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阪坡南面在前往當陽的路上,劉備軍建起了臨時的營地。一名主簿大帳向劉備稟報︰「主公,不好了!下官听聞逃難到此的百姓說,兩位夫人和小公子出事了,他們已經被曹軍抓獲!據百姓們回報說,兩位夫人和小公子的車駕在半道遭到曹軍的攔截。」
劉備得知消息後很是擔憂,這時行軍主簿糜竺與其弟弟糜芳也在得知消息後,趕來與劉備見面,糜竺因為擔心妹妹糜夫人的安危,于是就向劉備說道︰「主公,我們兄弟听聞妹妹的車駕被曹軍攔截,想必主公已經得知此情況,下官特來向主公了解情況。」
可糜芳卻不像哥哥糜竺一樣謙厚,他常仗著是妹妹是劉備的夫人而肆意妄為慣了,于是他就毫無顧忌地直接問劉備︰「主公,一路上不是有趙將軍在旁護衛嗎?以趙將軍之能絕對不會這麼輕易就讓妹妹他們落入曹軍之手的,其中是否出了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問題?」
劉備這時出來安撫兩位大舅爺︰「子仲、子方請稍安勿躁。我也是剛剛收到消息,詳情還有待了解。」,那名前來匯報消息的主簿見狀,就將自己從百姓那里听到的消息詳細地告訴了劉備和糜氏兄弟。
當那名主簿說到趙雲和曹軍將領護送著馬車往曹營而去時,糜芳頓時大怒道︰「主公,你看那趙雲竟然干出此等背主之事,要是兩位夫人和小公子有何不測,我就要全家陪葬!」
糜竺連忙勸阻道︰「第弟,在主公面前不可造次!再說這些消息都是道听途說得來的,趙將軍素來忠義斷不會干出這賣主求榮之事。」
糜芳可還是不依不饒地說道︰「大哥,你就不要再做濫好人,替那趙雲說好話。按我說,那趙雲就是眼見曹軍大舉壓境,我軍勝算甚微,于是就存了投靠曹操之心。想來他早就想好了,計劃劫持兩位夫人和小公子,獻功于曹操來謀得一個好前程!」
這時一旁的張飛可听不下去了︰「糜芳大人,請慎言!子龍為人豪爽正直,我們一同在軍營中為主公效力,時間已有數年,雖名為同袍,實已存兄弟之義。我相信子龍的為人,是不會作出反叛之舉的。若是糜芳大人還是不放心,張飛願自領一軍,到長板橋接應子龍——請大哥應允!」
諸葛亮對于糜芳平常的行為作風也很是看不過去,這次竟然把手都伸到軍隊中來了,于是諸葛亮也力挺張飛道︰「主公,張將軍的話說的不錯。子龍跟隨主公已久,與主公及你的兩位義弟情同手足,再者如果他要投靠曹操,早在徐州之役和新野之戰中,機會多的是,為何要等到現在需要到以身犯險的時候,才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不義之舉呢!我相信子龍是不會背信棄義的,既然現在張將軍願意前去接應,若能順利接回趙將軍,就能堵住悠悠之口,不讓謠言再擴散!」
可糜芳驕橫慣了,竟然月兌口而出︰「若接回趙雲呢?」,諸葛亮頓了頓兩眼直視糜芳說︰「若接回趙將軍——」諸葛亮轉過頭來看向劉備,「恐怕兩位夫人和小公子也已經一同遭遇不測!若真是如此,下官只能請主公節哀!」
劉備听完諸葛亮的話後心中一愣,接著心中突然莫名的悲傷起來。因為劉備素知趙雲忠義,當他知道自己兩位夫人竟然為了收拾細軟而耽誤了撤離時間後,曾請求諸葛亮安排趙雲一定要做好夫人和兒子的護衛工作。若是真的是迎回趙雲,那可就要做好了全軍覆沒的最壞打算了!
糜竺為人謙厚,當看到自己的弟弟糜芳和大將張飛還有軍師諸葛亮卯上後,他就出來打圓場道︰「既然主公軍師都建議我們應該去接應趙將軍,那我看這樣,我們就一同前往長阪橋南側的營地前,迎回趙將軍,主公你看這樣安排,妥否?」,說完糜竺就用嚴厲的眼神直盯著欲言又止的糜芳,讓糜芳不再說話。
劉備想了想,就采納了糜竺滇議,遂偕同張飛、諸葛亮、孫乾及糜氏兄弟等一眾武將謀士前去長阪橋接應趙雲。張飛立刻點齊兵馬在前方帶路,而劉備則和一眾謀士在親衛隊的護衛下,跟著張飛的部隊,往長阪橋的方向而去。
路上,糜竺私下對諸葛亮說道︰「諸葛軍師,請恕我弟弟剛才的無禮之舉。其實他也是關心我妹妹的安危,才有那過分的言行。」
諸葛亮了解糜竺為人寬厚,于是就對糜竺說︰「無妨!糜大人,你弟弟的事情我不會放在心上,但我希望糜大人能听我一句逆耳之言!」
糜竺看到諸葛亮臉色甚是嚴肅,遂向諸葛亮拱手行禮道︰「子仲惶恐!請軍師賜下金玉良言,子仲在此洗耳恭听!」
諸葛亮還了一禮接著說道︰「糜大人,請恕孔明直言。如今糜家雖說是主公的金主以及姻親,但在政治上卻是處于弱勢。而你弟弟糜芳大人平常的所作所為,加上今天又說出那等親者痛仇者快之言語,恐怕已經是引起了軍方將領的強烈不滿。若糜夫人在這次劫難中遭遇不幸,對你們糜家將又是一重大打擊,因此為了糜家的家族利益,我在這里奉勸糜大人,要盡可能的節制你的弟弟,不要讓他再胡作非為。而無論這次事件最後結果如何,都請糜大人能主公面前表態支持軍方,以此加強和提升糜大人在主公心目中的地位。」
糜竺听了諸葛亮話後,仿佛有一陣醍醐灌頂之感覺,他立刻拜謝道︰「多謝諸葛軍師救我家族、救我弟弟之言!無論此次結果如何,子仲一定遵照諸葛軍師的教誨,嚴格節制我弟弟的言行,以保全我糜家的榮耀和利益。而子仲在此承諾,軍師今後在朝堂之上,只要是有利于主公所圖大業之提議,我糜家一定全力支持!」
諸葛亮遂還禮道︰「子仲大人言重了!正所謂好人有好報,孔明深知子仲大人為人謙厚,常與人為善,所以孔明希望子仲大人在鼎力支持主公匡扶的同時,也能獲得應得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