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明日再去,不若咱們回去休歇吧?這夜間的月市上也沒甚好看的…」
葛樵這小子打了個呵欠,不耐煩的嘟囔著,古逸翻了個白眼︰「誰說沒東西可買了,咱們要買的東西多了去了!跟著走就是了…」
說著拔腿又想往前走,卻被葛樵一把拉住︰「等會,就算太伯古你要去購置物件,也得先去把金精礫給兌了罷,你老是直接拿著金精礫兌付,虧得很!我上次跟太伯魁一起來,就已經漲到‘一當百三’了,如今以外都亂成了糜粥,郡內也征伐四起的不甚太平,我估模著金精礫在術者、修士那里,少說也能兌到‘一當百五’的價錢,總比你直接拿金精礫兌付的劃算!」
听意思,黃金這種所謂的,好像在這世界不是主流流通貨幣,雖然覺得用金子去換一大堆銅塊回來,又虧又難攜帶,可照葛樵的意思,他這種直接拿著金精礫付賬的行為,跟把美刀當軟妹用的二傻子沒什麼區別,古逸只好從善如流的跟著葛樵先去兌換。
可葛樵所說的「術者、修士」,也不是那麼好踫到的,根據他所說的,古逸听上去好像跟和尚、道士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那種「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世外高人。
既然是高人,他們這等小民,自然不可能親自見到,但是這些世外高人入世的時候,多在各地本土的、落腳,也常委托師、醮士替他們收購些所需的稀有物件。
久而久之傳揚開來後,各地的、,就成了這等世外高人的「對外辦事處」,鄉民無意中找到些奇珍異寶的,也都習慣拿到、去找師、醮士,總能換些三瓜倆棗的糧秣衣食。
以的行政級別,還達不到能建起的規模,正規的都沒有,在「六上坊」之中到有一座,可那自稱「醮士」的醮祀老兒太貪,不要說「一當百五」了,能兌到「一當百一」就很難得了,倒還不如直接拿金精礫來當錢使了,踫上像帛店老板那樣的「厚道人」,興許還能找回二成差價。
葛樵這小子作為本土的地頭蛇,自是不願意去當冤大頭給那醮祀老兒送便宜,帶著古逸一行七拐八繞的直奔十二平坊之中,一座還算高大的膳堂而去,卻沒發現剛剛他們談論之處,旁邊一個攤子前胡亂翻著物件的僕役,在他們身後遠遠的跟了一段,瞅清了他們的去處之後,轉身撒腿就跑。
所謂的「膳堂」實際上就是食堂,又或者說是這世界的酒樓,跟經營住宿的行鋪、貨棧、客館不同,是專營吃食的地方,貨棧等處雖也提供吃食,卻沒有膳堂來的精細,顯然膳堂在做吃的方面,是有著獨門絕活的。
本來古逸還奇怪兌換金子為什麼不去金銀鋪子、當鋪一類的地方,可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世界壓根就沒有所謂的當鋪這種買賣。
而不經營金銀的膳堂,卻以比更高的價錢收金精礫也不奇怪,別忘了,、種听上去裝神弄鬼的的地方,除了正業之外,還兼職著最來錢的買賣,私售醴、醪糟!
人家開酒樓的想要弄到屬于祭祀專用的醴、醪糟,光靠自家逢年過節去、俸給、禮暨求來的那點份額可不夠用,所以通常都有私下的門路多搞些醴、醪糟的來賣,也好吸引豪客上門,直接用金精礫兌換醴、醪糟,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了。
葛樵帶著古逸他們去的這家「青波膳堂」,雖然比不上六上坊中的膳堂那麼豪華,可在平十二坊里,卻是首屈一指的大膳堂!
好飲的老矮子鍛冶魁每次來,都會到此處豪飲一番,再打包帶走一些,自然慢慢也就跟「青波膳堂」的堂主廝混的熟悉了,也算的上是一方豪客,葛樵這小子倒也跟著蹭了不少好吃的。
由于老矮子通過壓榨口糧,來剝削里的羯人替他撈金,手頭零零星星的總能有些金精礫,所以一來二去的,自然也就跟收購金精礫的「青波膳堂」牽上了線,仗著關系熟在人家這拿了個好價錢。
每次兌換金精礫,人家堂主只收他們市價「百中之五」的手續費,也就是說市價「一當百五」的金精礫,在他這里能兌到「一當一四二」的價錢,興許還要饒上一壇子醪糟,自然比去本屯的兌那「一當百一」劃算多了。
葛樵這小子顯然是混的熟了,直奔青波膳堂後,扯過一個膳堂的僕隸,立刻就被引著見到了膳堂的執帳,那蓄著山羊胡子的執帳老兒一听葛樵又是來兌金精礫的,立馬把皺巴巴的小眼楮給笑沒了。
其實這種事對他們開膳堂的來說,只有賺的沒有虧的,那怕是原價兌換,甚至是加價兌換,他們都有的賺,畢竟醴、醪糟的利潤太大了,而想要多弄些份額,就得拿金精礫去兌。
只要能多弄到醴、醪糟,金餅還不滾滾而來,人家膳堂那里在乎這麼三瓜倆棗的「兌換手續費」,只是無論行商還是坐賈,都講究一個「錙銖必較」的商賈規矩,不收手續費反而就是自找霉頭晦氣了。
正如葛樵這小子所說,由于諸郡戰亂,郡內征伐,現今金價上浮,的確可以兌到「一當百五」的比例,這膳堂執帳也大氣,直接給他們算了「一當一四三」的價碼,抹去了那零點五的零頭。
就在古逸打算掏出裝著金精礫的小皮袋進行交易時,突然听到身後傳來一聲︰「且慢!」,古逸和正打算伸手接過小皮袋的膳堂執帳都是一愣,同時回頭望去。
卻見一行人匆匆而來,為首一人身著華貴青緞衣裳,一頭長發挽成發髻,罩在一頂月白色半透明「綃冠」之中,雖然看上去已有三四十歲的模樣,卻濃眉挺拔,雙目有神,唇下蓄著修剪的一絲不苟的精致短須,一派儀表堂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