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8:15:07江水綠如藍
塑造小說人物,不能一枝獨秀,因為人不像花,花可以獨開一支且美麗動人,而小說中的人物卻必須在在一個立體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和周圍的人與環境互動,才能往前發展。缺了這一立體豐富的生態系統,主要人物也難以得到充分展示。在一部長篇大作品的這個生態系統中,作者最需要突出的除了一號主人公,肯定還得有二號、三號乃至四號、五號……主人公,
這些二、三、四、五……主人公的塑造,都會在合適的時候推進一號核心主人公的塑造,同時也使得小說能夠廣角呈現社會、呈現人。如果二號主人公的形象對一號主人公的形象是重要推進,那他的很多推進作用又需要先塑造出二號自己的豐滿角色,使二號基于自己的「既有」處境,對一號加以推進。而「既有」處境的出現,都需要作者加以精心設計安排,更需要給以相當篇幅。至于某些情感戲場景的安排,恐怕不是作者最初寫作的設計,而是網絡市場的需求。
就我個人淺見,阿珠的這部小說寫的並不是某個人,也不是要單獨突出某個人,而是一個特定群體。其中彭長宜只是一個典型的成長著的年輕代表,江帆則是另一個典型的成長著的年輕代表,丁一也是一個成長著的年輕代表,他們三個都善于學習善于成長。樊文良、王家棟、溫局長、林老師則是年紀長的成熟人士代表。讀者從中看到年輕人的成長,也看到已臻成熟的前輩的境界與狀態,從中都可得到對讀者自己的成長的裨益、借鑒。也通過其他相關人物的塑造,對這一群體中的人物及其與家人、親人的互動關系,呈現這一群體中的「人」的生命軌跡特征。再往大里說,作者寫這部小說,最根本的是對「人」的觀照。所以才有許多小角色、中角色、大角色的立體設計。
非要追問主人公是哪一個,或者非要指定一個主人公,未必有必要。比如說育種奇人鄒子介,他不出現也不影響對丁一的塑造,但是作者關注到這一個角落,並帶入小說,提請大家關注思考,有何不可?比如說廣場改造中的那棵樹,比如說道路建設中的古墓文物破壞,都可以不涉及,但阿珠關注城市改造中的「傳統」保護,並希望通過自己的筆提請讀者一起思考這些問題,只要能設計巧妙,放入文中有何不可?誰要是告訴說《紅樓夢》的故事是講的寶黛釵愛情故事,雪芹老兄肯定會無語苦笑乃至傷心痛哭︰那幾百號人不是為了鋪墊寶黛釵,
那些細細鋪陳的胭脂做法、中藥方子、菜譜、租稅算法,更被許多人看似不必。
再者,邊寫邊上載的網絡小說,並未最後定型,都是隨寫隨調整。在寫作過程中即便作者調整思路、對部分人物的戲份有所加強,這也正常,就好比在拍電視劇的過程中,導演也會根據拍攝過程中的情況,靈活處理,給某些角色添加份量,其目的是通常為了人物塑造更豐滿。未必一個前言就框定了所有後續發展。前言也只能說是作者寫前言時候的思路而已。許多著名作品都是數易其稿,如果(我是說如果,因為我並不知道阿珠是否如此)阿珠在寫作過程中對角色的戲份有所調整,這也最自然不過,不需要事先與讀者商量,只需要通過故事的推進展現給作者。
對作品的整體布局,最了然于胸的只有作者。作為讀者,我時不時會嗦評語,也會對其中自己不喜歡的人物八卦幾句,但對于故事的安排,我選擇靜靜等待作品的發展。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