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五章軍紀嚴明

初六︰師出以,否臧,凶。師出以律否臧凶,師出失律則凶也。

師卦第一爻爻辭釋義

律︰軍紀,紀律。否臧:不好。這里指不守軍紀。

本爻爻辭的意思是︰出師征戰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如果軍紀混亂必然有凶。整軍出戰全憑紀律,不遵守紀律就會有凶險。

初六,此爻居于師卦下卦坎(水)的下位,屬陰爻居陽位,僅看此爻,陰中有陽,陰陽處于相對平衡,表明用兵之道關鍵要「出師以律」,這樣才能避免凶險。再從大環境來看,此爻居于師卦下卦坎(水)的最下方,其上還有師卦上卦坤(地),說明地中聚藏水,喻為兵臧于民眾之中,因而必須「師出有律」,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才會有正義之師,威武之師。這里的「出師以‘律’」,「失‘律’凶也」中的「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用兵之道,這個「道」就是既要符合天道、天理,又要效法大地,胸懷寬廣,包容萬物,滋潤萬物,厚德載物,懲惡揚善,伸張正義,這樣才能師出有道(符合客觀規律),這樣大方向正確,就會順民意、得民心、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順「律」者昌,逆「律」者亡;二是指具體出師要有嚴明的紀律,要軍令如山,以服從軍令為天職,否則必有凶險。這兩層意思應當是辯證合一的,方向準確是前提,行動一致是保障,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最終勝利。律」的概念,首先是部隊要有紀律,否則就是烏合之眾。其次,出師作戰應該符合天時的規律。古代一般認為在秋天利于征伐、圍獵,可以借著天時的肅殺之氣。相反,春天是萬物生機發動的時候,利生不利殺。夏天是萬物長養的時令,冬天是萬物潛藏的季節,都不是可以發動征伐的時節。

違反了這些自然規律,就叫有違上天好生之德,就會招來凶險。與殺戮有關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安排在相應的時節里,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秋後處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出師征戰必須要有嚴明的紀律,要號令整齊,行動一致,賞罰分明。如果軍紀不良,指揮不靈,必然要發生凶險。

得此卦者,如果自己是老板或領導的話,一定要注意嚴明紀律,人好不如制度好,如果對一切行為活動都制定了準則,並嚴格按此來執行,那麼部下的工作就會井井有條。一定要對下面的人嚴格約束,不然公司或單位將面臨危險。

軍紀對部隊來說是最重要的。從古至今,只有紀律嚴明的部隊才能打勝仗。三國時曹操因為自己騎的馬踏壞了農民的莊稼地而要將自己斬首示眾,最後以割發代首;穆桂英陣前要斬自己的丈夫楊宗保;新四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是為了強調軍紀的重要,讓軍人服從紀律。因為只有這樣的部隊,才能克敵制勝。如果不嚴明軍紀,將領不听主帥的指揮,士兵不听將領的指揮,怎麼能打勝仗呢?所以說「失律凶也」。便是說沒有軍紀的部隊太凶險了。

此爻辭還有一種說法;在辦學校,作老師,當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規則,否則,則隱匿著禍患凶險,其具休包括了以下幾令方面的內容︰

學校辦學,教授學生學業,必須遵守國家關于辦學教學的相關法規,法令。正如《學記》曰︰「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其意思為︰「一切學校,在春季由掌教的官員舉行簡單的奠禮,祭先師。秋冬季也行釋奠禮。如諸侯國始創建學校。一定要以釋奠禮祭祀先聖和先師。」

指對老師的選擇,一定要選擇有道德,有學向,有才能,並且善於教學,懂得教學方法的人為老師。正如《學記》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升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其意思為︰「君子只有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又明白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做老師。所以君子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只加引導,而不是拉著他們進步;對學生要多加鼓勵,而不是使他們沮喪壓抑;講解時要善于啟發,不把內容全部講盡。只引導而不強逼,則師生之間就感情融洽,多鼓勵而不是壓抑,則學生學習就會感到比較容易,只啟發不詳盡講解,則學生就會用心思考。能做到這三點,就可稱得上善于教育的人了。」

指學生入學學習必須尊敬老師。虛心听取老師教導;正如《禮記•學記》曰︰「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其意思為︰「天子諸侯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派負責的官員穿著皮弁服,用菽,藻一類的物品祭祀先聖先師,以顯示敬重教育的道理;讓學生練習歌唱《小雅》中的《鹿嗚》、《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以使學生感覺體會那些詩的含義。學生入學時,先擊鼓把他們召集到一起,然後打開書箱舀出書籍等物,對學生講解要求,要他們恭順地對待學業。學生還必須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制度,以約束自己,才能促進學習和保證教學制度的正常進行和學生品德的正直。

「否藏凶」是指如學生不遵守師出以律之律。則教育就不會成功。其二,是指老師若不成心教育學

生,或學生從心中厭惡學習,憎惡老師,那麼教學也就不會成功。正如《學記》曰︰「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其意思為︰「如今教學的人,只是看著簡冊念,講解多而快,進度太快而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不是誠心地教育學生,不考慮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他們的教育既違背了情理又使學生求學也不可能順利。因此,學生就厭惡學習,憎惡老師,只感到學習的困難而不知學習的益處。即使最後勉強完成了學業,也一定很快就會忘記。教育的不成功,就是由于這個原故吧。」

我們從三國時期得曹操說起;三國時期,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蹬過麥子,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有的望著官軍的背影,還跪在地上拜謝呢。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飛起一只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于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于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蘀我的頭吧。」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蘀罪。現在的人覺得剪頭發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而且還是不孝的表現。曹操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能夠割發代首,嚴于律己,實屬難能可貴。

曹操「割發代首」的典故向我們揭示了依法制軍、從嚴制軍的重要性。如果曹操當時置已經長熟的莊稼于不顧,任由軍隊亂馬齊踏,遭殃的自然是辛苦了一季的百姓。如此看來,曹操的命令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然而,讓曹操頗為尷尬的是,正是這個臨時下達的軍令卻讓他自己犯了法,結果造成了執行難。雖然最終采取了變通的方法,但軍法的嚴肅性已經大打了折扣。

從這一事件的主觀願望講,曹操所下的命令是由嚴肅軍紀、保護百姓的勞動果實引起的,但由于所定軍紀隨機性強且缺乏彈性,處理的結果令制定者無奈。這就給我們以思考︰在部隊的日常工作與訓練中,到底應該執行什麼樣的紀律標準。聯系到當前,我們少數基層帶兵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為把兵帶好,便一拍腦袋制定出一些自認為有效可行的土政策,並把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了達到預期效果,甚至人為地拔高一些工作和訓練標準,完全沒有考慮這些辦法是否科學、合理與合法,也沒有考慮自己觸犯後的執行情況。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與我軍依法從嚴治軍的鐵律格格不入的。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