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中策(下)

這是最好的計策。

若是用上中下區分,下策是現在就強行乘遼國孤兒寡母用兵,上策就是這個計策。

可是人生終有許多無奈,明明是上策,宋九卻不能用,因此他只有采納心中的中策。又說道︰「可是臣細想後,認為不妥。養兵千ri,用在一時。養兵就是用來打仗的,非是用來抗議的。」

「抗議?」

「就是懦弱啊,讓別人欺到頭上,打是不敢打,那怕手中擁有無數軍隊,欺負的國家僅是交趾這樣的小國,可不敢打,百姓又不服,那麼怎麼辦,只有派使者抗議了。」

「誰這麼做的……」趙匡義納悶地問。

「……它是臣的一個比喻,」宋九不大好說,你的子孫以後就這麼干了,最終將國家干完了,奇怪的是後來還有人不斷地學習。

「但戰爭打多了,將士疲憊,又不堪用。這些年北方打了許多戰役,將士有些困乏了。數次戰役下來,遼國飽受創傷,各部紛紛反抗。我朝也未必好到哪兒,河北河東許多人家披麻戴孝,國家經濟也漸漸變得困難起來。雖然不能畏戰,最少要休生養息數年,國庫與內庫漸漸再度充實,才能發起更大規模的戰事。再者,國家新得定難,人心未安,也必須經數年治理,那麼定難不會拖累朝廷,反成了朝廷的一定助力,用兵把握更大一點。」

還有一條宋九未說。

這會花很多錢帛,當然,它比拼的就是破壞,然而這樣做的話,遼國肯定是先吃不消的。

但趙普肯定反對,並且反對得正大光明。

有趙普拖累,前線將士人心不能統一,甚至根本都不能通過。所以宋九直接放棄。

「那麼這個烏玄明……」

「這便是臣的第二個辦法。」

「說說。」

「朝廷不能用兵,也不能讓烏玄明立即被遼國殲滅。所以撥出五十萬緡錢款項,提供武器與棉布棉衣,而且必須是一些真正軍用武器。武器用來增加他們的實力,物資可以讓他們來拉攏各部人心。其次就是西北……王家!」

王家可了不得。

遼國去年冬天失敗了,蕭燕燕惱羞成怒了,若是敗給宋朝倒也罷了,怎麼敗給了一個小小的黨項酋長。于是再度派一萬多大軍襲擊豐州,又讓王承美與折二擊敗,斬首兩千多人,三千帳投降,追到青冢。

青冢就是昭君墓,在後來的呼和浩特附近。

與王昭君無關,若是從後來遼國疆域來看,東勝也在遼國管轄之內,也就是若將東勝等處劃為遼國所有,王承美深入敵境追了六七百里。

當然,它現在有些復雜,對于夾山(呼和浩特附近的yin山地區)與以西地區,遼國僅是羈縻,不是太重視。

然而宋九敏銳地發現了它的戰略地位。

但趙匡義有趙匡義的想法,此次大捷,趙匡義也賞功,以豐州刺史王承美為團練使,沒細都大首領越移為懷化大將軍,瓦瑤為歸德大將軍,耶保移邈二族首領弗香克浪買、乞黨族大首領歲移並為歸德郎將。

可是趙匡義內心不是很安,王承美兩次大捷,七萬多帳內附,也就是他手中最少有九萬多帳百姓,影響力上達北河套的yin山,東到夾山西側,南到府州。

趙匡義也擔心王家尾大不掉。

所以宋九想說服趙匡義不大好辦,想了一會又說道︰「陛下,王家看似威風,可是核心力量太弱了,經濟又差,雖各部投降,卻很難凝聚。然而陛下你再看地圖,夾山離遼國西京有多遠?而且這里契丹人很少,多是黨項人,韃靼人,吐谷渾人與五代避難北逃的漢戶。若不管不問,他們最終因為強弱關系,而被契丹拉攏。因此臣以為同樣可以援助。撥十萬斤茶葉,十萬匹棉布,與五萬床棉被,但這些物資不是用來賞賜王家,而是給他們于夾山、黃河築起兩道防線,十幾處堡砦。有了防御陣地,這些部族有了自保的本錢,就不會倒向遼國。若是遼國不甘心,用兵于此,我朝可出兵援助,可用錢帛援助。等于又替遼國增加了一個敵人。若是遼國不管不問了,那麼可以用商貿與物資控制他們,可以用擄獲來誘惑他們,讓他們未來配合我朝,東向遼寧西京,北向yin山北的各部族。」

「這個……」

「王家核心力量就在豐州,號召力弱,凝聚力弱,不足為朝廷邊害也。況且他們頂在前線,只要他們不斷與契丹交惡,後方又倚靠中原經濟,便不敢為叛也。」

趙匡義還在默想。

與烏玄明不同,他在遼東,那怕將遼國鬧得天翻地覆,與宋朝沒有直接的邊境糾紛,然而豐州不同,並且他們又與府州折家關系默契,東接河東,南接定難,所以趙匡義肯定有一些想法。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