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盡 第四節 缺醫少藥

看過《亮劍》電視劇的朋友們都該對八路軍的後方醫院有印象,一是日軍大隊發現八路軍的後方醫院,二是政委趙剛負傷住進醫院。

但是事實上,當年的晉察冀八路軍的後方醫療條件遠遠沒有電視劇里那麼好,要真有那樣的好醫院,一分區也就不可能在百團大戰後,主力部隊的老兵和精銳大量地減員了!

擁有抵近前線的野戰醫院,是最大限度的挽救一支部隊傷亡人員生命的首要條件。當日本侵華部隊普遍實現成立野戰醫院條件的時候,晉察冀八路軍的第一支野戰醫院來自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在1939年,加拿大外科醫生白求恩來到晉察冀,在距前線很近的地方實行「野戰手術救護」以前,八路軍戰場上的重傷員死亡率是很高的。從戰場上抬下來送到後方醫院的重傷員,常常在半路上就斷氣了。

白求恩根據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救護經驗,實行「野戰手術救護」,使得許多重傷員活了下來。可惜白求恩1939年底以身殉職,晉察冀後方醫院能像白求恩一樣承擔戰地手術的外科醫生鳳毛麟角。

1940年9月淶靈戰役,在淶源縣承擔戰地救護的,是印度外科醫生柯棣華。以後的1941年、1942年、1943年,晉察冀根據地一度全部淪陷,後方醫院也需要不斷轉移才能生存,「後方」的概念已不復存在。♀

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缺醫少藥的一分區醫院。能有鹽水來清洗傷口就已經很不錯了。在一分區各休養所。傷病員(因為營養狀況很差。病員急劇增加)的治愈率只能減少,死亡率不斷增加。

在戰爭年代,戰場上的犧牲經常被統計在內,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標記。但是在被稱作「休養所」的八路軍後方醫院,傷病員的大量死亡是緩慢進行的,常常被忽略不計。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因為八路軍醫院收治傷病員的能力有限,大量的傷病員常常被分散寄養在老鄉的家里。狼牙山五壯士殉難的那一天中午。在狼牙山上遇見的本地農村民兵冉元同,就是因為冉元同將分散在他家的傷病員背上山去,隱蔽在一處山洞之後而與邊打邊撤的五壯士相遇的。

還有一個故事細節,不知道人們注意到沒有。1941年夏秋季反掃蕩,楊成武率一分區機關及掩護部隊誤入完縣靠近唐縣後方醫院所在的花塔山地區,與白求恩醫校學員一起突圍。走出梯子溝後,疲憊不堪的白求恩醫校學員因為體力嚴重透支,實在走不動了,又誤認為已經擺月兌了鬼子兵的追擊,于是停下來就地休息。

休息的後果。是這些學員們最後在道士觀一帶遭到鬼子的屠殺。白求恩醫校學員為什麼體力不支?是因為在突圍之前,這些學員將後方醫院自己走不動的重傷員抬出去。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