕地說︰「放鶴亭為宋神宗(趙項)元豐年間(公元1073年)春張天驥所建。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又稱張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並養兩只仙鶴,隱居山上。蘇軾在徐(cz)州任太守期間,常率賓客在亭中飲酒,和張天驥交成好友。于元豐元年十一月,蘇軾寫了一篇《放鶴亭記》,現立碑文于放鶴亭南側,這篇文章膾炙人口,並被選入《古文觀止》,徐(cz)州的雲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此文而聞名于全國。」
「呵呵,文以人傳,山因文而名,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章千古,山水不朽!對了,接下來我們去哪兒?」方斌轉過頭,在玉兒臉上親一口,笑嘻嘻地問。
「我看我們不必趕名山大川,也不必去大都市看風花雪月。我想去海邊看一看,洗個海水浴,再到孔子故里看一看,坐坐海船,怎麼樣?」玉兒吊在方斌胳膊肘兒,偏了頭笑盈盈地說,那幅嬌媚的神態,仿佛一個情竇初開的純情少女,讓男人感覺心曠神怡,又憐惜之心大起。
「行!知我者,玉兒也!」方斌嘻嘻地笑︰「下一站,連(lyg)雲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