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69章 秦王即位詔

******

經過士民再三勸進,秦牧終于同意接受擁立稱王.

此時楊芷母也已接到武昌,同來的還的楊廷麟一家。

因洛陽之戰已打響,東取江南更須緊鑼密鼓的籌備,沒有時間耗費,是以一切體制多按明制設立。

由司馬安、諸葛敏、李源三人入閣為輔臣;何亮掌兵部,楊廷麟掌吏部,劉伯全掌戶部,宋應星掌工部,堵胤錫掌禮部,白鐵掌刑部,邵華掌都察院,顧炎武掌翰林院,以楊慎掌大理寺,以宋獻策掌太常寺,以吳有性掌太醫院,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以顧君恩、吳晉錫、喻大猷、卞狄、謝凡、田一畝、吳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余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職;

另以蒙軻、劉猛、馬永貞、李過、分任、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大都督,其後軍都督府大都督一職暫時空缺,秦牧故意沒有任命。

原來負責賞功罰過,貫徹秦牧意志的軍事僉事官劃歸兵部管轄。

同時秦牧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強干弱枝,將整編的關寧軍、蘇謹、李、以及原李自成余部的百戰精卒一同充入劉猛的軍都督府。

相對于蒙軻、馬永貞、李過三人,劉猛粗有細,是秦牧一手帶出來的悍將,向來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強盛的軍,秦牧才能放心。

體制和官職議定之後,緊要的便是議定國號了,此事其實是最早議及的,但因各人意見不同,一時僵持不下。秦牧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把國號留到了後。

以諸葛敏為首的一方,認為秦牧起于荊楚,當以「楚」為國號。

顧炎武卻站出來反對道︰「凡立國定祚,皆須大義之名。大明兩京雖然已經淪陷,但魯王、唐王已同時宣稱繼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時以楚立國,則難佔大義之名;

秦氏本源于嬴氏,始皇帝橫掃合。鑄我華一統之基,漢代秦之後,始皇帝孫遂以國為姓,稱為秦氏。

大人生為始皇帝後代孫,豈能以楚為號,自應回歸本源。繼承始皇帝之大統,以秦為國號,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統合天一。」

顧炎武一席,讓各人豁然開朗,不錯,秦牧繼承的不是明朝國祚。不管取什麼樣的國號,都難免落個不臣之名。

如今要爭得大義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個統一國的皇帝,當此民族存亡之際,秦牧以始皇帝後代孫之名,起起繼承始皇帝道統,只有這樣,在大義名份上才勉強站得住腳。

想通了這一點,眾人再無異議,遂議定國號為「秦」。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得到始皇帝的傳國璽。若是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七月初一,武昌舉行隆重的開國議式,秦牧被奉為秦王;並于登位之時頒布秦王詔︰

予嘗聞,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自明祚傾移,兩京淪陷,億兆生民水火加身,妻離散,已飽經亡國之痛;

又有建州韃虜,窺我華夏。其攝政多爾袞者,與偽皇太後叔嫂通奸,恬不知恥;其偽禮親王代善者,與庶母〞luanlun〞,開同禽獸;此禽獸之國,豺狼之邦,入關以來,復壞我綱常,毀我衣冠,乃至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不剃發者抓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泱泱華夏,竟成遍地羶腥。

胡兵過處,燒殺yin掠,無惡不作。揚州十日火光滿城,殺聲盈宇,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珠,一步一蹶。嬰骸遍地,或襯馬蹄,或籍人足,肝腦涂地;一溝一地,堆尸貯積,手足相枕,塘為之平。至于紛紛女,百〞koujiao〞啼,哀鳴動地,耳所難聞,目不忍睹。數十萬生靈,枉死韃虜刀下,春風十里揚州路,但聞孤魂野鬼哭;

當此天下存亡之際,朱明孫不思救民于水火,但求苟且偷生;潞王者,人道賢明,然監國兩日而降清;魯王、唐王者,至外敵于不顧,同室操戈,互相攻奸,嗚呼!天下仁人志士,無不為之心寒。

予生為秦氏,本始皇帝後裔,治理一方,平顧賊于贛南,驅張逆于湖廣,拒韃虜于荊襄,一心為民,未敢作非分之想;

然明祚衰絕,人力難以回天,朱明弟,難覓賢明;而眾將武群臣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予不忍天下淪亡于胡虜,乃以今年七月初一,祗告天地,承始皇帝國號大秦

予治湖廣江右之地,革積弊,興教、農桑工商並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戈,目視我原之民陷于羶腥,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即舉大義之旗,起兵驅除胡虜,拯生民于涂炭,復華夏之衣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凡華夏兒女,炎黃孫,值此天下存亡之際,當聚我義旗之下,眾志成城,共御外辱;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兵至士民勿避,歸我者永安于華,背我者自棄于狄虜,蓋我國之民,天必命我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這首詔書一經頒布,頓時轟動天下。就象一揚巨大台風過境,士民奔走相告,議論紛紛,秦牧稱王與魯王、唐王等稱監國完全是兩回事;

魯王、唐王手下無一兵一卒,秦牧如今手下已有幾十萬勁旅,實力雄厚,又剛剛大敗阿濟格,殲敵十萬,大明自永樂之後,就沒取得過如此輝煌的勝利。天下多數百姓都將他視作抵抗胡虜的唯一希望。

而秦牧詔書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一是宣告大明已經滅亡,朱家孫不肖,不足以拯救天下;

二是指出韃禽獸不如,控訴韃的暴行,激發天下人同仇敵愾之心;

三是明確自己繼承的是始皇帝的道統。名正言順;

四是號召天下人團結到自己的義旗之下,驅除韃虜,恢復華。

尤其是詔書首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口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而韃屠殺揚州那慘絕人寰的情景。對應出魯王、唐王不顧外敵,同室操戈的齷齪;另一方面,也映襯出秦牧始終站在抵抗韃虜第一線,大敗阿濟格的壯行義舉。

本來秦牧設置部官衙,大部分職位還空缺著,這道詔書一出。前來投奔者頓時擁塞于途;

尤其是韃佔領區的官吏,許多人不願剃發異服,不甘做滿清的奴才,又怕朱家孫清算他們的舊帳,現在有了秦牧這個選擇,便紛紛棄官南逃。投奔武昌而來。

對于這些主動來投的官吏,秦牧一律不計前嫌,著吏部酌才敘用。

對于各地來投的讀書人,則令禮部籌備科舉,通過正途銓選,但私下里,秦牧卻再三叮囑禮尚書堵胤錫。凡東林黨人盡量少錄取,秦牧可不想剛則立國,就毀于黨爭。

秦牧的詔書傳遍了天下,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江陰城里也有人將詔書貼出,並傳誦著秦牧大敗阿濟格,殲滅十萬韃虜大捷消息。

自月初在典史陳明遇、諸生許用等人帶領下,江陰義民擒拿清知縣方亨,斬殺清差,樹起反清義旗,至今已過一月時間;

其間常州知府宗灝派三百兵丁趕來鎮壓。被義民全殲于秦望山下。

南京的黃連山接到消息後,毅然派出李重陽等二十名有戰陣經驗的夜不收成員趕到江陰,助義軍作戰,在李重陽等人的組織訓練下,義軍多次打退小股清軍的進攻。

清貝勒博洛大怒之下。派降將劉良佐統四萬重兵圍城,並作招降書射入城,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同時派人前往紹興向魯王求援。

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同時開始攻城。

城嚴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義民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十多萬支箭。

但戰爭畢竟不是兒戲,城上義民雖經李重陽等人組織,但時間太短,難以成軍,在劉良佐猛攻之下,江陰形勢日益嚴峻,派往紹興的人又回報魯王拒絕派兵增援,使得城士氣大損。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李重陽勸陳明遇改樹秦軍義旗,以鼓民意,同時承諾會盡快聯絡秦牧,派兵來援。

陳明遇與許用、黃略等人商議之後,同意李重陽提議,換上秦軍旗幟。

城百姓得知能聯系到大敗韃的秦軍之後,一時信心大增,士氣高漲。

城里有個叫程璧的富紳更是首捐二萬五千金,在他帶領下一時捐資者雲集。

士氣雖然再次鼓舞起來了,但陳明遇深知秦軍來援總還需要些時間,同時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經過眾人同意之後,便專門委派十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

閻應元從所請,率家丁四十人,夜馳入城。

閻應元以江陰在著崇高的威望,這一點是李重陽等人萬不能及的。崇禎十四年,有江盜乘船百艘來犯江陰,縣令、縣丞、主簿都嚇得棄城而逃,江陰百姓驚恐萬分;

唯獨武藝高強的閻應元帶刀沖出,躍馬于市疾聲大呼︰「好男,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數千,听從號令布列于江岸,將江盜擊退。

閻應元方一入城,立即得到了江陰百姓熱烈的擁護。

形勢危急,閻應元讓每戶出一男丁守城,以武舉人黃略守東門,以李重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閻應元自守北門,以李重陽帶來的二十人在城內對兵丁輪番訓練,與清軍展開了殊死大戰。

劉良佐令四萬大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雲梯上城。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

滿人大將阿巴赦自恃勇猛,穿著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上還背兩把刀,手執兩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

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刺他的臉。」于是眾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尸,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數百人。

江陰的戰況以飛鴿傳書的方式,很快傳到了武昌,秦牧接報之後,著令三軍加速備戰;

並令水師都督狄行整合洞庭和鄱陽兩湖水師,準備奪取「制江權」,同時命兵部征調大量民船用于運兵運糧;

江陰就位于長江邊,一但能控制住長江水道,也就等于有了增援江陰的能力。

江陰是第一座樹起秦軍旗幟的城池,保住江陰有著軍事有政治雙重意義;

首先軍事上,可用江陰為橋頭堡,挺進整個江南,對南京形成兩面夾擊;

在政治上,魯王拒絕增援江陰,而秦軍千里相救,這對爭取整個江南的民心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PS︰感謝所有支持明揚天下的朋友,今日秦王即位,請各位功臣共飲三杯。是你們的支持,明揚天下才能堅持下來,謝謝各位!

希望各位繼續支持下去,眾人拾柴火焰高,月票,打賞,昊遠頓首再拜.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