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旗山奇跡 第一百七十七章 香港電訊

就在楊少宗預謀從東南亞市場賺取到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時,國內證券市場同樣在連續上漲,這個問題已經是比較復雜,闞治東在10月底試圖套現,但是,他套手多少,市場上就會吃掉多少,而股市依然在逐步上漲。

這種感覺很不正常,因為淞指當時已經漲到了3700點,早已達到了闞治東所認可的極限。

闞治東稍微猶豫了幾天,然後又開始出售,結果還是一如既往,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終于明白是管靳生通過銀河證券在操作股市。

他說不清楚管靳生大概有多少資本,就繼續試探,時而建倉吸入,時而套現沽空,雙方在股市上一直不停的糾纏著,可股市還是在不停的增長,只是大盤在交易量上持續放大。

到了年底,闞治東終于有點無法接受現狀,采取逐步套現手法,按照既有的目標持續長期套現,由于國內股市的股民數量早已突破了2700萬人,不讀涌入新股市的股民還在快速增多,長期的牛市已經讓人們失去了理智。

再加上管靳生的持續操作,這個原本在闞治東看來可以結束調整的牛市就被一直延續了下來,雖然中旗系基本完成了套現的目標,大盤還在繼續向4100點的大關沖擊,並沒有明顯受到中旗系主力資金撤離的太大影響,只是大盤上漲的趨勢已經減緩,交易量有所下滑。

看著這個趨勢,闞治東估計甚至有可能沖擊4200點,而管靳生那邊的資金就可能是壓垮駱駝的第一根稻草,因為現在股市已經是非常虛,大主力都已經逃了出去,不管是中旗系,還是中旗系附帶的聯標。

這種情況下,稍有風吹草動,大盤就會下跌,一旦跌起來,整個形勢就會非常不容樂觀。

闞治東不是很滿意這種情況,他親自到香港和楊少宗匯報,而楊少宗何嘗不也在關注這個情況……總之是很奇怪,用闞治東的說法,他原先的計劃是慢起慢落,賺得不會太多,但也不至于損傷整個大盤的底氣,後面抬在兩千點不動,現在這種情況,萬一暴跌,中國股市元氣就會大傷,以後很難恢復。

楊少宗能有什麼辦法,他總不能去首都和管靳生討價還價吧?

楊少宗的回答很簡單,隨他怎麼折騰吧。

這個「他」自然是指管靳生。

不管怎麼說,管靳生還是幫了中旗系一個忙,中旗系套取了大量資金,並不斷轉移到香港市場尋求新的機會。

楊少宗在這段時間顯得非常繁忙,他接受兩家美國媒體和多家亞洲媒體的預約訪問,因為《福布斯》在近期即將推出的97年新富豪排行榜上,他很可能以198億美元的身價榮登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寶座。

在6月份的正式推出之前,《福布斯》很特殊的專門為楊少宗推出了一個專題,分析了楊少宗的財富來歷,就福布斯亞洲數據中心收集到的信息,楊少宗個人在中旗投行(從1996年9月份開始,中旗集團就在華康盛和闞治東的帶領下完成了向中國中旗信托投資銀行(公司)的轉變,將大部分的子公司合並起來,成為一家擁有0.84萬名雇員的中國投行,加上控股子公司香港中旗國際投資銀行的員工,總計有1.17萬名雇員)的持股率是12%左右,除了通過投資者公司吸收了一部分原始股外,楊少宗個人吸收了管靳生持有的原始股是主要的增長,加上宋方舟等人轉讓的原始股,以及中旗控股公司集體增持的部分,楊少宗在中旗投行總行持有12%的股權是比較可靠的數字。

按照這個數值計算,通過核算中旗系控股的各只股票的市值,在1997年1月,港股恆生指數超過16000萬點,淞深指數都超過4000點的情況下,中旗投行已知的市值約為14580億元,其中,僅旗珍集團、中旗國際、聯合金融在港市值加起來就有4200億港元,超過長江系成為港股最大的上市系資產,而中旗投行在三家公司的直接持股率都在45%左右。

如果計算上海螺水泥、亞洲富力、中華酒業、絲寶控股、神州電子,以及中旗國際在新世界電訊和多家紅籌系公司中的交叉持股,中旗系在港市的市值約佔總市值25%左右,超過長江系兩倍,堪稱紅籌系之王。

某種程度上來說,香港股市恆生指數能夠在這個時期達到創紀錄的16000點,基本是拜中旗系在港的集體上市所致。

中旗系資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交叉持股現象非常嚴重,在港上市的中旗系資產中,旗珍集團、中旗國際、聯合金融、中華酒業、海螺水泥、神州鋼鐵都有明顯的交叉持股現象。

這就意味著,中旗投行實際上至少控制著這些公司超過50%,甚至是逼近65%的極限數字,其他公司很難深入中旗系資產。

在整個控股的水平上,中旗系要比普通的上市集團公司更為復雜,更難突破。

中旗系的資產的另一個特點是股價相對更高,資產運營的成熟度要遠高于內地其他紅籌股。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絲寶控股,1994年1月,中旗投行以3.2億元的價格兼並在香港上市的絲寶公司,通過絲寶公司不斷收購冷酸靈、草珊瑚、雅霜、大寶、寶寶金水、六神花l 水、索芙特、奧妮、活力28等本土品牌,經過兩年的持續運作和投入,特別是推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包括對百年潤發和奧妮香b 等重新運作,和羽西合股經營,拿下羽西品牌的運轉權限和持有權,對管理團隊的重塑,對不良資產的陸續剝離處理。

1996年5月,絲寶公司最終通過和香港納愛斯集團的合並,組建新的中國絲寶集團公司,由此組建了一個可以和保潔、聯合利華在中國日化領域市場相抗衡的大公司。

經過長達7年的長期運作,新誕生的絲寶公司在洗滌用品、家居日化、化妝品、美發用品等領域都擁有了完整的系列線,前後耗資二十多億元,不斷投入到產品的研發、兼並、推廣營銷和渠道建設中,對整個集團公司采取了完善的質量管理評估。

在國內市場份額上,絲寶公司在內地市場的銷售額、盈利率和寶潔公司大致相當,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因為擁有中旗投行的龐大渠道,特別是通過和旗珍集團的渠道聯合,在二三級市場的份額完全處于第一的霸主地位。

在絲寶公司重新上市後,國際投資者對這家公司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其股票市值在港市上輕松突破了1000億元的大關。

這些年,中旗投行給國外投資者留下的一個最深印象就是他們幾乎不會推出不成熟公司上市,但凡一家公司可能會上市,其內部管理、產品線、市場份額、成熟度都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投資回報率非常穩定。

所以,但凡是被視作中旗系的資產,其在香港進行i的話,很少會出現低于20倍的超額認購。

這就是中旗系的口碑,包括像神州鋼鐵、神州電子集團、中華酒業在港上市,三者的i都是超過40倍的認購率,而傳說中即將在兩年後,也可能是四年後上市的神州汽車集團公司更是超級受到港人和國際投資者的親睞,現在至少有六家國際投資公司試圖通過和中旗投行的合作,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加入神州汽車。

這是中旗系股票市值在1996年的整個大行情中不斷飆升的主要原因,這個飆升的幅度實際上也基本超出了楊少宗最初的預估。

目前在香港媒體和福布斯的評估中,楊少宗的身價只可能比198億美金這個數字高,不可能低,因為中旗系還有大量的子公司在持續運作,仍然沒有達到中旗系認可的上市條件,比如說造紙、汽車零配件、特種玻璃、冶金、造船、神州工業、長江電氣集團公司,至于核心資產的中旗置地集團公司為何遲遲不肯上市,更是謎團一般的問題。

另一方面已經可以確認,中旗系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後,目前主要集中發展投資周期更長的重工業、家用電器、半導體工業。

因為中旗系的資產運作方式主要采用了交叉持股和關聯持股等特點,計算總資產的難度非常大,福布斯也為此付出了很艱辛的努力,總之……不管怎麼計算,按照目前的市值,楊少宗的身價完全是亞洲第一的水平。

楊少宗並不是一個虛偽的人,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的采訪中,他直言無妨的說,福布斯對他的數據統計沒有原則上的錯誤,但是,目前投資者對中旗資產的追捧有點過熱,理論上,他認為市值降低1/3是比較合適的,是他可以接受的。

至于大家所關心的中旗置地集團公司為什麼遲遲不上市,楊少宗也做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回答,就中旗系而言,他們還沒有完成一個艱難的工作,那就是將中旗置地集團公司打造成亞洲最好的房地產公司,他們仍然需要繼續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比如在港完成一些新的部署。

出于這個資訊的特殊敏感,這天下午,長江系大亨李嘉臣單獨來拜訪楊少宗,打算和楊少宗就地產業的事情進行了一個探討。

此時的楊少宗已經結束了自己在香港大學的閉門苦修,他開始接受幾家媒體的預約采訪就是一個證明,這段時間,他還是住在香港西環,具體的位置已經搬到了西環西岸的一棟臨海豪宅別墅,屋宇還是西環地王利氏家廉價提供給他的,利氏家族也沒有收租金。

考慮這段時間利氏家族對自己在港求學期間的特殊關照,楊少宗也幾次建議他們盡早清空名下地產,保留一些商業物業即可,資本可以暫時向美股納斯達克流動。

這實際上也是他給鄭裕彤的一個建議。

時間已經是1997年2月份,楊少宗正打算動身返回旗州參加第七屆中國經濟論壇,這一次,他在國內大概會逗留三個月的時間,處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蕭薇因為終于有了身孕,暫時不方便乘坐飛機,就不會跟他繼續到處走動。

家里的第一個孩子就要誕生了,一大家人都很緊張,大家已經約好在香港最好的s 立明德醫院,澳門賭王何鴻鄯也專門推薦了一位f 產保健領域的專業醫師,帶了一個資深護士長期居住在楊家,隨時做好準備。

就在這個時候,李嘉臣來了,名義上當然是來祝賀蕭薇有孕。

2月份的香港溫暖如春,楊少宗就請李先生在花園里坐一坐,這個花園別墅原先是利氏家族的一位老先生長期住的,屋宇旁有一個玻璃大棚式的四季花園,里面有一個茶座中心,平時可以招待一些朋友。

李先生應該是來過幾次,對這里的環境很熟悉,在茶座里坐下來,他四處看了一眼,頗有些懷念的感嘆道︰「斯人故去,利老一別已然是十年的時光了。」

楊少宗笑了笑,替李嘉臣斟茶,道︰「您這段時間在地產上的投入不小啊!」

李嘉臣想了想,道︰「現在都感覺地價有危險,主要是擔心97以後會有變化,我倒覺得可以繼續吃下土地,97以後,香港應該不會有變!」

「唔!」

楊少宗應承一聲,淡漠的喝著茶。

香港地產有變,覺察最敏銳的無非就是這些香港地產大亨,他們都有十幾個樓盤在銷售,稍微出現銷售額的下滑,訂購的減少,他們都會能感覺到。

這段時間,恆基、新鴻基都明顯減少了吃地的速度,這個變化有著長期的影響,在恆基、新鴻基過去十幾年的聯手緊逼下,長江系的地產業在港發展並不如80年代無人可阻。

在1997年的這一年,三家之間的差距已經非常低,後續的變化就在于李嘉臣在1997年繼續吃地,而恆基、新鴻基明顯放緩,97金融危機期間,長江系的損失是最慘重的,但在熬過了這幾年的艱難後,憑借97、98兩年的繼續吃地,長江系立刻甩開了其他兩家,重新拉開了三大地產公司之間差距。

在1999年,李嘉臣也再次成為香港首富,並且再也沒被恆基、新鴻基拉下馬,特別是長江系在99年之後主推的中環填海工程,更讓長江系真正的大賺了一筆。

做生意這種事,本來就是各有策略可言。

李嘉臣看了楊少宗一眼,心里也在尋思著一些事情,他倒不介意楊少宗成為亞洲首富這種事,雖然有一些港商不服氣,甚至還是看不起楊少宗這種紅籌系背景的人,李嘉臣卻覺得沒有競爭的意義,因為楊少宗在內地市場拿下來的份額太大,他們這些港商終究是港商,在內地想要和楊少宗的中旗系競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內地一旦發展起來,肯定不是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能比擬的,他們能做的無非就是地產、金融、航運這些市場,然後是本港的電力、電話、煤氣供應這些市場。

楊少宗不一樣,什麼市場賺錢,他就可以做什麼,一旦如楊少宗所言,中旗系未來二十年的投資重點是重工業和電子工業,二十年後,除了內地的央企寡頭,亞洲基本沒有一個企業集團能和中旗系抗衡。

沒有別的原因,內地市場太大。

李嘉臣琢磨著這些事,心里想到的東西很多,毫無疑問,港商想要進入內地市場最簡單的策略還是投資內地紅籌系的股票,其次是直接在內地投資,最後就是和香港四大中資公司合作,以及和中旗系合作。

李嘉臣這幾年一直在做嘗試,結果都不是很理想,首先是和中資央企的合作中,幾乎很難拿到話語權,不管是招商局、華潤、光大、港中旅,還是後來加入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他們在內地的發展都不帶港商的,因為他們自己有錢有關系有人有實力,犯不著分一杯羹。

中旗集團以前也不給機會,現在改組為投行,運作層面大了,才開始逐步吸收港商、東南亞華商做為戰略合作者,近期,中旗系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的合作就在快速加大,和新世界集團的合作也在逐漸深入。

雖然前幾次和楊少宗的會晤都沒有特別好的結果,李嘉臣能夠感覺到楊少宗是在提防自己,可這一次不同,看到更好的機會在展開,李嘉臣還是想來再試一試。

稍加思量,李嘉臣忽然決定單刀直入,和楊少宗說道︰「我和恆基幾家想要拿下香港置地,他們是中環地王,拿下他們大概需要兩百億的資金!」

「哦?」

楊少宗顯得有點驚訝,其實他不應該驚訝,因為鄭裕彤前天就和他單獨談過這個事情,事情還是李嘉臣在挑頭,想將香港置地這個英資公司也吞並下來,而香港置地背後的控股者是怡和,怡和實際的實力已經不強,只能采取交叉持股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資產不被強行收購。

李嘉臣聯系了鄭裕彤、李兆基和榮智健四個人,代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新世界發展、恆基地產和中信富泰,香港四大財團聯手收購香港置地。

這里面,鄭裕彤的態度是最模擬兩口的,因為楊少宗給鄭裕彤的意見是暫時別動,可能x ng不大,鄭裕彤大概是又將這個話和李嘉臣他們說了,加上楊少宗自己又說有可能在香港地產中有所發展,李嘉臣和李兆基單獨商量後,覺得楊少宗很可能也盯上了香港置地。

所以,李嘉臣決定來試探一下情況。

如果中旗系有意,李嘉臣很樂意采用五大財團聯手兼並的戰術,同時拿下香港置地24%的股票,基本就能打破怡和系的聯合交叉持股戰術,成為香港置地的第一大股東。

李嘉臣確實是一個x ng格非常好的人,也很喜歡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一如以前做推銷員那樣的風格,他很好奇的和楊少宗問道︰「你怎麼想?」

楊少宗想了想,道︰「如果將香港置地和香港電訊放在我面前,讓我選擇,我會毫不猶豫的吃下香港電信。」

李嘉臣勸說道︰「香港電訊現在的利潤率並不高,遠不如香港置地,置地所擁有的地段都是香港最為繁華的中環地區,堪稱是中環地主。拿下它,我們才能算是掌握著香港經濟的命脈,港人才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楊少宗笑,道︰「應該也沒有那麼嚴重,拿下香港置地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是要抓好時機。我個人認為,目前這個階段絕對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李嘉臣倒是覺得楊少宗的分析總有可信之處,畢竟此時的楊少宗已經是內地很有名的經濟學家,實戰經驗也夠豐富了。

他想了片刻,問道︰「那你覺得什麼時候比較合適?」

楊少宗稍加思量,道︰「等,等一等,我們再看看。其實我現在更想拿下香港電訊!」

李嘉臣道︰「拿下香港電信的機會倒不是完全沒有,李嘉臣當即道︰「有,英資的大東電報局準備離港,他們不看好97後的香港,目前想將英資持有的香港電訊出售,香港電訊是大東電報局香港業務和香港電話公司在88年合並而成,主要控股方都是英資,他們現在尋求轉讓手中約佔總股60%的股權,我和中信富泰有意出手,只是價位有點過高。」

楊少宗想了想,問道︰「大概要多少錢?」

李嘉臣沉默了片刻,道︰「370億港元左右,雖然電話電訊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可這個價位還是有點過高,超出我們事先的預估很多!」

楊少宗問道︰「您那邊預估出價是多少?」

李嘉臣道︰「和記黃埔預計的估價只有270億,最多是300億。」

楊少宗嗯了一聲,繼續問道︰「做過了資產評估嗎?」

李嘉臣道︰「永安會計事務所做了一次評估,估價也是在270億港元左右,即便考慮電訊業的長期發展空間,最高也不宜超過300億港元。對于我們提出的換股計劃,大東那邊也不願意接受。」

楊少宗悄無聲息的在心里琢磨了一段時間。

收購香港電訊絕對是一筆好生意,如果大東方面因為沒有滿意的報價繼續保留下去,就這麼保留四年,恰好是電訊產業最快的發展期,四年之後,它月兌手的時候就能套現至少一百億美金——這肯定要拜美國納斯達克網絡科技股泡沫所賜。RO!。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