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颯和周瑜得知被賈寧利用之後,他們就在長安城外的小村莊里與司馬懿會合。♀司馬懿將賈寧的情況告知他們︰「賈寧在回到大營後,立刻就拜見了曹操。他對曹操說在混亂的戰場之中丟失了倚天劍,然後他在慌不擇路之下逃到了武威西涼賊兵駐地附近。于是他就通過潛伏在西涼軍中的細作,成功地對韓遂進行了策反,從而最終讓曹操獲得了這次西征的勝利。正是憑借這一大功勞,曹操現在對他可是青睞有加,而且也不追究他丟失了倚天劍的過錯。」
趙颯一听便冷哼一聲︰「哼!丟失了倚天劍——恐怕賈寧他早就把倚天劍收入囊中!不過這樣一來,我們以後要想從他手上奪得倚天劍,那可是難上加難了。」
司馬懿建議道︰「賈寧如今正是得勢之時,你們若是強行與他正面交鋒,恐怕就要吃虧。我建議你們暫時潛伏一段時間,期間我們可多方收集有關于賈寧的情報,同時暗中開展針對、打擊他的各種行動來削弱他的勢力。待得時機成熟之時,我們再對他實施雷霆一擊。」
周瑜稱道說︰「仲達的安排還是比較穩妥的,我估計接下來賈寧必定會慫恿曹操發兵漢中,繼而圖謀西川之地。若是再讓賈寧得逞,那我們的處境就會更加艱難。」
司馬懿回應道︰「公瑾言之有理!只要賈寧一提出進軍漢中的建議,我會馬上以加上糧草供應不上為由加以反駁,力阻我軍進軍漢中。」
趙颯問道︰「仲達,你真的有把握說服曹操暫時放棄進軍漢中的打算嗎?」
司馬懿想了想才回答說︰「我還是有把握說服曹丞相的——因為除了我剛才提到的糧草問題外,連番的征戰已經讓我軍是疲憊不堪。加上朝廷在經過了幾場大戰之後,國庫早就見底了。若是曹丞相還是一意孤行地進軍漢中,恐怕朝廷和皇帝那里,他都不好交代。」
周瑜附和道︰「曹操乃知兵之人,我想他是會接受仲達的建議。畢竟在軍事戰略的謀劃上,賈寧還是女敕了點——他又怎麼會是仲達的對手呢!」
接著司馬懿便問周瑜︰「公瑾,既然你們暫時不便直接面對賈寧,恐怕你們也不能逗留在北方了,那接下來你們有何打算?」
周瑜想了想回答說︰「我打算和立風西出斜谷西川。」
司馬懿听得周瑜有此一說,馬上便反應過來問道︰「難道公瑾想幫助劉備入川嗎?」
周瑜回答說︰「仲達猜測得不錯!縱觀如今奠下大勢,只有將劉備扶植起來,形成曹、劉、孫三股勢力並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曹操一家獨大的局面,多出來的兩方勢力能夠增加曹操的外部壓力,為仲達在其中的發展提供有利吊件。」
司馬懿頓時大喜道︰「多謝公瑾的美意!既然你們接下來將西進漢中,若是途中需要幫助的話,可通過元直與我取得聯系,我會盡我所能為你們提供便利的。」
趙颯和周瑜兩人在司馬懿的安排下,離開長安往斜谷道而去。由于趙颯對于張魯認識不多,于是趙颯便向周瑜詢問有關張魯的情況。
周瑜便向周瑜介紹道︰「漢中張魯字公祺,乃留侯張良的第十世孫,他受其祖父張陵之蔭,得以沿襲天師道的道統,漢中的百姓都稱他為‘張天師’。張魯盤踞漢中,由于他推崇道家無為的理念,同時處處與民為善,因此張魯治下的漢中算得上是亂世中百姓們一處安身立命的樂土。」
趙颯回應道︰「看來張魯這人還是不錯的,可惜他命中注定成不了大事。我記得他最後的結局就是投降曹操,不過也因此得到了善終,這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周瑜听著趙颯把話說完,神色很是凝重地說道︰「天道如此,也算是張魯的一場造化。而我們只不過是順應天意,我可以感覺到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正在幫助我們——我深信我們一定能成功鏟除賈寧這樣的逆天之人!」
趙颯感覺到周瑜身上散發出一種強大的力量,趙颯對周瑜感激道︰「小瑜,謝謝你!只要有你在我身邊,我就一定能夠鏟除賈寧!」
話說自從馬超投奔張魯後,張魯在軍事上的力量得到極大的增強。加上西川劉璋對張魯有殺母大仇,在將馬超納入麾下後,張魯的心中便又再次升起報仇的念頭,于是張魯便派遣馬超率兵進軍西川。
當馬超的兵鋒直逼葭萌關時,整個天下的焦點都集中到了漢中和西川兩方勢力的身上。雖然曹操由于銀根短缺暫時擱置了西進漢中的計劃,但他卻暗中吩咐賈寧派出暗探、細作潛入漢中和西川。
身處荊州的劉備,在收到了趙颯和周瑜傳回來的飛鴿傳書後,便立刻和諸葛亮擬定了西川的計劃。不過諸葛亮在趙颯滇示下,卻要求劉備暫時按兵不動,靜待入川時機的到來。
而遠在江東的孫權雖然知道自己染指西川和漢中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但他卻暗自思慮︰若是能將劉備和諸葛亮的注意力轉移到西川和漢中之上,那東吳是否就有機會圖謀荊州呢?
成都城的州牧府內如今是一片的愁雲慘霧,在得知馬超率軍一路勢如破竹地攻城略地後,如今竟然連葭萌關眼看就要守不住了!一旦葭萌關被攻破,西川盆地就會大門洞開。局勢對于西川而言已是岌岌可危,劉璋現在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此時幕僚法正對劉璋建議道︰「主公,由于張魯新近招撫了西涼騎兵,致使其軍力大盛,此時我軍的實力已經是不足以抵抗,因此我們只能尋求外援。」
劉璋問道︰「請問孝直,我們可以從哪里尋找外援?」
法正徑直回答說︰「無非就是兩個地方——一個就是北方的漢室朝廷,另一個就是荊州的劉備。只需其中任何一方肯派兵支援我們,我們就能擊退張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