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朱允炆寧願不要這份遺詔的存在。
因為這遺詔,鬼知道朱元璋寫了什麼。
事已至此,是不可能隱瞞遺詔的存在了。朱允炆嘆了一口氣,小心翼翼的拆封了那個裝著遺詔的盒子。
其余幾人都默不作聲,靜靜地看著朱允炆解開束著聖旨的細繩,然後輕輕地打開了那卷聖旨。
但是看著看著,朱允炆的臉色就變得越來越怪異。
「雲奇,這份聖旨,是你看著皇爺爺一字一字寫出來的?」朱允炆稍微平靜了一下心情,很是認真的問雲奇到。
「臣保證,這是太上皇陛下一筆一劃所作。」雲奇倒是很肯定的說。
朱允炆真的有些不敢置信,這篇文縐縐的聖旨,是朱元璋自己寫的。歷史上朱元璋的粗口聖旨可以說的名揚天下,後世幾乎人盡皆知。口諭不爆粗,都不敢說這是朱元璋的口諭。
「你們自己看吧。」朱允炆直接把聖旨放到了劉三吾的手上,「朕覺得,整個聖旨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在劉三吾等人傳看聖旨的時候,朱允炆開始回憶起前世歷史上朱元璋的遺詔,默默的比較著其中的不同。
顧命大臣依舊是朱元璋次女寧國公主駙馬梅殷。這梅殷也算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留下的大殺器,畢竟有駙馬身份,生活無憂。能征善戰,還天性恭謹,有謀略,便弓馬。是朱元璋在十六位駙馬中最喜歡的一個。
現在梅殷卻沒有帶兵在沙場之上,而已安心在山東做著學政。要說洪武年間的學政位置上,可以說是一個隱藏能人的位置。
方孝孺就是陝西學政,還有梅殷。
其實山東學政這個位置算是很有講究,只要朱允炆一道詔書,基本只消一日,就可以直接把梅殷提到山東總兵的地位上。總領山東軍馬,完全就是京師的屏障。要想繞過山東就要翻過高聳的太行山脈,或者從塞外、海上迂回。
顯然這些繞行路線都是不現實的,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朱棣也是死磕山東,在舀下山東一大部分土地的時候才繞過濟南直撲江淮的。
朱允炆的策略就是不能讓任何亂軍接近江浙地區。本來江浙就是大稅收的重要來源,加之大明的京師就是南京,在江浙地區月復地。但是江浙地區多平原,卻無屏障,很難阻止住迂回。
「皇上,這份遺詔,臣認為似乎……頗有怪異……」劉三吾看完之後醞釀了半天才用出了這個頗有怪異的詞。
朱允炆的思考被劉三吾暫時打斷,不過在听到劉三吾說的「頗有怪異」之後差點沒忍住笑出來。
「這份遺詔,找個錦盒裝起來,然後先一步送到鳳陽。」朱允炆見幾人都基本看完了遺詔之後說,「雲奇,這件事交給你,朕要你親自趕到鳳陽,而且要光明正大的趕去,做出似乎鳳陽出了事的樣子。
「再說這個偽造皇爺爺暴崩原因的問題,就說日前微服的時候遇刺,刺客趁亂遁走。」朱允炆直接搬出了一個虛擬的刺客,用來掩蓋朱元璋受到的傷是箭傷的問題。
「妙哉,皇上英明。」黃子澄但是不輕不重的拍了朱允炆一擊馬屁,然後接著說,「皇上,臣以為,這個榮國公梅殷薨亡前,諸藩王不得隨意清君側,需有加蓋大明天子鈴印的密詔方可起兵,倘若……」
朱允炆揮了下手,讓黃子澄打住,自己說道︰「朕曾經和皇爺爺說,這清君側不加限制,必將成為大明穩定之禍。所以可能是皇爺爺自己也認為似乎有些不妥……」
其實這樣的附加條件幾乎是沒有的,因為這鈴印,也不是完全無法渀造之物,但是也算是增加了一些以清君側的難度。黃子澄沒有說出來的部分里,還說了如果大明天子宣布諸王退兵,諸王不得以任何理由繼續「清君側」,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退守封地,違者視為謀逆論處。
其實朱允炆很想直接把清君側從《皇明祖訓》里去除,但是有找不到一個好的借口,加之現在他還是太小了,剛剛束發,以尚未冠禮之年齡登基,還是小心謹慎為妙。
「雲奇,朕想,這遺詔是否可以稍微修改一二。」朱允炆接著說,「朕想在這‘王國所在文武衙門軍士,今後一听朝廷節制。護衛官軍王自處分。’之後加一個‘為期三年’。」
「回皇上,請恕臣直言,這遺詔不適宜更改。即便外人不知道原本遺詔內容,但是要是太上皇陛下泉下有知,必然會責備臣等沒有勸諫皇上!」雲奇沒有答話,倒是方孝孺直接跪了下來俯伏而語。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說︰「朕知道了,那就這樣吧。雲奇,你馬上趕到鳳陽,有必要的話可以帶上一些金吾衛的將士。北地大軍回師的基本都是騎兵,朕怕到時候鎮不住。畢竟在這江淮,水網密集,步兵還是略強于騎兵。」
「臣遵旨。」雲奇接旨行禮,轉身就離開了謹身殿。
「齊院士,你等下以樞密院的名義,起草一道密旨,秘密發給現任山東學政的榮國公梅殷。密旨的內容就是︰加榮國公梅殷山東總兵節制山東全境兵馬。同時傳朕一道口諭給榮國公,就說如果山東面臨戰事,公布聖旨便是。
「詹尚書,你帶人去領出在獄中的涼國公藍玉,派人秘密送其北上遼東,同時也給他一道密旨——加藍玉為樞密院院士,封梁國公,加遼東巡撫,節制遼東所有軍馬。同時告訴他,在燕王謀反之後,即可公布這道密旨,直取北平。
「劉首輔,這安民告示,朕就交給你了。首先要保證京師的安定,同時讓朕的子民們不要過度悲傷,一切按照皇爺爺的遺詔,從簡,不去擾到朕的子民。喪服三日可除,若影響到喜事操辦,官府可以酌情補償些一點銀兩。
「還有欽天監,等皇爺爺駕崩的事情公布之後,讓欽天監開始測算日期吧,皇爺爺的葬禮,朕一定要好好安排。雖說皇爺爺遺詔說節儉為上,但是朕在節儉的基礎上依舊不失排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