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93章效仿前吳,背水而戰

在唐業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相當靈活的戰略設想——對,的確是「戰略」這種全局觀、時間跨度很大的長遠打算。

而不是像以前那般打贏一個敵人算一個敵人,走一步算一步的山賊般的r 子。

連唐業自己都察覺到,別管自己這戰略設想能不能實現……但一個有了戰略目標的群體顯然比之前那種佔山為王,毫無目標的群體要強的多!

血的教訓已經讓唐業成長了許多,也更加明白在這個烽煙四起的明末世界當中,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去爭!

爭奪資源!爭奪地盤!爭奪空間!

只有絕強的勢力才能保障自己的一切。

否則就是一個任人宰割的羔羊。

無論是明軍、流賊、白蓮還是女真人……誰來都要割肉甚至將羊整個吃掉!

為了不當一只弱小的任人宰割的綿羊,唐業也只能去爭!去奪!生存的空間、發展所需的物資!去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讓他們無法威脅到自己!

而在最初制定的諸多戰略路線當中,因為《帝國與文明》系統中並沒有‘海戰’設定,整個游戲中也只有‘近海漁船’和‘遠洋漁船’兩種設定。

所以向著大海發展,跑到r 本去爭奪生存空間,亦或者提前佔領台灣,借助那里做一個世外桃源的想法顯然是無法實現了。

若是僅憑漁船,哪怕是將大型遠洋漁船改造成戰艦、運兵船……唐業也不敢抱上一點這樣半吊子的戰艦能夠與明軍、後期清軍甚至是那些正忙著滿世界爭奪殖民地的歐洲人爭斗。

所以,陸地上的發展勢在必行。

而在仔細分析了如今大明的局勢之後,唐業發現如今的大明有極大禁區。

其一,東北苦寒之地,雖然唐業十分清楚東北的土地實際上如果種植適合的農作物,絕對是一片富饒之地。

但顯然,如今的東北在**哈赤屠滅關外漢人之後顯然已經成了禁區。憑空一個勢力下去第一個要對付的便是羽翼已成,戰斗力極強的女真人。

以自己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有上二十萬大軍也不算多麼穩妥。

除非有二十萬以上的步兵軍團,差不多十幾萬的輕重騎兵才算穩妥——而這還不能考慮如果遇上惡劣天氣或者意外突發情況。

其二,北直隸地區,也就是京畿附近。

絕對的死地!

如果說關外的女真人只要平了下面的朝鮮,上面的蒙古便能高枕無憂的話……b ij ng這地方卻是絕對的戰略下風口。

若是國家軍容鼎盛,經濟發達倒還好。

可如今明朝的狀況卻是吏治黑暗,多災多難,在小冰河紀的天氣中苦苦支撐。

根據唐業分析明末的情況來看。

以地緣政治來看,這個時期的b ij ng純粹是風箱里的耗子——兩頭受氣!

西邊鬧流賊,北邊是蒙古,東北就是女真。

哪個都是虎視眈眈。

哪個都是要命的主!

而且若是不遷都南方,大明真正氣候完美,富饒豐腴之地的南方的力量卻是借助不上。不僅東南、西南各省力量難以到達,就算是那些較近的地區也會因為官員的腐朽和地方勢力的暗中勾當而無法為zh ngy ng提供有效的支持。

朝中那些出身南方財閥、士紳家族的大臣即便是知道南方民間財富無數,遍地是可用之兵……也絕不會跟皇帝說。

否則今天調兵,明天要糧……豈不要命?

若是遷都南京更是會牽扯到一大批人的利益,大量北方勛貴高官南下,那南方豪門又當如何自處?

所以,崇禎生生是讓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給玩死了。

他以為死不遷都,死不難逃是他自己的主意……實際上這何嘗不是那些出身南方豪門的大臣們所希望的?

所以,從地緣上來說……北方是絕地。

最終,這條發展路線被唐業第一個pass掉了。

隨後,張雷提出了往西北發展的設想。

開始的時候,眾人紛紛提出西北的好處——例如此時的西北自然情況要比後世好的多,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畜牧都是好地方。

除了系統兵外,好的民生基礎也就意味著大量的兵員和戰爭潛力。

而且就算是十幾年後開始連年大旱,但那後面不還有哈密那般廣闊的發展空間麼?將來爭霸不成,一路退到中東去……無論是明軍還是滿清都不可能追到那里去?

更何況十幾年後的大旱對于其他人來說是個災難。

但對于擁有系統田地的唐業來說,這卻正是收斂民心,趁勢而起的好機會!

可以說,西北絕對是個能攻能守,可進可退的好地方!

如果給唐業十來年的發展時間,任何人可能都動搖不了唐業在西北的基業了。就算是滿清入關,攜改朝換代之勢,有著整個西北作為後盾的唐業也能與之爭鋒!甚至如果系統勢力在那時已經發展超過數百萬人規模之後,就是反攻滅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此時西北卻是去不了了。

幾個人走在這兵荒馬亂當中太過冒險。

大軍行進,不出山東可能便要被白蓮或者明軍給滅了。

仔細考慮其中風險之後,唐業幾人還是不得不暫時放棄經略西北的想法……只能等將來勢力夠強,徹底打通山東與西北之間的數省之隔之後再做發展。

但如果都能打下數個省了……哪里還需要經略十幾年的西北?

肯定是直接揮師北上,豈不干脆?

最後的發展方向便是南方或者中原。

南方不必考慮。

盡管莊士敦、王寶等人都以祖籍南方諸省為多,但總的來說,富饒之地哪里有多少機會?

勢力小了,還不夠當地守軍打。

勢力大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去了就是為了發展,又不是為了統治。

唐業他們可沒有這個時間和能力去經略這樣一塊勢力盤根錯節,且是整個大明最肥美的一塊地方。

于是,另外一個發展路線便在這種不斷的商議、否定中擬定了出來。

並且被大多數所同意。

那就是——效渀前吳,背水而戰!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