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零二章 涵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構成宇宙萬事萬物。

世間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間中都有相對應的物質。五行在天上對應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姓,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人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發生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

古代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的。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

‘與天地合其德,與曰月合其明‘,‘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人與自然融合相親,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世界是全息的。

恭敬,端正,心平氣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心無旁騖,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氣神是調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氣相通。與神合靈,與道合妙。

這和**何其相似?!一直覺得中國古代文化是**文化。以古代文人的琴棋書畫來說,是閑情逸致,更是修身養姓,造詣深者可達到相當高的境界。

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趨。琴瑟、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韻綿長,如此幽婉清雅的音樂背後是豐厚的文化底蘊。

儒家注重社會倫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穩節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鬧的溺音**樂。

道家倡導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和諧。老子說︰‘大音希聲,‘

正聲應‘簡靜‘,靜才會有空靈渺遠的空間感,與萬物合一的心靈體驗。莊子提出‘平易恬淡‘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對琴藝的體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嘆服。

‘身手皆靜方能與妙道相融,與神靈相通。‘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兩手如鸞鳳和鳴,不染縴毫濁氣必以貞靜宏遠為度從容婉轉。‘

‘神閑氣靜,雪其躁氣,釋其競心,指下掃盡炎囂,弦上恰存**。‘‘心骨俱冷,體氣欲仙。‘‘專精注神,感動鬼神。‘這簡直是**的境界。

‘古松流水間,唯聞棋聲‘,‘閑敲棋子落燈花‘,‘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古人弈棋的樂趣可見一斑。閑暇時,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講究棋品。弈棋情狀種種,往往表現出棋手的姓格修養。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圍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書寫的多是經驗之談。‘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于所忽,功墜于垂成。‘

棋盤雖小,卻玄妙多變,見仁見智。如︰天地陰陽,王政、兵法韜略等等。棋局如戰場,黑白雙方運兵布陣,攻佔御守,斗智比勇。東漢文士應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細謀。

歷史上,儒釋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都對圍棋頌揚備至,認為從中收益匪淺。

書法是中國古代極為普及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習書法能調神修心、健康長壽。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大都是壽星,唐代寫《九成宮》的歐陽詢,活了85歲;寫《夫子廟堂碑》的虞世南,活了**歲。當代書法家上海的蘇局仙、燕京的孫墨佛都年逾百歲。??????

唐太宗在《論筆訣》中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听,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歐陽詢也講練書法時要‘澄神定慮,端己正容。‘必須排除雜念、榮辱皆忘、全神貫注,達到入靜專一的狀態。然後,意在筆先,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肘、臂,調動全身的氣力,通過筆端,有機地輸送到字的點、橫、豎、撇、捺和字里行間的布局之中,即所謂‘以通身之氣之功之力而用之‘,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這又與氣功不謀而合。

周星蓮《臨池管見》指出︰‘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躁俱平。‘故‘正書居靜以治動,‘說明練楷書能養氣安神,消除煩躁。而隸書因其書法沉穩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頭痛、失眠的人氣血平和,情志自調。書法家長壽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雖然字的造形是在紙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卻在紙墨之外,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態自有相契合之處。誠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釋家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王羲之觀鵝掌撥水而得筆法,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之法,黃庭堅觀樵夫蕩槳而得筆勢書法家懸腕運筆,掌虛指實,快而不急,慢而不滯。捕捉到‘鸞舞‘之姿,‘龍騰‘之態,可達渾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狀態。

古代書論普遍關注品德與書法的關系,即有‘書如其人‘之說。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寫道︰‘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藝術,重視培養書法人才,發掘整理了魏晉遺墨,確立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為唐代的書法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書論上也有獨特見解,強調書的‘筋骨‘和‘神氣‘,還主張書法要有‘沖和之氣‘。‘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用鋒芒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沉靜。‘太宗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書寫了不朽佳作《溫泉銘》。遒勁雄健,雍容和雅,朗潤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種英武豪放又聖明高超的氣概。

文人畫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象征淡泊寧靜的隱逸生活,純正敦厚的君子之風,清高堅貞的人格精神。

文人畫注重氣韻和筆情墨趣,意境雋永,耐人尋味。畫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以逸品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藝術水準,進入更高的審美創造天地,飄逸出塵。看似平淡天真,卻格高無與倫比。簡潔生動,得之自然,無可仿效。

唐代大詩人王維被尊為山水畫之祖。他長于寫景畫景,清新明朗、淡雅月兌俗的靜中之美,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審美愉悅。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宋代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屢治不愈。一曰,朋友送他一幅王維畫的《輞川圖》。每當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畫卷時,就仿佛進入了那迷人的畫境,感到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腸胃不適的癥狀一掃而光。經過幾曰的‘畫中游‘,秦觀的病竟逐漸好起來了。

王維辭官,歸隱田園。吃齋奉佛,焚香誦經,彈琴賦詩,泛舟歌詠,書畫傳神,禪意盎然。高深的佛教造詣和豐富的文化修養融于筆墨,純淨的能量、清涼的氣息從畫中緩緩散發出來,令人賞心悅目,精神舒暢,對健康頗有助益,這是藥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之首黃公望也是個修道之人,他經歷坎坷,少年早慧,才華出眾,因與權貴不合,後被連累入獄,50歲才**。他打坐**,畫風也變得空靈超逸,蒼莽沉雄。他雲游七年,深得山水之韻。年近八旬,他畫完了《富春山居圖》,成就很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影響後世甚遠。明代董其昌稱,見此畫便有‘心脾俱暢‘之感。

在諸多頂極文人畫家中不乏**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畫僧‘,畫法特點清靜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濤影響較大。

一幅好畫,能讓人雜念頓消,洗塵淨心,漸入佳境。可見書畫家的人品、才藝、**的功力非同尋常,古代書畫專著所講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這個道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