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二︰出門 第60章、買書

寧采臣入了縣學,卻依然在想這事,從而都沒怎麼在意這縣學的翻修。

這縣學翻修,也就顯得更加正規。

縣學門口修起了一座巨石碑,上面刻畫了讀書人的操守,都是「不準」、「不許」、「禁止」什麼的……

讀書守則一欄則是「必須」什麼的……

古代人寫東西不喜歡,一、二、三、四、五、六的排下去,寧采臣也沒有去數,所以他並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條。

不僅建了石碑,還重新開建了一片校區,據說除了會劃分高低級校區,還會召女生入學。

宋朝文風鼎盛,特別是江南,女子也是可以入學的。雖然女子不能科考,但是知書達禮這是人風所重。

一般來說,這女弟子只出現在私塾中,更多的是請先生到家中教。這縣學中倒還從未出現過女弟子,畢竟縣學名義上可是為國選才。

女子無法科考,有才也用不上。

說到科考,這縣學的高低級校區也不是現代意義的高低年級,而是以科考潛力來劃分的。

寧采臣自然是潛力最大的,這次重新劃分,寧采臣也就被重新分配了一個風景不錯單人房居住。

江南人有錢,這凡是秀才都會有單人房居住。只是現在才剛剛開始翻建,校舍有限,當然先緊著寧采臣這類潛力大的先住。至于其他人,自然要先擠擠的。

奇怪的是,寧采臣竟然沒有見到王復。開學了,也不見人,也不知他是在忙什麼。

寧采臣到了新住處,自然要鋪放被褥-這里,將會成為他的新住所。

只要他沒有考走,沒有考過殿試,進士及第,這兒他都會不斷住下去。

比起那些非廩生,寧采臣的負擔可小多了。

縣學雖然是朝庭所立,但是並不是說進了官學就一分錢不花了,相反,花費得還不少。因為官學免的是學費,其他卻依然要花。

這和現代九年義務教育制很相似。不同的是這官學可比後世的官學有前途得多。

因為是官學,教授們都是學官,這官與官之間的關系是盤根錯節,有志于混跡官場的,這敬師錢、禮節錢是必不可少,還要大送特送。

這官場上送得勤了,自有好處。現代人全都知道,自然不用贅述。

剛剛鋪好床鋪,寧采臣還沒有歇上一口氣,卻為教授叫去。很是說了一番話。

知道寧采臣家中貧,但這種事還是少做為好。

寧采臣可以不用給敬師錢等等。

老實說,寧采臣也沒打算給這敬師錢。

一是,沒有。二是,給了也沒用。

給敬師錢,不過是圖個考不上,能為縣學介紹到某位大人那兒做師爺,又或做個八九品的刀筆小吏。

這只是條後路,能考上的,是要做老爺的,這後路也就用不上了。

現在的杭州城誰不知道寧采臣是個大才子?這樣的大才子又怎麼會考不上?

與其現在收些敬師錢,薄了這師生之情,那還不如不要。反正這寧采臣家貧,別說是大商大賈,就連普通地主也比不了。在宋朝的高薪之下,他們也不缺寧采臣那三瓜兩子的。

這與後世醫生再有錢,動手術要紅包不同。古人還沒有墮落到那一步。

只是寧采臣卻讓他說糊涂了。

我干什麼了我?自從下雪天氣轉冷,他又把珠子給了魚娘,這個冬天是幾乎沒有出去。

他做的事除了讀書,練習控制正氣外,便只有把養吾劍傳給寧母了。

他知道這類仙術是不能隨便傳于凡人的,但那人是他母親。為了親人,長生為仙他都可不做,更勿論一道仙術。

呂洞賓顯然早知道他的性情,也就沒有多費唇舌,讓他守密不傳了。

只是這養吾劍,本從詩經禮義而出,更揉入了字之真意。想習練它,二者缺一不可。

而顯然寧母二者則缺。練不成,寧母也不願舞刀弄劍的。寧采臣除了托付魚娘多加照顧,也沒有更多的辦法。

至于什麼奇技婬巧之資?他不記得他有賺過。

正一腦門子糊涂,卻有個秀才出現在他身前。

「這位同窗,在下年樂。已入縣學兩年了,卻未見年兄,年兄想必今年才入的學。」那士子娓娓而談,毫不避生。

寧采臣沒見過這個人,不過也立即回禮道︰「年兄客氣,學弟正是初入縣學。」

看自己猜對了,他很是高興,夸耀了一番自己認人的本事,正當寧采臣要不耐煩時,他才說出來意。「我這有本新書,學弟要看嗎?」

他神秘兮兮地,顯然是什麼禁書,或是小說故事之類。

這年月的故事小說,寧采臣可提不起興趣。因為好的,必然是流傳到後世了。

除了這部分經典外,古人的小說故事和現代人比起來,可是要差得遠了。

為後世各種小說養刁了的他,哪兒會花錢在古代找小說看。

看這年樂商人更像過書生,寧采臣可不願與這「推銷員」再聊下去。

看他要走,年樂突然冒出來一句。「這可是咱們杭州的大才子寧采臣寧仙芝所作。」

這一下,寧采臣不得不留步。「誰?你說誰?」

看他驚訝的樣子,年樂大是得意。「這寧采臣家境貧寒,不是無法可想,也不會寫這故事謀生。」

寧采臣皺著眉。「听你這口氣,你與那寧采臣很熟?」

「也談不上熟。大家同窗一場,助人乃快樂根本。」

這家伙絕對是商人,自己在這大活人就站在他身邊,他有眼不識真佛也就罷了,竟然還敢在這大言不慚。

那門口石碑上的「嚴禁」,看來是白刻了。

再听他講下去,他們恐怕都有可能成了磕頭的兄弟了。

寧采臣不願再听他吹牛皮下去,而且還是在自己面前吹。

「書呢?」

「在這。」他取出一本線裝青皮書來。

寧采臣伸手想拿過來,他卻躲開。「唉!這書是為大才子籌集學資,所以……承惠1兩銀子。」

1兩銀子在這朝代買肉吃,絕對能撐死,但買書卻算不上貴。誰讓這朝代不知怎麼沒了活字印刷術,木板雕制,自然要貴。更何況是這類非主流的小眾書。

1兩,不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