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七十章 將功折罪

李順繼續擴張,北抵劍關,南距巫峽,十幾個州府全部被他佔領.

然後急攻劍門。

劍門只有疲兵數百人,正好成都監軍宿翰帶領屬下逃到劍門,與劍門都臨上官正奮力御戰,大破數千李順部,只有三百人逃到成都,李順怒其驚眾,悉斬于東門。

觀微知著。

就從這件事上,那怕他們喊出的口號多少響亮,宋九也認為此人是李自成之流,一旦此人成事,禍害國家,禍害民族!

試問同樣是起義發家的劉邦會做出這種事嗎?朱元璋會做出這種事嗎?甚至大半也能算是起義軍發家的劉秀會不會做出這件事?

正是兩人的英勇奮戰,保住了劍門棧道。

不然朝廷就大麻煩了。

于是朝廷以上官正為劍州刺史,充劍門兵馬部署,宿翰為昭州刺史。

又讓王繼恩前去四川**起義軍。

然後又讓裴莊與雷有終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劉錫與名臣周渭為西川隨軍轉運使,河北勇將王杲兵趨劍門,尹元由峽路水路並進。

三月諸軍臨行,趙匡義一定叮囑王繼恩︰「戒前軍所至,若賊黨敢搞王師,即當誅殺。若偶被脅從而能歸順者,並釋之,倍加安撫。」

接著下詔,讓李繼隆知定州兼飛狐軍,各個堡砦還沒有修好呢,必須由李繼隆坐鎮,張齊賢判太原,將宋九調回。

……

「李將軍,此行謹記我一句話,漢武帝揚威大漠,乃是文景二帝多年的積累。若無文景之治,就無漢武揚我大漢之威之時。」

「然唐太宗何喻?」

宋九微微一笑,反問道︰「李將軍,我且問你,不說李靖李績,就說唐太宗,我朝武功有幾人能及之?」

李繼隆默然。

李世民不僅是一個明君,更是一流名將。

不要說李繼隆,就是趙匡胤在世的時候,也不敢自夸軍事能力能及李世民。

「唐太宗有沒有胡人血脈?」

「有何關系?」

「有啊,不然何來天可汗之名?至少有了這個血脈,胡人不會因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沖突,對唐王室,至少對開始的唐王室產生多大排斥。他是名將,因此能抓住機會。雖屢次擊敗突厥人,但你再想一想那一次不是抓住機會才開戰的。況且唐初產生了那麼多杰出的將領。李靖等人一去世,唐太宗硬伐高麗,最後是什麼結果,國家又成為何種光景?」

「財力?」

「正是財力。為何我在朝堂上再三說節流,無論怎麼開源,若不節流,財帛都浪費地用下去,真到了用錢帛的時候,國庫卻拿不出錢帛了。當今之即,難道是君王昏庸乎?難道是呂蒙正無能乎?難道魏羽在三司不稱職乎?都不是。幾年有災害,又因為戰事不停,國庫積余不多,勉強支持這場浩大的戰役。于是百姓苦疲。」

「好可惜的機會。」

「無妨,雖錯過,以後還會有。而且凡事有利有弊,巴蜀盜賊蜂起,也有好處……」

「好處?」李繼隆驚訝道。

「想一想巴蜀的旁戶吧。不經此,不大破就不能大立。一旦巴蜀平定,太陽便能普照到那個風景美麗的所在。」

宋九在李繼隆臨行前說這番話,就是害怕李繼隆好大喜功。

向上,敢戰,是好事。

但這時候宋朝同樣有些苦逼了。

因此必須要迅速休養息。

……

益王趙元杰嘗作假山,花了不少錢。假山成,請僚屬觀賞,眾皆嘆其美。唯益王府翊善姚坦不視,趙元杰強迫他看,姚坦說道︰「但見血山,安得假山!」

趙元杰大驚,這可不是好話啊,問其故。

姚坦答道︰「坦在田舍時,見到州縣督稅,上下相急以剝民,里胥臨門,捕人父子兄弟,送縣鞭笞,血流滿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賦所出,不是血山是什麼?」

趙匡義正好也在命人造一假山,听說後說道︰「傷民如此,何用山為!」

命人將兩山一起毀去。

趙元杰一有錯,姚坦便進勸,因此王府上下皆不喜。左右便教趙元杰稱病不朝,趙匡義派御醫來看,也看不好。于是召乳母入宮問情況,乳母不敢隱瞞,將真相說出。趙匡義大怒道︰「吾先端士為王僚屬者,固欲輔王為善,今不能用規諫,又詐稱病,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未必如此,必爾輩為之謀。」

于是派人將王府胥吏抓起來,杖數士,又召姚坦說道︰「卿居王宮,為群小所嫉,大為不易,卿但能如此,無患讒言,朕必不听也。」

姚坦從容答道︰「臣聞宋公回,以為有邊功。但不見自去年至今年,多處百姓流離失所,巴蜀亂象環生。若無此邊功,用此錢帛寬民,何來患乎?」

宋九要回來了,同時還帶回來一批立功的將士,有的可能也會調到巴蜀平叛。不過要考慮到前線的情況,哪里更需要將士,特別是拿得出的名將坐鎮。

因此詔書未下,要等宋九回來決定。

但京城里很熱鬧,張燈結彩。

主要毀掉幽州,讓趙匡義狠出了一口惡氣。

這個城池讓他傷心了,以至每當天氣惡劣之時,他的腿傷發作,讓他痛得生不如死。

還有就是感激。

雖然趙匡義缺點不少,但一個大臣做到宋九這一步,豈能不喜歡?

因此準備隆重地歡迎宋九。

姚坦進諫便是指出這件事做得不對。

倒不是他刻意找宋九麻煩,他還沒那資格,然而不能好大喜功,不顧老百姓一味開邊了。

趙匡義嘆息一聲,說道︰「明天朕告訴你答案。」

風刮過了,沒有保密的必要。

趙匡義第二天刻意將兩府兩制三司以及其他重要的官員,包括姚坦,一起喊到西府,將那個計劃打開。

然後趙匡義面色沉重地說︰「宋公有功,朕都不忌也,諸卿就勿要忌其功。朕不欲使宋公心寒,也不欲使天下功臣心寒。之所以得功,乃是朝廷謀定而後動。若非盜賊,北方未必不可平……」

趙匡義說完了不由地搖頭。

就是到這地步,趙匡義與李繼隆一樣,還是想打一打,使遼國徹底的雪上加霜。畢竟遼國才是最大的邊患。

然而宋九說了,趙匡義便收回了這個想法。

因此又說道︰「宋公言不能再用兵,朕也听取了,然每當想起,心中也十分惆悵,這樣的良機並不多啊。不過朕亦不想子民飽受創傷……」

「陛下英明。」

大多數人附和。

不過呂蒙正等少數人同樣很是惆悵,若是讓他們站在宋九的角度,如何選?

如果不是考慮到百姓,乘勢再刮一場風,很可能就會建下奇功偉業,名垂青史,然而放棄了。

但宋九沒有這種後悔。

古勝州神武軍飛狐軍建制,這三個要地要麼是群蕃雜居的凶悍場所,要麼就是易守難攻的山區,加上諸多高大堅固的砦堡關卡豎起,邊境從地形上已佔據有利的位置。

一些軍事改革落實,軍隊會變得更強大。

連番大捷,以及政策**風向的改變,宋朝不會象史上那樣重文黜武,漸漸內取保守。

西北安定,再無西夏這個隱患。

即便不催毀幽州數州城,擄走近半百姓,宋遼強弱之勢已經開始互換了。

與張齊賢交接後,宋九帶著家人迅速返回京城。

快要到京城了。

大蘇興奮地問︰「官人,這一回朝廷得封你什麼官職啊?」

「重要嗎?」

窅娘抿起小嘴樂。

小蘇道︰「應當是真正的首相吧。」

宋九至今未擔任真正的首相,成了宋朝一大風景與奇聞。

「見好就收吧。」

「誰敢對官人不利?」

宋九搖頭。

莫要小看了這些人。如史上的小寇,澶淵之盟後,功勞大不大?肯定比自己大吧。然而不謙虛,于是上上下下。不過這個小寇現在還未成長起來吧。

寇準一度的折騰,讓宋九有些火大。

然而他還沒有看到小寇的姓格,認為他未成長起來,就象呂蒙正,第一次為首相,雖還行,多少也有些不稱職。然而現在擔任首相了,赫然有名相風采。

小寇如何,他遲早會領略到其滋味。

大小蘇不會想那麼多,她們幸福滿滿,昔曰潘家陪嫁諸女,都讓宋九送人了。只有她們愛慕宋九才華,東不成西不就,一直到陪玉隻去遼國。這一生以為再也不能回來了,沒成想不但回來了,還得償心願。

這讓她們很開心,左右摟著宋九胳膊緊緊不放。

終于回京城了。

盡管宋九很低調,然而京城百姓听聞他回來,還是夾道歡迎。無數百姓涌過來,高呼宋公。

宋九無奈,立即去中書述職。

趙匡義卻率領群臣迎到了宣德門前,是出皇城迎接的。

一見面拉住宋九的手說道︰「宋公,朕又有兩年多未見你了,心中十分掛念。」

以前他與宋九交談時,宋九曾開玩笑,說呂餘慶是宋朝的救火衙役,哪里有危險哪里去。趙匡義大樂。

但現在宋九才是宋朝的救火衙役。

並且宋九為人低調,不夸功,讓趙匡義更歡喜。

宋九呆住了,喃喃道︰「宋公……」

有些蒙頭。別人喊無所謂,可老人家你不能當著諸臣的面喊啊。

「當居之。」

宋九先是苦笑,說道︰「陛下,有一種殺人,名曰捧殺。陛下莫要捧殺臣,還是讓臣有始有終吧。」

有的大臣眼紅,有的大臣听了這句話後偷樂。

宋九又道︰「並且臣一路回來,心中有愧有罪。」

輪到趙匡義蒙住了。

「陛下,此次謀劃,乃崔彥進首先提議,由陛下居中謀策,群臣出力輔劃,到前線又是諸將士浴血奮戰,舉國百姓血汗錢帛支持,不知多少人家因此流離失所,然臣一路回來,看到許多流民,卻由臣居首功,臣心中有愧,更是不安。」

「王繼恩去西川,陛下詔曰,戒前軍所至,若賊黨敢搞王師,即當誅殺。若偶被脅從而能歸順者,並釋之,倍加安撫。何故,不知者不罪,不主動者不罪。但四川之豪紳凶惡,臣早有所聞,也隱約感到出大事情。然而臣先是在中書為副宰,後來居西府之首樞,又一度權領三司,卻沒有想出良策應付。以至有今天之巨變,無數百姓遭到殃及,更導致朝廷失去一舉定北寇之良機,豈能無罪?」

說完宋九伏了下去。

「這個罪……也不能怪卿啊,快快請起吧。」

但宋九說的不是這個。

當真有罪啊?

就包括這場風也要刮的,雖然百姓苦一苦,但長久來看,它為宋朝打下了多好的基礎。

一是為了避功,再多的功勞,對宋九來說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甚至添的是惡花,沒那麼必要。另外還有一個目標。

宋九又徐徐說道︰「巴蜀之亂,一錯在哪里的惡紳貪得無厭,逼得百姓不得不反。二錯在朝廷沒有作為。三錯在臣知道它的危害,沒有想出好的良策。因此唐太宗說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臣懇請陛下再詔書王繼恩,除在戰斗中抵抗官兵者,除首惡者,其他人等無論他們有沒有淪為盜賊,也勿得追究,更不得象王全斌那樣胡亂殺人!這樣吧,要麼陛下給臣將功折罪一回,臣在巴蜀略有名聲,讓臣去巴蜀平叛。」(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