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充電短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听見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听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只是空有虛名;當听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里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于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于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最近也有一些事情的。
一個學生,在午休期間,借了宿管員的鉗子,拉出宿舍里面露出了一點頭的電線。然後又把某些線頭接了。其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手機充電。
學校明令禁止不準帶手機。但是,依舊有很多學生偷偷帶。而充電就成了問題。于是這個學生想出了這個辦法。但是,他不懂電學,接的線頭是錯誤的。晚上下了晚自習,送電的剎那,整個二樓在啪的一聲響之後,停電了。
當然是短路。非常慶幸的是,中午沒有電。要是中午有電,不知出什麼亂子。這個學生說起來也很可憐。其父親應該是很窩囊的吧,他的母親在他的小弟弟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家庭,一去不回頭。
留下了他跟他的爸爸生活。而他爸爸又為了養家,或者說為了養活老哥仨(兩個伯伯和他父親自己)以及這個兒子,幾乎常年打工在外,一年也不會回幾次家。
老哥三個守著這一個「根」。但是他卻並不珍惜。學習成績是墊底的。上課睡覺是常事個頭很小,看起來似乎很受氣。,借錢很多。這些都是他離開學校之後,同學們告訴我的。
他的伯伯看他在學校出大亂子,也怕再有其他問題,直接令他回了家。我問,你讓他回家干什麼呢?他說能干什麼呢?他的伯伯穿的也很不好,相比之下,這個學生真的算是穿戴整齊了。
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