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五十三章 山後

不僅王化基,許多大臣皆上書挽留。

上上下下是不錯,可最少得有錯才能上上下下,宋明明沒錯,為何貶下去?

然而所有上書皆不報。

他們不知道,這次宋下去很重要,不然風怎能刮起來?

其實宋臨行那番話同樣十分重要,象呼延贊,遍身刺字,刺青在宋朝常見,大多數人甚至士大夫也玩這個。然而呼延贊還嫌不夠,又作降魔杵、破陣刀,鐵折上巾,兩旁有刃,皆重數十斤;乘騅馬,絛抹額。北征太原時,趙匡義看到了,覺得此人十分詭奇。

朕是明人,帳下不準有妖怪出現……

差一點要將呼延贊斬殺。

後來立功了,事跡廣為宣傳,甚至一度成為三軍與百姓的偶像,趙匡義也想開了,是有些不倫不類,可他是武將,還能要求他什麼?但這樣一弄,上陣後會對敵人震懾。

保州有功後,趙匡義準備大用,出為冀州兵馬總管,然其無統御才,部下軍士矛盾諸多,又改遼州刺史,又不能治民。趙匡義準備召以都軍頭,領扶州刺史。宋進了一諫,又將他弄到保州去。

因此武將能治民者少之又少。

再看臣,除了宋與張齊賢有邊功,又有幾人有邊功?不是不用人,現在雖不多,開始用了,用了一些,但就是包括寇準與宋綬在下面都沒有立軍功。

再如書院學,不少擔任知州,做得還不錯,但總體而言,他們確實是長于技術。如工農業,商業,養殖業,在政治上未必能火拼過書生意氣的士。

其他幾類人分析得同樣有道理,而且宋在論用人上提出了好幾種理論。那就是磨勘制度,別說得多好,那沒用,先做出來再說。

三到五年守任制度,別遷來遷去,實際許多官員在瞎遷。縣級官員容易任命,甚至有的小縣一些副職官還空缺了,用胥吏暫代。然而州級別的官員能有多少,上面到京城高官又能有多少?都想升,最後豈不是打破了頭。因此現在遷徙制度多是一個縣調到另一個縣,調來調去未必起多少作用。反而不易出政績。

齊官制度,不管是那一類的官員上來,各有所長,一樣,東華門外榜上的進士也未必那麼貴,不過好在是這時,再過幾十年宋提出來。會讓人活活噴死。

量才施用制度,用之所長,避之所短。其實宋在書時就這麼做過,對樊若冰說,你能治理地方,做得不錯,這是你的長處,但學非是你之所長,賣什麼弄什麼墨?

但還有一項重要的制度。

那就是軍事上人選的任用,適度地用幾個對軍務略有精通的人到邊境州府任上磨練。使之對軍務進一步精通,只有這些官才能進入樞密院,否則象張宏一樣,到西府只能向胥吏拱手。或者學習王沔溫仲舒,不能處理軍務。然後在西府瞎折騰,打壓對手。或者大炮亂放一氣。朝廷設這個樞密院除分權外能起什麼作用?但現在對西府宰相人選慢慢挑剔起來,再輔以參謀司老將的協商,至少西府在決策重大軍務上,差錯不會太大。

用意很簡單,內行人決策內行事!

可能比以前或者史上以後宋朝制度好,然而它還存在許多問題。

特別是央對邊境將士用兵的干預,也就是將從御制度,宋還沒有真正將這個弊病完美地解決。

其實還是宋的問題,他雖有金手指,嚴格來說,不是政治家,不是軍事家,不是思想家哲學家,甚至不是很好的經濟學家與科學家。

……

宋家在收拾行李。

大姐抱怨道︰「回來一個老的,下去三個小的。」

潘美馬上就能回來,可是宋寶去了西北,宋家第二個女婿在河北,宋又要去河東。

大姐想想這事兒,就覺得心里面很不平衡。

宋安慰道︰「大姐,你想一想那年遼寇入侵,河洲是什麼情況?沒辦法啊。」

那年遼**隊幾乎接近大名府,消息傳到京城,整個河北與京東路的北方都感到震動。特別是河洲上的商家與住戶,河洲無城牆,道路發達,又那麼富裕,一旦遼**隊來了,那簡直是一頓最豐美的大餐。因此所有河洲商戶住戶人心惶恐不安,有許多人一度搬到京城里住。宋無所謂,但三個姐姐產業都在河洲上,在那兩個月,無形受到很大的損失。

因此事後有人提出要在河洲諸坊四周重建城牆,然而整個河洲南北呈一個尖三角形沿伸到東邊,這個城牆如何築?

「就你能。」

「不是我能,是我清醒。」

這句話大姐不是很懂了。

潘憐兒細心地替丈夫將所有行李收拾好,然後叮囑窅娘。

家還有一大群孩,潘憐兒不能隨宋去太原,只好讓窅娘去。

大姐不平,潘憐兒不大好說話,一邊是年高多病的父親,一邊是丈夫,她能說什麼?

宋緩緩去了太原。

同去的還有一個人,高瓊。

此人乃是趙匡義的藩邸舊臣,但不是監督宋的,若是監督宋就不是高瓊了,高瓊與宋關系不錯。甚至潘憐兒有意將宋小魚嫁給高瓊四高繼密。

但宋以女兒還小,拒絕了。

實際真還小,不過在宋朝人眼也不小了。

可高瓊夫婦聞之大喜,行,俺家等著。管小與大,只要宋答應,那怕宋小魚二十五歲出嫁,高家也要等啊。

然而高家還不算真正的權貴。

這也能說明高宋兩家的關系。

事實這次去是因為高瓊比較穩重,宋不可能一直真呆在河東。這還是為後潘美楊業時代挑選人才的。

到了太原。

潘美問了一句︰「小,朝廷想經營山後?」

到現在為止,只有兩個人提出這樣的懷疑,一是潘美。二是李繼隆。

宋笑了一笑說道︰「丈人,若真想經營山後,朝廷會放你回京啊?我領兵作戰的水平,你能不清楚嗎?」

潘美笑了一笑說道︰「士別三日,當瓜目相看。也許你現在比老夫更有本事。」

「丈人。自家人,不要說見外話。不過陛下也讓我將真相通知一些重要的將領。」

「就是你們在西府鬼鬼祟祟的那些想法?」

「丈人,不能用鬼鬼祟祟啊,還有陛下也參與了。」

潘美笑笑無語,趙匡義也參與了?他參與了又能做什麼?

暫時沒有讓潘美回去,他的經驗對宋也有著重要的幫助。至少肯定比宋本人強,至少在細節上,以及對河東邊防了解上,肯定比宋強上很多。正好借等人的機會,對宋指導與交接。宋開始召集諸將,人數少得可憐。從河東到西北,陸續駐扎以及練兵的軍馬有十來萬之眾,將校不知凡幾。然而只有幾個人,田仁朗、尹憲、楊瓊、楊業、楊嗣、尹繼倫、高瓊以及將要回京的潘美。

田尹三人在西北,但離太原不是很遠。

數人到齊,宋先說了事情的嚴重性,這個計劃還能說分兵。甚至分得比雍熙北伐更漫長,但為了保證它的有效,不是一道分兵,而是陸續的分兵,因此時間很長,可能要延續一年多時間,也可能要延續兩年多時間。因此必須要保密。

宋將真相說出。

所有人張大了嘴巴。

楊業狐疑地問︰「這樣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

「楊將軍,你以來我朝若強行征伐契丹,有能力將燕雲收回嗎?」

楊業不能回答。

「因此這次象征意義遠大于用兵之意,一旦成功。整個燕雲都會惶恐不安。那麼到時候再用一些手段,將會有更多的漢戶向我朝倒戈。朝廷做法以前偏軟了,軟了,未必是好事,反而讓對方不知所以然……」

楊業還是不作聲。

宋笑了笑。楊業是典型的民族主義者,內心處肯定有些抵觸這個計劃。于是宋又說道︰「每次我看到這個太原新城,心總有些毛骨悚然,外父將太原城遷徙到汾水之東,雖然不可能再產生什麼王者之氣,然而它的防御力差了。燕雲不收回來,一旦北虜強大,河北是一坦平川,無險可據。河東有險可據,然而太原城卻是無險可守。北虜可以輕松地兵發兩路,一下河北,一下太原。我朝若那時國家又非是最強時間,君王又不及陛下英明,國家將會瞬間不國矣。到時候所有河北甚至河東千萬百姓生靈涂炭也。此才是國家最大的隱患。楊將軍,你為何將數陸續送到戰場?以至三郎犧牲。這不是不愛女,而是大愛女。失之雖小,得之卻大。」

楊業拱手道︰「宋公之深思遠慮,屬下遠不及之。」

本來楊業也要召回去的,不過趙匡義考慮到楊業久在河東,對山川地形,風土人情十分熟悉,甚至對契丹人也十分了解,于是繼續將楊業留下來,幫助宋。

說完後,各將回各自的駐地。

潘美也回去了,事實若無宋,楊業之死,群臣對潘美夾攻,導致潘美郁郁寡歡,在這一年就去世了。不過北伐失利,潘美心同樣郁悶,加上南下北上,身體也同樣每況愈下,時常生病。

宋換得及時,否則潘美可能還會老死在太原。

冬天也深了。

宋在太原沒有大的軍事行動,相反開始擔當起官職責,處理吏政。

可是隨後朝廷做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

以尹憲為勝州知州,楊瓊為勝州兵馬總管,張凝為副總管,田仁朗代替尹憲,知夏州,知延州的還是翟守素。其他人變動不大。但勝州在什麼地方?豐府二州上面的那廣大的一塊河西之地,就是唐朝勝州所在。

再加上宋無緣無故的去了太原,這份詔書下達,只要有一些長遠眼光的人都會想,難道朝廷改變主意了,不經營幽州,而改經營山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