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四︰序戰 第447章、使節

大人們對形勢局勢的分析,里里外外可謂透徹。&&在這一點,寧采臣也沒有什麼好補充的。

只是寧采臣想置身事外,卻不知道有人卻已經盯了他。

只見一個身著緋袍的大官突然出來奏道︰「啟稟陛下,無論是聯合,還是不與聯合都不是當務之急。」

「哦?你說當務之急是什麼?」聯合的好處,聯合的壞處。趙佶已經听煩了,比起這些道理來,他迫切需要先做起來。

這時候的漢人皇帝,也代是統治階級,是真正的大國心態。什麼事,先打了再說。

這與後來那種,嘴大國叫著。一真要打,便在種種理由下縮了回去。

也許有人說這是成熟的表現,但是仔細看看,其實不過是缺了兩個字,「勇氣」,打戰的「勇氣」。

只要是戰爭,就沒有人是包勝的。如果以此為借口,雖然表面光鮮,其實里子卻已丟盡。

和平雖然重要,但是沒了勇氣的和平,不如不要。

不要看大宋給這個歲賜,那個歲貢的。但這只不過是華夏人的劣根性罷了。

自華夏人建朝以來,哪個朝代沒有?只是稱呼不同罷了。比如和親,比如回賜,比如人道援助,比如救災……

無論人家需不需要,華夏人華夏政府都要送去,哪怕人家指著鼻子說「咱們不要你們的東西」。也得帶著笑臉。拜托送去。

這就是華夏。

所以大宋也就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至少大宋的東西,別的國家可是搶著要的。這可要比寧采臣穿越前,各個單位強制人們為印尼捐款,最後卻讓人家把東西丟進垃圾堆的時代,要好!

汗!扯遠了。每個時代總會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只看你怎麼看了。

再回來。只听那位大臣說道︰「陛下,既然遼人已經知道我國欲與金人聯合之事,是不是應該派出使節,或安撫,或其他。」

沒有人敢說話。

這是任務,還是派人去送死啊!

雖說古語有雲︰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但是那對華夏人而言。

這遼人根本就是野蠻人,他們讀過嗎?就是讀了,又會遵守嗎?不會。

自遼人建國,他們可是斬殺了不少使節好不好。而這次更過份。你都要打人家了,還派使節。這不是擺明了讓人殺,讓人祭旗嗎?

不行,我絕對不能出聲。

千萬不要選我去啊!

每個人都不出聲。有可能成為使節的二品官三品官全都低著頭,仿佛在這議政大殿中的地面突然出現了一群螞蟻。而他們就是觀蟻人,觀看得是那樣的仔細與認真,簡直就是沉迷其中,兩耳不聞身邊事,不可自拔。

就是不適合做使節的一品大臣們,也是目不斜視。雙眼似乎在盯著自己前方,又似乎哪兒都沒看。

不是他們裝模作樣,而是這使節一職,從古到宋,都沒有確定過官職的。有用普通人做使節的,但是同樣也有王爺做使節的。

實在是不好說,官家會不會心血來潮,突然就派出一品大臣去做使節。這並不是不可能。

所以這個時候是萬萬不能表現的,越是不起眼,官家看不越好。

靜氣

趙佶看著這突然靜下來的議政大殿。便知道他們不想去。

也是,這差事絕對危險,說是九死一生,也不為過。可是這差事還真得有人去,不為別的。這準備工作還是要做的。

而且他和童貫也商量過了,就是與金人結盟。也不能讓遼人的注意力放在大宋這邊。

雖說趙佶做皇帝不是那麼合格,但是這國與國之間,有便宜不佔是王八蛋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所以他不得不問道︰「董愛卿以為這事何人合適?」

一雙龍目飽含著熱情與期待,仿佛在說︰快答應!快答應下來。朕全靠你了。

董文路本來只是想提出這麼件事,但是卻完全沒有想到會惹火燒身。

然而他能拒絕嗎?

食君之俸,忠君之事。這本是天經地義之事。

要不怎麼說,沒有質變前的儒學還是有可愛之處的。

就像是崖山跳海的十萬軍民一樣。董文路咬咬牙,就欲應承下來。大不了,也就是提前備一口薄棺罷了。

只是他卻也覺得,怪不得沒人點出這事,不是我聰明了一把,而是真正的聰明人根本就不會提。

哼!都是尸位素餐之輩,如此臣子,何來臣子之道。

正當他一臉悲憤,準備應承下這九死一生的差事時,不想坐于一邊旁听的太子趙 卻站了起來,只听他說︰「啟稟父皇,董大人忠君愛國,兒臣有意拜他為師。」

太子拜師,那就是太子的老師了。

其他人立即以一雙綠油油的眼楮盯住董文路。

真是因禍得福了。早知道剛才我就站出來好了。

羨慕嫉妒。未來國君的老師,這里面的好處太大了。

天地君親師。一旦太子即位,太子會薄待自己的老師嗎?不可能。

比這些人,董文路的思路卻是慢了半拍,雖然他叫文路,但是不等于這種事,他會有這麼好的政治覺悟。

他激動得無以復加,只覺得自己一定要把太子教育成一個賢明的國君。

自己是不行了,但是有一個國君的學生,此生足矣。

趙佶說︰「好,太子有心向學,這是好事,朕準了。」

自己兒子好學問,趙佶自然不會反對,反而很高興。再看董文路。

趙佶點了點頭︰嗯,這人是個老實人,雖然沒有什麼急智,但是勝在四平八穩,做太子老師,還是可以的。

不過……

趙佶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董愛卿做了太子老師,這使節由誰去做?」總不能讓人家做了太子老師,又立即讓人家出使他國!而且還是送死的出使。

趙佶看向朝臣,朝臣們立即齊刷刷玩起了木頭人,臉的羨慕瞬間變成木然。

太子卻說︰「父皇。知制誥,寧采臣寧大人,年富力壯,正是出使的最佳人選。」

咦?有人得罪了太子嗎?

寧采臣得罪了太子,沒听說過啊!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