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真假汪直——鄭直

現如今,政治清明,管理寬松,人們流動再也無需級級審批、層層把關,即便是身份證的使用也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需要,很是方便,很是自由。

然而,伴隨著自由度的提升,有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懷好意之人,可能會充分利用這種便利,制造機會,大肆行騙,或中飽私囊,或實現其他目的。許多活生生的現實例子,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存在的嚴重性。

前些年,某縣級主要領導,在接到「某上級部門」打招呼電話後,毅然給對方匯款若干萬元,作為貼近領導、巴結上級的「敲門磚」,誰曾想竟遭遇的是騙子布下之圈套,不僅血本無歸,還落得東窗事發、身敗名裂的下場。

聯想到上個世紀末,貴州獨山縣農民出身的周昌平,才小學文化,1991年他稱自己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親戚,給解放軍某軍事學院10萬元,成為學院企業管理局職員。他希望就任學院企業管理局副局長,授上校軍餃,學院沒有同意。他用錢買了軍服、上校軍餃肩章,又花錢辦理了正式軍官證。1992年5月27日,他又為自己制造了假公函和假簡歷,以掛職支援吉安地區的名義,得到吉安政府有關人員的信任,成功地當上了吉安地區行署副專員,主管煙草業等工作。1993年7月他離開吉安地區行署,又騙取一國有企業副董事長一職。周昌平在這期間,利用自己的權力向煙草企業索取賄款177萬元,另將44.5萬元貪污。1992年9月到11月,又以偽造進口批文走私德國卷煙機和小汽車,偷逃稅款共466萬元。事發後,1998年9月28日,被判死刑的周昌平被執行槍決。

人們在看過這些新聞後,大多會在譴責無良騙子的同時,忍不住替受騙的人說句︰「真傻。」其實,打著各種旗號招搖撞騙的騙子自古以來就層出不窮,而他們的行騙故事也確實讓人警醒。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發生在明朝的故事,一個假冒太監竟然從南京一路行騙到福州,他究竟依仗什麼可以如此騙吃一路、騙到一片呢?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個從北京城來的高官攪亂了江南官場的平靜。這個高官太監,名叫汪直。汪直是何許人也?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朝特務機關很多,先有錦衣衛,繼之有東廠、西廠,還有一個設立不久就關閉的內行廠。說起來,大明朝的這四大特務機關的職責和任務大體相同,不僅是大明朝國營的諜報機構,而且擁有抓捕、審訊、起訴、宣判和處決的特權,是兼間諜、警察、檢察官、法官、劊子手于一身的特殊組織。由于擁有正常政法部門難以企及的特權,因此,這四大特務組織的行事作風都是一樣的凶狠殘暴,一樣的肆無忌憚,一樣的為所欲為,一樣的魚肉百姓。

眾所周知,明代最著名的特務機構是東廠。東廠在明成祖朱棣時設立,此後直到明朝滅亡,歷時二百二十多年,東廠一直是直接受皇帝指揮。東廠的一把手,常常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這個「皇帝最信任的人」,能夠左右皇帝的想法,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因此各級官員甚至朝中大員,都以能結交他們為幸。

「西廠」雖然只在明憲宗和明武宗時代存在過,先後加起來時間不過10年。但是西廠的權力比東廠還要大----它不僅能偵查百姓,也能偵查東廠,而且擁有的特務數量比東廠還要多。試想,這汪直當時的職務是「欽差總督西廠官校辦事太監」,說得通俗點,就叫「提督西廠」,是管理西廠的一把手。因此,汪直的到來,在江南引起的轟動可以說是要多大有多大。

汪直打算,沿著南京-蕪湖-常州-蘇州-杭州-紹興-寧波這條線,一路巡查過來。听說汪直要來,沿途地方當局和交通部門,都提前預備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忐忑不安地等著汪直大駕光臨。對于汪直其人,各級官員是又愛又怕,一方面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著他來,能結交這樣實權人物不說直接通天的途徑擁有好處多多,即便是可以受他惠顧一點也益處大大;另一方面對即將見到久負盛名的他,心里又很有些戰戰兢兢,心中無底。畢竟握有特權的人,慢待了不好,得罪了更不得了。

于是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汪直到江南視察,各地官員自然要小心陪侍,一些有冤屈的老百姓也指望能通過「欽差大臣」討個清白。一時間,「官民多持訟詞往訴,或為之理」。

這汪直視察江南,是沿著台州-溫州-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建寧(今福建省建甌市)-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區、順昌、三明市、永安、尤溪一帶)繼續南下,明里說是欽差辦事,暗地卻一路搜刮民財。汪直索要錢財的手段很高明,他本人口口聲聲稱要廉潔奉公,手下的校尉卻一個勁伸手要錢,就這樣一路中飽私囊到了福州。福州的大小官員也是毫不含糊,「自三司官以下,迎候唯謹」,小官吏如果惹惱了汪直,拖出去就是杖責。

就在汪直在福建耀武揚威的時候,卻出了一樁意外。福州鎮守太監盧勝是個細心人,他發現這個汪直雖然自稱提督西廠,是欽差大臣,可是手中卻沒有任何皇家信物。盧勝仔細盤查後,得出結論----「汪直」居然是假冒的。

有人竟敢冒充汪直行騙,這還了得?在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下,事情很快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原來,假汪直其實名叫楊福,是江西人,曾經到過北京,在崇王府里當過內使。後來,他逃了出來,想回老家。路過南京時,楊福踫到一個熟人,熟人發現楊福長得很像汪直。于是楊福心生一計,決定冒充汪直騙些錢花,那位熟人就扮作他身邊的校尉隨從。兩個「混搭」的騙子先到蕪湖敲了一筆,見沒有露出破綻,于是他們大著膽子沿江而下,再順著浙江沿海南下。由于楊福在北京城混過,對朝廷禮數略知一二,所到之處居然沒有人懷疑兩人的真假。事直至發,假汪直案轟動朝野,自然是罪不容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楊福被處死,他的幫手也被判牢獄。

這件事影響多大,可想而知。筆者在這里說段史料記載的事,各位就明白了此事的後遺癥多麼厲害。據《明史•孫懋傳》記載,嘉靖四年,有錦衣衛到廣東偵查,副使孫懋和按察使張祐懷疑他們是假的,捉住錦衣衛查問。活該他們倒霉,事發後,孫懋和張祐都被投進了大牢。想想,「假作真時真亦假」,假特務嚇怕了各級官員,以至于有時候連真特務也不敢認了,真是一幕富有時代色彩的悲劇。

假汪直行騙之事到此就說完了,我們不能把它僅僅當故事听,其中有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無論是明代還是現代,都有騙子打著高官的幌子招搖撞騙,可笑的是,居然都能行騙得手。可以說,見利動心,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多不能免俗。既然不能免俗,掌握些防騙常識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太趨炎附勢。否則,留下的不止是笑柄。我們當謹記,那些企圖攀高門、走關系的官員就更加需要多加謹慎才好。

看到的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