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三章 樸實的父母

幾個小伙伴絕對察覺不到,楊玉富悄悄地向他們手中的草打入些許仙力,這些草雖然不可能把羊喂得像牛一樣大,但是諸如牛羊一類的食草動物吃了,無疑會在短時間里變得肥壯起來。

而戈蘭蘭、王芳芳和王凌幾家的食草動物有了變化之後,消息就傳遍全村了,到時候,楊玉富就給全村鄉親發放異能草。

幾個小伙伴得到了楊玉富的異能草,也就不再和楊玉富糾纏,都高高興興地抱著草跑回家喂羊喂牛去了。

楊玉富回到家里,玉富娘見楊玉富只打了一點點草回來,問道︰「玉富今天身體不舒服嗎,就打這麼一點草。」

老娘絲毫沒有責怪的意思,只是覺得玉富今天太反常了,怕玉富身體不對勁。

楊玉富如實說道︰「是讓王凌他們把一筐草搶走了大半。」

玉富娘听了,道︰「噢,他們是把草拿回家喂羊吧,拿就拿吧,那些孩子太小了,自己打不動草。」

楊玉富听了,沒再說什麼,把筐里的草,拿到牛棚那里,喂給自家的大黃牛吃。順手,楊玉富向那草上打入些許仙力。

在自己的異能草可以讓牲口吃了大增力氣的事傳開之前,自家的牛羊,自然要先肥壯起來。

「玉富你渴了吧,來,喝舀子水!」玉富娘麻利地到屋里,用銅舀子從屋里的水缸里舀了大半舀子水,出了屋子,向楊玉富遞來。

在楊玉富原來的那個少年時代,喝了十幾年的生水,從不拉肚子,後來到了仙界,把喝生水的傳統保持下來了。

此刻,楊玉富見老娘給自己舀來大半舀子水,很快接過來,望了一眼老娘純樸的笑臉,把舀子舉到嘴邊,回想著當年喝生水的動作,咕嘟咕嘟一通猛喝,響聲比原來的還要大。

一直喝下大半舀子生水,楊玉富才把舀子遞給老娘,道︰「行了,這下不渴了。」

老娘接過舀子,看看西下的太陽,道:「天快黑了,該做晚飯咧。我去貼餅子 粘粥去。」

貼餅子 粘粥,在這一帶農村,已經是相當不錯的飯菜了,好多家,在這春末夏初的日子里,還以干白菜湯度日。

楊玉富的母親使用大鐵鍋貼餅子的技術,在這個80多戶的戴家莊里,是首屈一指的。

那餅子的背面,焦黃焦黃,一點也不見糊,這全靠掌握火候。

平時,鄉里以及縣里來的大小干部,任誰說也沒用,非要到楊玉富家里吃飯,目的就是吃玉富娘老人家貼的餅子。

有一位常到村里來的干部,有句口頭禪︰「吃玉富母親貼的餅子就醬,越吃越胖。」

在挨餓的地區和年代,能把瘦弱的身體吃胖,是一種奢求。

現在,正是麥子還未收割的季節,今天晚上,玉富娘為全家人準備的晚飯,相當簡單,一張破舊的小木桌上,每人一大碗玉米面粥,中間一個用高粱秸桿串成的盛干糧用的盤狀用具上,摞著玉米餅子,旁邊,一個粗磁小碗,盛著玉富的母親自己做的豆面醬,還有一小碗腌蘿卜條。

今天逢上「趕集」,楊玉富的母親到大集上買來一把小蔥,所以今天晚飯能吃上時價幾分錢一斤的小蔥。

玉富娘把飯菜做好,在飯桌上擺好了,看看院外,又發開了牢騷︰「真是機磨子活轉,他們又忘了吃飯!」

「機磨子活轉」,是這一帶農村的土話,意思是人像機器帶動的石磨一樣,一轉起來就不停下來。

楊玉富的父親,雖是農民,卻闖蕩過世界,自幼習武,耍得一手好雙刀,是本地方圓百里有名的雙刀王。

父親年輕時候在白頭鎮開過茶館,解放後茶館充公,政府安排他當了供銷社營業員,「瓜菜代」年代(「瓜菜代」,是一個時代的代表語,20世紀60年代初,困難時期結束不久,趕上大澇,農村無糧,靠南方支援的蘿卜絲等代為口糧),玉富的父親嫌當營業員掙錢少,于是回家種地。

誰知玉富的父親雄心勃勃地種了幾年自留地,一種歷史上叫作特殊時期的風暴卷了起來,所有村民的自留地全部收回去,男女老少每天參加生產隊勞動,男壯勞力一天掙8個工分,折合人民幣0、2元,女弱勞動力一天掙6個工分,折合人民幣0、15元。

玉富的父親年近花甲,卻為人好強,練武練得身體又好,給公家勞動完了,自己在宅院旁邊開墾「巴掌地」,種向日葵、南瓜、果樹,為此曾經受到過上邊表揚,是全縣的勞動模範,大風暴後受過批判,說是資本主義的典型。

「巴掌地」不讓種了,楊玉富的父親又想一招,養豬養羊養雞,當時,真是怪了,種地是資本主義的典型,養殖卻是社會主義的樣板,惟一的一個理由,是養殖可以為公家的田地提供肥料。

楊玉富正想著過去的事情,這時候大門一響,父親進了院子。

二話不說,楊玉富腳上生風,過去迎接老父親。

玉富的老父親,精瘦高挑的身體,一身硬朗的骨架,花白的短發,古銅色的臉上堆滿深深的皺紋,左肩背著一個自己用柳條編的草筐,右肩搞一把長把鋤頭。

一進門,老父親看到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來迎接自己,便立刻把草筐放到當院里,一伸右手,進入草筐中的青草之下,從草筐底下模出一個頭茬甜瓜來。

玉富喜極,這是一個平時難以見到花皮甜瓜,這種甜瓜不好栽種,非常嬌氣,極難伺候,一棵秧子只結一個甜瓜,但是它非常稀罕,它的外表,綠潤汪汪的花皮之中,透著一道道金黃色,還沒有進口,只是一看,就感覺到了它很甜很甜很香很香的味道。

父親給自己甜瓜吃這個事情,楊玉富上一個少年時代里經歷過,現在基本上等于是重放,他一下子就回憶起來了。

楊玉富知道,這個時期的父親,承包了村里的兩畝地,平時就在地里伺候兩畝地的甜瓜。

今天這個甜瓜,顯然是第一個成熟的花皮甜瓜,是父親懷著疼愛兒子的心情,特意給兒子摘回來吃的。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