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不過是茶余飯後蹈資罷了,不同版本換了名字仍舊威武瀟灑,江湖上後起之秀數不勝數,淹沒在前面的只是個屁而已。
楊林到了劍俠位面卻是沒有做好事!
偷偷潛入富貴人家院內,換上了錦繡衣袍,順手拿了些金錠,原本血漬衣服兒,卻是寄放到了位面空間,誰讓主位面的事情還沒完沒了著。
行走在驛站旁,坐落到草亭邊;三五步暫歇罷,等上兩菜一湯。
葷素搭配都有,鮮女敕肥美細瘦;縱然雞鴨魚肉,不如一壺老酒。
楊林坐在路攤草亭內,那是吃著小菜喝著小酒,與莽二狂約定的時日還早著呢,自然是不必著急于此,眼下天策府學藝的事情最為緊要,要成為真正的高手,除非有著天大的機緣拜得明師,否則,還是老老實實靠著門派鼎力支持吧。
攤兒邊有著一位老先生,在那兒說書,不過听書的人三三兩兩。
「話說當晚那是烏壓壓黑漆漆一片,伸手而不見五指,只听得夜空一聲巨響,頓時就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嘩啦啦的降下,那好漢莽二狂從天而降,手握兩把金輪巨斧,聲若驚雷炸響哇呀呀暴喝沖出,雙瞳猶若銅鈴鐺般大小炯炯如火!」
「只听聞那莽二狂狂暴一吼,猶如平地炸雷,再見那水蓮朵朵驚起翻卷,便是斧頭掄起,體內真元之氣嘩啦啦狂奔如流,藏在暗處的殺手歹人頓時呆立一旁,不知所措,各個都傻眼了站在那兒,被巨斧切瓜弄菜一般剁成了稀巴爛碎!」
這說書的老頭兒中氣十足,雖然上了一把年紀,卻是聲音高昂蒼勁,講述的正是‘石門廟之戰’,老人家見多識廣,活了一把年紀,說了一輩子故事,自然喜歡听新故事,于是近乎跑遍了洛陽城的大街小巷,將各路消息融會一體、互相糾正,虛虛實實的將‘石門廟一戰’進行了演繹,也是為了說書,難免有些故意夸大想象,猶如是身臨其境般的講述著這故事。
雖然石門廟一戰風頭漸漸過去,但有些人,卻秉持著說書人的內心俠義;否則,大樹下的曹正英,也不會將杜鳳兒與宋老爺的恩怨,整整講述了二三十年光景。
「江湖本應多仗義,方勸少年常善行;赤子丹心若天見,流芳百世劍俠情。」
「今兒‘石門廟一戰’就暫且講到此處,咳咳!不知各位客官還想听上哪一段故事?」
老頭兒驛站邊擺攤說書是為討個生活,更是為讓俠義的心能傳承下去,楊林听到了故事的這兒,心中也就泛起了漣漪,酸楚的味道兒一股涌現,他是頭次听老頭說書,書中說的卻不正是他自個兒,也不知老頭故事結局安排的如何,楊林心里就是一陣鬧騰,趕緊的扒攏了幾口飯菜。
楊林坐在那邊大口吃著酒肉飯菜,卻是又往懷中一掏,將身上的一整袋銀兩都拋向了身後,看也不必看,那銀兩穩穩當當落在小老頭彈頭上;原本打算就此收攤的老頭,卻是微微一震,那一整袋銀兩,足夠他一家五口三年花銷,老頭兒更懂得世上沒有白吃的餡餅,雙手捧著著銀兩布袋,蹣跚的走到楊林那邊。
楊林早已將偷來的金錠換做細碎銀兩,布袋也是店家送的,自然不必擔心來路,只是老人家本著無功不受祿,打賞有限度,這滿滿的一袋銀兩,勢必要折煞了老人家。
「這位少俠,不知有何事要詢問小老兒?」
「小老兒必當知無不言!」
老人家不敢平白無故的收下這銀兩,卻也是掛礙上了這銀兩,‘懷璧有罪’大家都懂得,老頭更是估量著少俠的心意,將話語剛剛好的問到點子上。
「告訴我故事的結局!」
「石門廟一戰。」
楊林獨自抿著杯中酒,而那酒卻似清淡無味,桌上菜美飯足酒香,可心里卻是堵得慌。
「宋家傷亡七百苟活兩百余人,莽家三兄弟與楊林楊少俠瀟灑月兌圍!」
「後來天理循環,宋朝風與宋歸西被人夜取首級,至此終了!」
小老兒三言兩語之間將故事結局講完,結尾即是眾口難調,事實也是沒人知曉,多數都是外人的猜測遐想,傳聞中殺宋家的俠士,還是楊林買凶殺人,事實上的楊林根本與此無關。
楊林也是感嘆著命運無常,無意的問話卻知曉仇人已死,本打算著手刃宋家狗賊,現在只能呵呵一笑,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楊林也終于明白江湖中人的灑月兌,現在的他也成為了江湖中人,心靈上的仇恨土崩瓦解,籠罩的陰霾散去,余下的只有兒女情長、快意恩仇。
「石門廟一戰還有著另一番結局。」
「當晚廟內還有著三位不到六歲的小娃,以及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只是血殺劫難之下,天地無德、風雷無眼、刀劍無情,最終四生四死,求生者不生,求死者不死,那莽大忠、莽小牛以及倆無名小娃得死,那楊林、莽二狂以及兩個女子得生。」
「呵呵!」
「故事始終是故事,其中的因緣際會,還請老者再思量,總歸是個好故事。」
楊林看著愣在一旁獨自思量的說書老人,勢必結局已經在改寫,楊林也將包裹著的寒龍槍背在了背上,看了看手上酒杯,再看了看遠處混混,抬頭將酒水一飲而盡,運轉內力加持酒杯之上,以著‘虹氣長空’的暗器指法射出。
空中酒杯由內力分為三道裂片,以柔勁擊中了混混們的軟肋處,已非當日阿斗的楊林沒有取下幾人性命,只是按著江湖規矩給了他們一個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如若他們再敢想為難這老人,後果也自有江湖規矩決定。
楊林孤零零的背負著一桿威武長槍,走在小路上的背影與枯葉,交相輝映,淒冷慘淡,許久後才從故事中走出來的說書老人,漸漸的品會出,故事就是故事,論俠義的結局,必然還有另一種結局。
當老人即將離去轉身時,卻又駐足在了那桌案邊;他發現那少俠所坐的位置,桌邊留有一道掌指印跡。
桌案旁卻是有著數滴水珠突兀,老人心細的取出木筷輕輕點下,放于舌尖味蕾細細的品來,那味道咸咸的苦苦的澀澀的,並非是酒水茶水湯水的味道,老人忽覺心中微微一酸痛,前因後果貫徹而通,意識到那水珠即是眼淚,那掌印為失控內力所發,那離去少俠正是故事的主人翁楊林;故此石門廟之戰出現了新版本,說書人依借楊林所言,將整件事的脈絡進行了再次梳理,近乎實情,月兌離事實,一番演繹,間接的也還原了事情的悲情面目。
楊林卻是已經走遠,接下來要去的地方,自然是去往天策府,去找曹雪陽大美女敘敘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