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東吳大軍嚴陣以待,試圖抵抗張遼率領的虎豹騎兵。♀可防守再怎麼嚴密,步兵在面對騎兵的時候總是會有出現漏洞的。虎豹騎兵源自呂布麾下的陷陣營騎兵,張遼原本就是陷陣營中的一員猛將,在他帶領之下虎豹騎兵戰力倍增。
當下的東吳軍隊盡管分別在南郡和合肥接連受挫,但是赤壁之戰所帶來的優越感實在是太大了,整個東吳軍中依然是彌漫著驕橫自滿的情緒,在贏了赤壁之戰後東吳軍隊就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頭。面對著已經深陷輕敵泥潭的東吳大軍,張遼很容易就尋找到了合適的戰機。
張遼趁著夜深,帶領虎豹騎兵對東吳的其中一個據點發動了突襲。只見張遼一馬當先突入東吳軍隊的陣中,在張遼的帶領之下沖擊力極強的虎豹騎兵跟隨著主將沖擊著東吳軍隊的整條防線。但由于缺乏戰馬,以步兵為主的東吳大軍根本就不是虎豹騎兵的對手,很快東吳的防線就被虎豹騎兵沖垮了。
在張遼攻陷一個據點後並施佔領,他反而是指揮著部隊又向著東吳的另外一個據點發起了進攻。在張遼所率領虎豹騎兵猛攻之下,猝不及防的東吳大軍接連被攻陷了多個據點。東吳大將程普和黃蓋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將防線進一步的收縮,從而導致了東吳江北勢力範圍的進一步縮減。
孫權拿著手中的戰報往案頭上猛地一拍,怒氣沖沖地說道︰「可惡!要不是劉備不讓出荊州通道,導致我軍補給線完全在曹軍的眼皮底下,江北的局勢又怎麼會發展到對我軍如此不利之境地!」
孫權在冷靜下來便對一旁的張問道︰「子綱,子敬那邊可有消息傳回?」
張回答道︰「主公,子敬那邊傳回消息,他已經和劉備、諸葛亮多次會面,但均無結果。劉備一方以如今的荊州之主乃是劉琦作為借口,對利益分配一事避而不談。但若他們一直以此為借口,我們確實是沒辦法跟他們繼續談判下去的。」
孫權一听氣得又拍了一下桌子,咬牙切齒地說道︰「劉備和諸葛亮這不是明著是要耍賴麼?」
張說道︰「如今劉琦已經繼承荊州州牧之位,而且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很是吃虧——除非是劉琦在任上中途出了意外,否則只要劉琦活著一天,我們東吳要想染指荊州,就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孫權听了略一沉思後便讓張先去辦差。
張離開後孫權立刻召張昭。孫權吩咐張昭去聯絡賈寧,並做好安排讓他與賈寧見面。張昭按照孫權的意思,通過秘密渠道聯系上了賈寧。
孫權與賈寧在一處秘密地點會面,賈寧在見到孫權後便說道︰「想不到荊州的百姓對劉備認可和崇拜到如此盲目的地步,致使我們第一次合作就如此不順利,還讓我損失了幾名得力的手下。」
孫權回應道︰「畢竟是一代梟雄,劉備的御內手段還是很有一套的。雖然之前的計策失敗了,但我孫仲謀可不是一個輕言放棄之人。加上荊州對我東吳來說也是至關重要之地,只有盡快打通荊州通道,我軍才能扭轉在江北的劣勢。」
賈寧當然知道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于是他就問道︰「請問孫大人此次有何計劃?若是需要賈寧效力的地方,賈寧一定會盡力的,不過報酬方面」
孫權當即回應道︰「只要你把這次能把事情辦好,價錢你盡管開,我都會滿足你的。」
賈寧心中一喜隨即問道︰「那敢問孫大人,準備為我分派何種差事?」
只見孫權突然目露凶光狠狠地說道︰「劉備總是以劉琦才是真正的荊州之主為借口,拒絕與我進行談判。既然如此,那就不要怪我心狠手辣了——我要你向劉琦公子借頭一用!只要荊州成了無主之物,那我就可名正言順地去爭奪那無主之物了,再也不用和劉備多費口舌!」
賈寧一听心中暗想︰歷史上的劉琦不是因病身亡的嗎?看來這次又讓我抓住了一次改變歷史的機會——既然孫權自己送上門來,那白花花的財貨要是不拿就真是對不住自己了。而至于劉琦嘛,那就只好對不住咯!
賈寧拿定主意後立刻回應道︰「好!只要是有關于對付劉備的事情我都感興趣,何況只是讓我殺個人——殺人可是我最拿手的差事!」賈寧說著就從懷中拿出一張清單放到了孫權面前,「請孫大人按清單所寫的來支付我的報酬。東西你準備好後先存著,我現在就去準備行動,等事成之後我再派人來取報酬。」
孫權拿起清單看了看,發現賈寧的要價還算公道便對賈寧說道︰「好!既然這樣那我就先把報酬準備好,靜候賈將軍的好消息。」
當趙颯從樊城回到荊州後,諸葛亮請來周瑜、龐統針對趙颯從司馬懿處帶回來的情報進行分析。三人依據當前的局勢進行討論,認為東吳和曹營正處于戰爭狀態,雙方都無法抽身;而西蜀方面又不能在短時間內出兵南郡,因此他們三人一致認為現在正是攻取南郡全境的最好時機。
在得出了上述結論後,諸葛亮立刻找到了劉備,向他講明了各種利害關系。劉備也在考慮過各方面的問題後,毅然下令發兵南郡。諸葛亮立刻調兵遣將,為發兵南郡做好準備。
趙颯被諸葛亮委以重任,他被諸葛亮派到南郡城與趙雲會合,于是趙颯連夜出發趕到南郡城。當趙雲接到趙颯送來的軍令後,他們兩人便一起著手準備接應關羽、張飛的兩路大軍。
隨著關羽、張飛的大軍陸續到來,劉備大軍在南郡城中完成了集結。在做好了一切的準備工作後,諸葛亮下令關羽、張飛、趙雲三員大將各率領人馬兵分三路進軍南郡全境;而趙颯則被指派為南郡城守將,扼守後勤補給要道,必要時可作機動策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