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齊宋交兵 第四十五章 一手劍!一手書!方是華夏!

大司馬府前,田英看著一個小童,將卷竹簡送到守在大司馬府的士卒手上,並目送那士卒將竹簡拿進府之後,臉上終于露出滿意的笑容。

旁邊的琴歪著頭,用清脆的聲音道︰「這樣做就可以了嗎?」

田英自信一笑道︰「引蛇出洞的話,足夠了。我們回驛館吧,晚上就有消息了。」

「現在就回驛館嗎?」琴有些不情願地說道。

田英見到,琴的目光一直流連在周圍的商鋪中沒有移開,暗嘆道︰「她長時間獨居在山中,最多也就跟莊周聊聊天,恐怕都已經很久沒見過這樣熱鬧的境況了。罷了,反正還有時間,陪她逛逛吧!」

「那我們逛街去吧。」

「真的嗎?」

听到琴驚喜的聲音,田英笑了笑點頭道︰「當然!睢陽可是天下聞名的商城,更是商人的起源地之一,這里的商業絕對是天下最繁華的。」

「太好了!」興奮之余,琴卻是一手勾住了田英的手臂,拉著他便往前走。

田英無奈地撓了撓頭道︰「這樣,不太好吧。」顯然,田英有些介意路上的目光。

「什麼不太好?」琴回過頭,不解地望著他。

但是,田英總覺得,少女的眼中藏著狡黠,好像特意戲耍他似的。

算了,隨她吧。

如是想著,田英便任由琴勾著自己的手臂,行走在睢陽城的大街上。

進入「市」內,周圍都是各種商鋪,除此之外,還有劃定給行腳商人和給外地商人的臨時鋪面。買賣交易之所以又被稱為商業,那是因為商朝遺民,也就是宋國人最熱衷盛行的,故而得名。睢陽作為國都,這里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及陶丘,但商業的繁華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楚國、越國、魯國、魏國的商人都會來到此處做買賣,故而,這里的商品相比較于陶丘,南方特色重很多。大部分楚國商人,都是將商品運來睢陽,便算了。

列國之中,楚國算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國家。因為中原這邊,無論是弱小的宋國,還是大國齊,以及從晉國分出來的趙魏韓等國,都曾經是周朝的分封諸侯。

傳統的華夏文明,是一個奇特的文明。它不以血緣論親疏、也不以武力論強弱,而是以精神文化文明而論。

周繼承了夏、商兩代的文明,即為華夏正宗。而周立國,又分封了很多的諸侯。雖然多分封給周室同族,但也有例外。例如,姜齊便是分封給功臣姜子牙,另外宋國是分封給前朝貴族微子啟等等。

但無論分封給同姓還是外姓,他們都有共同的向心力維持著這麼一個龐大而又松散的大國。這不是周天子,而是發源于三皇五帝時代,經夏、商、周三代形成和成熟的華夏文明體系。

華夏文明體系,才是維系這個龐大而又松散的周王朝的核心!而周天子,不過是象征而已,假如有一日,周天子違反了華夏文明的約定成則,那麼他就不會被諸侯們所認同,包括同族諸侯!

這也是為什麼,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威信全失,諸侯各自為戰,形成列國紛爭的現象。

說到底,就是因為周平王和外臣勾結西戎,謀殺其父幽王,進而奪天子位。但若細細考究,當初幫助周平王奪位的申侯(平王母族),其實跟西戎是有血緣關系的。而且,幽王昏庸,天下皆知,但最終都不為中原諸侯所接受。其因就是,平王勾結四夷奪位,為天下所不恥。

可以說,華夏文明體系內對于文明外的四夷,是作外人看待的。但其實若以血緣論,四夷跟華夏文明一樣,都是發源于三皇五帝,只不過他們的文化程度,遠落後于華夏文明而已。

當然,若四夷肯歸化,華夏文明也會大方接受。

這就是唯文化論的華夏文明了!

那麼,什麼是華夏文明?儒家孔子說,是禮樂教化。周立國之初,由周公旦整理自黃帝以來,承澤于夏、商兩代的文明制度,而形成的禮樂教化,就是華夏文明的核心。除此之外,再輔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兩者一內一外,並而形成華夏文明。

看似很正確,但卻不然。

華夏,何意也?高貴而典雅!中國,何意也,天下之中心!

而這兩個名號,不僅僅是靠簡單的教化得來的。而是自黃帝始,歷虞、夏、商、周數代先人,是他們一手提著寶劍,砍下敵人的頭顱,一手拿著書籍,以高貴且典雅的禮樂進行孜孜不倦的教化。

在將華夏的生存空間拓展到大漠、草原之後,才停下了腳步。而此時,懾于華夏寶劍之威、羨華夏文明之碩果的四夷,才甘心俯首稱臣,奉上「中國」之號!

而楚國,這個在兩百多年前突兀崛起的強大南方文明,在與以齊、晉等霸主為首的華夏文明踫撞失敗之後。最終,也選擇了接受更為先進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而禮儀之邦的華夏,也吸納了不少楚文化作為充實。

故此到了現在,楚國已經算是華夏的一分子。列國七雄,除秦之外,山東六國已相互承認。

以寶劍讓敵人臣服于己,接受以華夏文明作為主體,同時又大方地吸納對方的文明。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融合,這才是真正的華夏文明!

而楚國,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田英所在的齊國,可以說是現今華夏文明禮樂正溯之所在,稷下學宮,更是匯聚了歷代以來的智慧結晶。

這一點,無論田英還是孟嘗君,都清楚得很。故此,兩人即便是敵對的關系,但是在壯大齊國這一點上,都不謀而合。

齊國,不缺讓人羨慕的文明成果,唯缺讓敵人懾服的寶劍。

然而,在寶劍的選擇上,田英和孟嘗君又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兩人所選擇的道路,截然不同。

或許,這便是兩人現在所處的境況不同的原因吧。

————————————————————————

這章我想將我對華夏的理解告訴大家,不是盲目強大,無限膨脹的武力;也不是卑躬屈膝大呼的所謂民族融合。民族的融合,必須以漢民族所發展出來的華夏文明為主體,吸納別的民族的優點;強大的武力,不是用來進行無休止的擴張,而是為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而戰。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將生存空間拓展到草原、大漠、海洋,在當時已經足夠了。但放到現在,這點生存空間,不足以支持華夏文明繼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再次拿起寶劍,為我們的文明而戰!

思考當今的處境,我們缺的不僅僅是武力,還有我們的文化。長久以來,都以開放態度吸納別的文明精華補充自身的華夏文明,真的是落後嗎?在我們接受西方的文明洗禮時,為什麼不對華夏文明進行溯源、探究,重新恢復我們的文明?

這僅是個人思考,有說錯,勿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