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19章 制舉考試

制舉考試的初試和常科考試無甚區別,都是每個考生一個小單間。只不過是考題不一樣,考試的科目也比常科要少。

「所謂制舉者,自漢以來,天子常稱制詔,道其所欲問而親策之。」——所以制舉考題,全憑皇帝喜好,或是「賢良方正科」,或是「才堪應幕科」,或是「穿葉附枝科」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而這一次,李劍凌卻頗有把握,自己會要佔很大的優勢,畢竟,當初還有意無意的給武則天開了一個「後門」,所以這次肯定不會是什麼「經明行修科」、「詞贍文華科」等文青最愛的科目。

也不怪李劍凌行此「卑劣」之事,若是想于制舉之路踏上廟堂,除了某些先天性的「見識」之外,他當真無甚拿得出手的東西,若是出一個「詞贍文華科」,除了把如今還在娘胎羊水里面泡澡的李白那首《夢游天姥吟留別》抄來之外,別無他法!

全身檢查之後,監考給了李劍凌一個考牌,上面刻著他的考場以及座號。考官又囑咐了「不得舞弊」「沉著冷靜」之類的套話之後,李劍凌便被放進了貢院。

一路尋來,所見考生,皆是儒生——起碼在穿著上是這樣。制舉考試近年常設,理論上是「上至六品下官員,下至黎民百姓、販夫走卒皆可參加。」,但實際上,還是以在職官員和士林學子為主。

畢竟,制舉考試在本質上,還是要比常科考試要難得多,既要「胸有經世治國之韜略」,又要「筆有錦繡華章之文才」,僅憑此兩點,就要令許多人聞而止步。

找到自己的考場和座號後,李劍凌便將筆墨紙硯擺上了考案,快速的研好墨,然後便趴在桌子上養神起來,直到那發卷的考官拿著卷宗捅了捅李劍凌,李劍凌才豁然驚醒,接過試卷一攤開,題頭"才應經邦"四個正楷大字躍然于眼.

所謂才應經邦自然就是扣緊後面"經邦"二字,談的乃是治國之策,剔除一切空談,以實際施行為主.這對于在地方上擔任過六品以下的官員來說,可是大大的佔優勢.

應和著考場一片唏噓之聲,李劍凌眉頭一挑,看了下面的正題,李劍凌頓時喜上眉梢來.這完全是為李劍凌那日給武則天描述的百年藍圖而出的考題,而李劍凌自然也早已經打好了月復稿,也不用草稿,直接提筆就寫。

"才應經邦,何以經邦,強軍于外,優民于內•••開設武學,于邊軍、地方擇優異者入學•••此所謂農工商皆有經邦之道•••"

李劍凌從強軍強國為切入點,提出了開設軍校,施行武舉,從軍中挑選初級軍官進入軍校學習,以各地有實戰經驗的將領為博士教授兵法和實戰講義,使大唐「將源不竭,為將者,皆天子門生」得概念。從而穩固邊疆,為大唐內部創造一個安定的發展條件。

又從大力發展商業,恢復漢朝絲綢之路和開闢海上絲綢之路,與外國的通商,開闢海外市場,從而帶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了刺激武則天,李劍凌甚至還提出發展「皇家實業」,結合工部,興修水利,利用水利為動力,讓皇家「自給自足」。

無疑,這是一個龐大而又瘋狂,但是卻充滿吸引力的計劃,以武則天的眼光,李劍凌很有把握會看出其中的利益。不出十年,大唐的國力,將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

而且,此舉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將文武百官的目光從朝堂吸引到別處,甚至是海外,這樣,朝堂相爭之事,或許就會從某種程度上面減輕。可以刺激一大部分官員外放建功,一些有實干才能的官員都會有一展身手的平台!

當然,此中巨大的經濟誘惑,勢必會有貪污受賄,任人唯親等**之事發生。但是以如今大唐的情形來看,這樣的事情並不在少數,而且蛋糕大了,偷吃了一些,剩下的總會比現在要多。

屆時,御史台的目光就不會總盯在朝堂這一畝三分地上面,而派系的爭斗戰場,便會從朝堂轉向地方,相信武則天也會要輕松許多。總的來說,這對武則天是百利的好事,按照李劍凌的設想,武則天定然會「欣然允諾」的。

當然,李劍凌于策論里面也都是淺嘗輒止,並未詳述,而一些監察巡視之事,李劍凌更是一筆帶過,頗有只管打架不管善後的意味。

洋洋灑灑一片千余字的策論,被李劍凌一揮而就,所刻畫的是大唐這片國土之上的一幅宏大藍圖,至于藍圖的細節,李劍凌自然要等殿試的時候,在詳加論述。

還未交卷,李劍凌便開始思考殿試的事情了,只怕整個貢院數千考生之中,也只有李劍凌這一朵奇葩了。待墨跡干透,李劍凌卷好卷宗,等著交卷。

事實上,李劍凌並沒有等多長時間,提醒最後半個時辰的梆子聲便響了起來,算算時間,雖然打過了月復稿,李劍凌這篇考卷,也是費了一個半時辰的時間。

最後這半個時辰,李劍凌便在打盹中度過,那考官一圈巡視下來,見李劍凌考案上面空空如也,僅有一卷似乎都未打開的考卷,不禁胡須一翹,一副朽木不可雕的表情,沖著李劍凌一陣搖頭。

三聲梆子響,便傳來了禁衛軍一波一波的大喝「時辰已到,考生止筆」的呼聲。李劍凌猛地睜眼,一把抓起桌子上的考卷,連書箱也懶得拿了,將考卷交到院中的大木箱里面,李劍凌便出了貢院。

制舉不比科舉,閱卷的效率乃是極高的,因為實干之談和書生之談很容易區別,幾乎只需要掃一眼,看看大概內容便能分辨的出是否為空談之策。

所以,第三天便有皇榜張貼出來,參加制舉考生三千多人,每一個考生的成績都貼了出來。成績以「上中下」各三等,一共分作九等,當然,「上上等」一般都空置出來,無人能獲得這等成績,以示「文無第一」的意思。

李劍凌自然從第一張皇榜開始尋找,然而,足足將三十多個「上中等」的考生找了三個來回,李劍凌終于傻眼了——上中等的考生里面,竟然沒有他的名字!

李劍凌心中頓時一驚——不會這麼坑吧!

李劍凌耐著性子,將「上下等」的考生又尋了一遍,竟然還沒找到自己的名字,這下徹底讓李劍凌有一種踩坑里的感覺了,上等成績考生佔了九十多人,按照以往制舉取士的慣例,九十多人便差不多了,中上等一下的基本就別想進入殿試了。

就在這時,一個考生一聲驚咦,道︰「某沒看錯吧!」

旁邊一個考生下意識的問道︰「如何,你考中了?」

「某在下三等之間——不過•••沒錯啊——」

那個考生依舊一副「自我懷疑」的模樣,頓時也引起了周邊考生的注意,道︰「你在說甚,什麼沒錯?」

「你們看——」

那考生指著最後一張榜單上面,道︰「八品監察御史李劍凌——下下等•••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啊!」

李劍凌擠在人群里面看去,差點被背過氣去,監察御史李劍凌,不是他李劍凌還有誰——竟然是下下等,跟讓李劍凌想要吐血的是,整個三千多考生當中,就他一個人「獨獲殊榮」,拿了一個下下等,基本上,這個下下等和那個上上等都是一個「層次」上的級別,根本無人獲得——起碼在科舉誕生之日至今,除了白卷英雄之外,根本沒有哪個考生獲得一個「下下等」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