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那個暑假,好像並不難熬,唯一令趙亦中難以忍受的,就是爸爸不定期的醉酒,還有跟二姐的吵架。
趙亦中隱約感覺到,二姐好像在有意回避自己,更不會主動來找他領說話。那時,趙亦中已經很悶了,二姐的這種變化並沒有被他很快的感知到,直到他在暑假中覺得太無聊,他才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姐。
他開始主動去找二姐,每一次去,二姐好像並不願意見到自己。趙亦中進去後,說不了幾句話,便會被二姐轟出來。暑假剛過半,趙亦中便很少再去找二姐領,玩耍了。
初二放假前,老師告訴他們,初三要重新分班。趙亦中很高興,他期盼著自己能和趙嫣雲分到一起。整個暑假中,他都在想著這件事,甚至因此,而做一些頗為迷信的事情。但在別人看來,他做的那些事,很神經質,莫名其妙。
比如,有時在關門的時候,本來他是按著往常的習慣,隨手一關,可就在下一刻,有一個念頭便不可抑止的冒了出來。他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再去鎖一下,要是自己不去做,自己和趙嫣雲就絕不會被分在同一個班里。
又比如,他從自己屋里出來去上茅房,走在路上時,忽然看到一張紙片,正常情況下,他不會在意。但有些時候,他就會突然轉身,將紙片拾起,然後扔到廁所,或者扔到廚房的灶筐里。他認為,如果他不把它拾起來,那他和嫣雲的事情一定會泡湯。
現在的他,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原先與二姐相差將近10厘米,這一年來,趙亦中追上了不少,這讓他很高興。終于不會再有人拿他的身高說事了,也不會有親戚再笑話他不如二姐高了。爸爸媽媽好像也不再為這件事擔憂,他們可能覺得自己一定會追上二姐,甚至比二姐還高。
爸爸媽媽,還有那些親戚朋友,他們總是拿自己和二姐做比較。不僅比學習,還比身高,總之,沒有一點不能互相比。在趙亦中看來,最不可思議的,便是有人拿他們的長相做比較。這一點,趙亦中就搞不懂了,自己是男孩子,二姐是女孩子,這男孩子跟女孩子比長相有什麼標準嗎?
趙亦中不懂,但大人們照常拿來說事,這讓他很是苦惱。因為,大部分人都說二姐長的漂亮,沒幾個人會認同自己。好在,媽媽一直在說自己長的帥。雖然,趙亦中很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但總算是一個安慰。這時候的他,已經不再全盤信任周圍的人了。
他的經歷,他的內心發展,已經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了下意識的懷疑與否定。但這種意識還並不明顯,表面上看來,他還是一個听話的好孩子,好學生。趙亦中本身,也在尋找心靈的出路,或者說,他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有在特定狀況下,才會讓他意識到,才會讓他主動去接觸。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被虛幻的外界變化給影響了,或者說是被欺騙了,在外界的作用下,他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變化。
這種情況,仿佛是一個人在兩個世界,又或者說,一個人同時具備了兩種性格。
一種性格,趙亦中基本上能夠處理正常的社會交往與接觸,采取一些很圓滑的手段,來處理自己與外界的關系,能夠學習並溝通外界。
一種性格,趙亦中堅持著老師的教導,爸爸媽媽的教育,相信童話故事,這種人格將他禁錮在自己對外界世界美好的幻想之中,在這個虛擬的幻界中,爸爸從不喝酒,媽媽從不哭泣,老師從不體罰孩子們,而他也和孩子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起學習,一起玩樂。
從心理學角度,第一種性格是趙亦中的主格,第二種則是分格。童年的經歷,接受到的教育,讓趙亦中的主格受到長期的壓抑,而這個壓抑又促使趙亦中產生了分格。主格的所作所為,讓分格承受了的壓力,或者說,主格的處事方法,並不符合分格的行為標準,這種無可逆轉的狀態,讓分格長期處于壓抑狀態。
但反過來講,分格的存在,同樣給主格造成了的困擾。在趙亦中想要玩耍或者想要通過變通手段來達到目的時,分格便會在主格的選擇之下,出來反抗或者反駁趙亦中的這種處事方式。
白天,在學校時,趙亦中基本上是在主格的作用下學習,與同學互動。到了晚上,當趙亦中回到自己的小屋之後,分格便會站出來指責主格在白天所犯的「錯誤」,讓趙亦中處于後悔、愧疚、憤恨的狀態之中。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分格奠下,在分格的作用下,趙亦中會非常努力的學習,不會想到去玩耍,不會去想看電視,甚至,它會讓趙亦中彌補主格在變天犯下的「過錯」。
在分格的意識下,趙亦中會按照爸爸媽媽的教育,老師的教導,給自己最嚴苛的標準。所有的時間,都會用在學習之上。同時,分格是趙亦中對美好世界的幻想,在分格主導期間,他不會想到爸爸醉酒,不會想到媽媽哭泣。
但爸爸醉酒與媽媽哭泣,並不是分格能夠控制的,當這些事情發生時,分格便會表現出強烈的憤慨,強烈的排他性。
一方面,這些事情的出現,是對趙亦中的分格存在理由的顛覆,這些事情否認了分格存在的基礎依據。
另一方面,當這些事情發生之時,主格就會逐漸佔據主動,將分格再次壓制下去,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分格才會出奇的憤怒與不甘。
這種事情,不要說趙亦中的父母,就算是學校的老師,醫院中的大夫,又有幾個人知道?
沒人知道。
這種事情,就算是現在坐在電腦前面正在觀看本文的書友們,又有幾人會認可?
它听起來就像神話,更像玄幻,更有人會認為,這壓根就只是一個故事而已,這壓根就只是筆者的自我幻想。
長久以來,很多人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以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見的疾病,其實不然,只是由于太多臨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確認知,以致不少誤診情況,再加上一般人的諱疾忌醫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個案都漏報、少報了。正如在《鏡子里的陌生人──解離癥︰一種隱藏的流行病》所言,解離性障礙其實是一種隱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引自︰維基百科「解離性人格疾患」)
趙亦中分格產生的具體時間已經難以判斷,或許他是在青春發育期開始時產生的,又或許,他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潛伏在了主格之下,直到青春期到來,才真正顯現,開始發揮作用。
與趙嫣雲的初戀,是他主格的自我意識發展而成。而趙亦中迫于輿論,迫于老師的教導,學校的壓力,最終放棄這段對當時的他來說,唯一的一個可以得到心靈撫慰的事情,則徹底激發了分格的形成,同時也讓主格變得更加自我,更加叛逆。
趙亦中在學校期間受到學習成績的影響,其主格的發展是充滿樂觀、向上、開放的。分格的存在,則基本上是反向發展,它強調做事嚴格按照規矩,遵守傳統美德,嚴守學校紀律,一切依法辦事,沒有人情,沒有世故圓滑。
但主格對外界的認識,並不是分格所想的那樣,主格順應社會風俗,能夠適應社會處事習慣,在適應中又能保證學習成績優異,達到主格所期望的目標,完成趙亦中最原始意識上的滿足。但正因為這樣,分格才會受到來自主格的抑制,主格的存在顛覆了分格的認知,分格不可避免的受到長期壓制,以至抑郁。
同時,分格的形成,又是趙亦中自我意識中尋求安全港灣而誕生。它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趙亦中人格的一個補充,在學校時,他能通過主格的作用得到大家的關注,贊美,認同。在家里時,他又能依靠分格,讓他享受到安心、寧靜,讓他擺月兌主格在白天受到的不平,擺月兌來自爸爸和媽媽帶給自己的壓力。
但分格的存在,卻是對主格的一種否定。趙亦中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他只會以為自己真的做錯了,真的不應該那樣做,其主格同樣會受到來自分格的抑制,長此以往,主格同樣開始抑郁。
兩種人格的交互存在,而趙亦中又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抑郁的產生就不可避免。而接下來,外界的變化,又加劇了主格和分格的矛盾,在本就產生抑郁的前提下,外界變化,進一步助長了抑郁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主格想要發展,想要擺月兌這種困境,主格中的自尊因素,變的更加強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種變形的自尊逐漸發展成了自我關注。
而分格同樣想擺月兌這種困境,但現實的外在因素,並沒有給分格成長的空間,同時,在學校期間,分格的存在也被主格壓制,雖然,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主格因為外在因素,對分格的壓制作用降低,但分格自身的發展力卻並不能讓分格獲得突破。
一年多以後,主格的存在幫助趙亦中擺月兌了困境,或者說,是外界因素的主動撤離,讓趙亦中認為,是自己成功突破困境而忽略了外界因素的變化。
主格的成功,讓分格難以承受,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分格被壓制的更為強烈,而外在因素的變化,也讓分格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分格,在一年多以後,被迫潛伏。
直到,趙亦中上了高中以後,分格再次遇到了天大的機遇,它破土而出,重新長成,更因其上次的經歷,分格的出現變得更加詭異而不可琢磨,它在無聲無息間,與主格混雜在一起,與主格同時成長,而這,給趙亦中帶來了真正的災難!
(PS︰求推薦,求收藏。本文評論區,會列出關于解離性人格疾患蝶子,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最後,求票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