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隆裕太後剛一到養心殿,便有人起奏說段琪瑞又來了電報。正好內務總管世續在,隆裕道︰「世續啊,你把電報的內容大致說一下就行了。」
太後已不敢看段琪瑞的電報。
世續「」了一聲轉述道︰「段琪瑞歷數皇族之敗壞大局罪狀,說‘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後皇上欲求一安福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段琪瑞說‘他們不忍字內有此敗類,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他要率領全軍將士人京,與王公剖陳利害,已揮淚登車,昧死上達。」他看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不過現在什麼都比不上帶兵的,這些丘八們現在比他們這些王公貴族們強多了,為什麼現在出不了幾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人呢,雖然自己看不上他們這些漢人,但是相比較,他們還是比這些人要可愛得多,他們知道自己的奴才命,會拼命維護大清的江山,但是現在的這些人,嗨。
隆裕太後被段琪瑞嚇得直哆嗦,驚魂未定,趙秉鈞又來覲見,道︰「啟稟太後,本國務大臣收到署直隸總督張鎮芳領餃,署兩江總督張勛、署湖廣總督段琪瑞、安徽巡撫張懷芝、山西巡撫張錫鸞、河南巡撫齊耀林、吉林巡撫陳照常、署山東巡撫張廣建等聯名電奏,奏稱他們一致懇請太後速降明諭,宣布共和。
這是各方商議的優待條款,經各方商議,一致決定如果能夠我大清能夠退位,這些優待條款皆可按此辦理,假如不按此做,各方將會施行兵諫。這是電報稿。」
趙秉鈞把電報放在幾案上,跪拜後轉身走了出去。趙秉鈞走後剩下的那些大臣們開始大眼瞪小眼了,他們知道大清的命運就要看今天的表決了。
與此同時,北方各省諮議局,駐國外的公使又來電懇請朝廷實行共和政體。這些都是袁世凱背後操作,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式讓滿清皇室不得不考慮下台這個問題了。
隆裕太後昨晚已被小德張說動,見到如雪而來的電報,詔來載灃道︰「我看,就讓袁世凱全權和**黨談判吧。」其實她原本就不是能夠控制政局的人,現在的她已經意識到大清朝的江山估計到如此了。
載灃含淚點了點頭道︰「全憑太後安排。」他也知道大清的江山現在已經不屬于他們了,他們只是暫時呆在這里,等到袁世凱和南方談判完畢,這座祖宗們冒死打下來的江山就要還給漢人了。也許這是命中注定吧,當年崇禎帝吊死在煤山,誓死不南遷,而今日他們也要在這里放棄江山,因為他們沒有地方去,和崇禎帝相比,崇禎帝代表的是誓死不屈,而他們則代表苟延殘喘。也許這就是滿洲人自稱奴才和明朝自稱臣下、小人的區別吧。
于是隆格太後通過趙秉鈞降下諭旨,旨曰︰
「國務大臣奉太後懿旨︰茲授袁世凱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退位條件。欽此。」
袁世凱終于等來了這一天,于是便落實早已著實做好的工作,首先落實《退位詔書》。清帝退位詔書由張謇起草,參議院通過後交唐紹儀電達袁世凱轉清廷頒布。袁世凱在詔書中添人「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一句,以表示其權力得自清廷,而不必受**政府約束,同時又由此造成一種「北洋正統」的觀念。
袁世凱把詔書交給趙秉鈞,趙秉鈞交給了內務總管大臣世續,世續來到坤寧宮,淚如雨下。太後在昏暈之中,也不看這諭詔的內容,只是兩手抖動著鈴印御寶。蓋過鈴寶,泣不成聲,哪能站得住,幾個宮女扶著她入寢宮去了。
世續把鈴印御寶的詔書交于趙秉鈞,趙秉鈞把詔書又送給袁世凱,袁世凱嘿嘿一笑,也在上面署了名,蓋了章,然後頒布天下。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詔書頒下,共有三道諭旨。
第一道諭旨︰
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各將,亦主張于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人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分,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晏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欽?欽此。
第二道諭旨︰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固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覆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于宗宙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承擔;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所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鸞,欽此。
甲、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贊成共和政體,中華民國于大清皇帝辭退之後,優待條件如左︰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處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後,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並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以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于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舊。
二、清皇族對于中華民國國家私權及公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于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于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名州縣听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諭旨︰
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在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晏安。若拂道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至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茶毒,後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者,正朝廷審時觀度,銅瘝吾民之苦衷。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籌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著民政部步軍統領姜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俾皆曉然于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惜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勸誡,毋曠職守,用副夙昔撫庶民之至意。欽此。
四九城老百姓們也知道從今天開始這天下要變天了,只不過大多數的人都是迷茫的,他們不知道這個辮子割掉之後和之前有什麼不同。或許真的有不多,如果按照原來的歷史,這帶給人們的並不代表著好,滿清滅亡後四九城迎來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而現在呢?這個時候的陸裕光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陸裕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夠改變這些人的命運呢。
無論如何中國終于改變了體制,從此共和走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