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開疆、楊弈清兩個不分晝夜地商量調整干部的策略,經過了七個晝夜,決定分步驟來,第一步執行王國勝曾經定的一個干部調整者政策︰副科級干部五十二歲、正科級干部五十三歲一律不再擔任實職領導職務,退居二線,是副科級的,轉成正科級虛職,工資也跟著提一級,正科級的仍是原來的級別。計生委的常務副主任剛當上沒幾年,還沒有撈夠,對這個政策進行了堅決的抵制,盡管龍開疆動員費用、楊弈清兩人做工作,還是不答應,最後龍開疆自己出馬,副主任是鐵了心不答應的,見縣委記親自出馬,知道不退的話,以後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可吃,可武蓨官場剛經歷過大地震,誰的什麼毛病大家一般都心知肚明了,這些東西掌握在手里,也就多了一分保障,心一橫,在龍開疆勸說的時候,就撕開了臉,對龍開疆說,現在中組部都下了文件,堅決不許搞一刀切,你們這樣搞,不符合中組部的精神,你們非要把我弄下去,我就上中組部去請示,誰不知道你們的意圖,哼!
龍開疆一听傻了眼,听出了副主任的潛台詞︰「你們這是打著干部年輕化的旗號,行的是切干部之實,騰出更多的位子,你們調整干部的空間就大了,也就能多收點賄賂!假如你們不叫我干,或者叫我干,卻不給我分工的話,我就到中組部告你們去!」龍開疆原打算假如副主任堅決不退的話,就給費用說一下,不給他分工,把他涼一邊去,听他這樣一說,倒也不敢說了,只得作罷。其他的到了武蓨規定的年齡的干部,都很听話,退了。這樣,空出的一把手位子,加上原來王國勝案件中落馬的,總共空出了八個,空出的鄉鎮和各局副職五十多個。
第二步,把縣直一把手調整到位。這個好動,那些不想在鄉鎮干的記們回來當大局一把手,鄉鎮長們回來的到小局里當一把手。賀勰在官場混了多年,在鄉鎮干得身心疲憊,就要求回縣里。除了賀勰,另有一個鄉鎮記和兩個鄉鎮長要求回去,龍開疆立即答應了,很快就到了位。原財政局局長張金山牽涉王國勝案件太深,龍開疆本想把他調到縣委辦任副主任的,可是烏記親自給他交代了要妥善安置張金山。烏記前途無量,龍開疆也不敢得罪,就把張金山挪到了衛生局任局長,苗王任財政局局長。賀勰是鄉鎮記、各局一把手中間在王國勝案件中涉事最少的一個,龍開疆決定重任,調他到國土局任局長。還剩五個局一把手位子,龍開疆就把原來這些局里要求進步的常務副局長破格提成了局長。副局長升局長的花費自然不能跟賀勰這樣資歷的人回去當局長可比,花在龍開疆和楊弈清兩人身上的錢,都在三十萬以上。這樣,加上已經任縣政府黨組成員的四個黨委記,空出了六個黨委記的位置。
第三步,調整鄉鎮記。在調整記上,龍開疆、楊弈清一再地商量,終于出台了方案︰實行全體副處級領導、縣局一把手、各鄉鎮記、鎮長投票制,所有當記的都應當從現任鄉鎮長中間產生,並對年齡段進行了簡單的劃分,四十歲以下的必須有一個,其他的年齡不限。方案是絕密的,只有龍開疆、楊弈清和組織部干部科科長李立庚三人知道。李立庚原來在縣紀委,那個地方很實惠,進去的人一般都不想再上別的單位了,李立庚已經干到案件一室的副主任,下一步就是主任了,可李立庚再等下去年齡就過了,就抓著機會調到了組織部干部科當上了科長,雖然跟以前相比,沒有那麼多人送禮了,可前途更光明了,因為當上了科長後,就由副科升到了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