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李劍凌文章「作」得好的人很多,因為讀過他的「著作」的人都知道。包括那些想要為難于他的儒生,也不得不承認,李劍凌的兩部啟蒙文章作的極好——不過,知道李劍凌字寫的不錯的,除了王賢的博士隱約猜到了些許之外,則很少有人知道。
所以,當李劍凌寫了第一個字,站在他身邊的鐘紹京頓時側目,一聲驚咦後,便忍不住月兌口贊道︰「好字!」
李劍凌寫的自然就是「宋體」了,只是,畢竟是毛筆書寫,而非刻刀雕刻,所以寫出的字,有些類似于後世的「仿宋」。
中國書法,有正、草、隸、篆、行五種,鐘紹京善寫楷體,乃是正書之楷模典範,宋體同樣也是屬于「正書」範疇。所以,鐘紹京看到李劍凌的「仿宋」筆法剛勁有力,點、撇、捺、勾變化得當,又不失秀氣端正,自然是如獲知音!
听得鐘紹京的贊嘆,薛昌容、賈膺福,李元振等人紛紛停筆過來看。這些人都是書法大家,細看之下,覺得李劍凌的書法未免有些呆板了,但是他們從未見過這種字體,一時間,倒也覺得驚喜異常,不由紛紛點頭。
這些都是一些厚道之人,把異議藏在心中,只說好話。
「的確好字!」
賈膺福撫須說道︰「筆劃挺直,撇捺分明,體形端秀,有君竹之風!」
「漢劍吳鉤,下筆出鞘,鏗鏘有聲!」
李元振面色肅然,道︰「李助教的字,令某恍若置身戰場,殺伐猶然!」
李劍凌未曾沒想到,自己看得都要厭煩的「仿宋」字體,竟然還有這麼多優點,一時間,倒被他們贊的心中忐忑,暗自慚愧了起來。
這時候,武則天也忍不住走下大殿,眾人紛紛讓開。武則天看了片刻,不由環顧左右,笑道︰「所謂字如其人,人如其名,李愛卿書法剛正端秀,如劍出鞘,不愧劍凌之名,不愧正綱之意!」
武則天贊揚李劍凌的同時,也不忘了給自己臉上貼金,頓時間,眾人又是齊呼︰「陛下聖明!」
•••
•••
幾個字,便被武則天牽強附會為自己有識人之明的鐵證,即便贊揚的是他李劍凌本人,李劍凌也忍不住月復誹道︰「皇帝果真是天底下最善睜眼說瞎話的生物,沒有之一。」
眾人齊呼「陛下聖明」,卻是令李劍凌尷尬的緊,一起喊了不好,不喊也不好,唯有停筆躬身等著。
「李愛卿怎的停下——咦——」
忽地,武則天一聲驚咦,念道︰「羲農首出,軒昊膺期。唐虞繼踵•••」
李劍凌已經寫了四句,但是武則天念出了三句,便停住了,目光閃爍,卻是掩飾不住的高興得意。人群中不乏善于察言觀色之人,頓時附和道︰「好詩,果真是好詩!堪堪四句十六字,便歷數三皇五帝,如椽大筆,氣勢非凡!」
另一名儒生接話道︰「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上有聖皇,持河洛而定天下。今有陛下,以九鼎而鎮社稷。此文當真是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著實令我等慚愧啊!」
先前有幾個爭先作文的人,已經引起了儒生內部的不快。如今竟然又有兩人「公然叛變」,更是為其余「堅貞」之人所不齒。
顯然,儒生聯盟已經生了間隙,這便意味著,兩監六館,針對李劍凌和神都國子監的聯盟,同樣也是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就這樣開始,原本「同仇敵愾」,「一直對外」的聯盟,進入了「三分天下」的階段!
武則天被那句「上有聖皇,今有陛下。」震的心花怒放,臉上容光煥發,連皺紋都少了好些條,雖然未曾說什麼,但是那「頷首而笑」,卻也是令那兩名給李劍凌作解說的儒生滿心激動。
「萬眾矚目」,李劍凌卻不好再寫後面四句了。這本應該是武則天寫的《曳鼎歌》,如今被他用到了此處,但是後面四句,如果是他寫的話,卻是有些不合適。
想到這,李劍凌忽然笑道︰「臣斗膽,懇請陛下填全此詩!」
能做出前面這四句氣勢磅礡的句子來,沒有人再懷疑李劍凌是真才還是假才,是以,眾人皆以為,這只是李劍凌討好武則天的策略,而沒有懷疑其他。
武則天微微一愣,卻也被李劍凌說的起了興致。看著氣勢磅礡的四句開頭,都是整體暗喻自己的功績,若無具體詳述,不免有些華而不實,讓後人難以理解。想到這,武則天接過李劍凌奉上的筆,龍飛鳳舞的寫道︰「天下光宅,海內雍熙。」
李劍凌不禁心中一跳,沒想到武則天還真的寫到了這兩句。
文明元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大赦天下。也就是在這一年,李顯被廢,告密之風起,為十多年的酷吏朝政開啟了方便之門。而後改東都為神都,改洛陽宮為太初宮,改三省為文昌台、鸞台、鳳閣,將其余監、寺盡數更名。同時改服色,改易旗幟,昭示著武周政權,即將代李唐而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此時,武則天于「光宅」之前,置天下二字,緊隨其後便寫「海內雍熙」,可見,武則天對她這十多年的政權十分滿意。
李劍凌目不轉楮的盯著書案上面的錦帛,之所以請武則天填寫全,乃是忌諱最後一句的最後兩字——隆基!
隆基二字,究竟是後世人所理解的「堅固基業」的意思,還是如自己擔心的那樣和李隆基有關系,他不得而知。但是在此時,他卻不敢寫,大唐沒有**,但是卻有羅織經,有些事情,當注意則要好生注意!
只見武則天筆法一頓一提,卻是沒有立刻落筆下去,李劍凌抬頭,看著武則天皺眉思考,過了片刻,武則天臉上得色緩緩的斂去,露出了一抹深思,頗為沉重。
眾人都屏氣凝神,生怕打擾到武則天的思緒,李劍凌也是目不轉楮的看著。他很想看看,最後那兩句,是否依舊!
只听武則天輕輕一嘆,又落筆寫道︰「上玄降鑒,方建隆基。」
李劍凌之所以不想寫這最後四句,除了事關隆基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感覺這前四句和後四句有些不諧。
若是《曳鼎歌》前四句本身就是自己所寫,後四句才是武則天所寫的話,那麼這不諧之處便能解釋了!
所以,看到這意料之中的最後兩句,李劍凌卻是一陣詫然,漸漸的生出了一股錯亂之感——這首詩是自己抄武則天的,還是武則天承襲自己的?
若是後者,那自己參與進大唐的歷史•••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這是難以解答的駁論,李劍凌陷入了歷史的怪圈。
深吸了一口氣,李劍凌強制拂去了雞生蛋蛋生雞的無窮追問,將目光放到了最後那兩個字上。卻發現「隆基」兩字,筆法倉促,頗顯武則天心緒凌亂,再加上先前武則天的神情,李劍凌心中,卻是泛起了滔天大浪——難道武則天竟然選好了隔代接班人,那麼太子之位將要傳給李旦?
鐘紹京捅了捅李劍凌,李劍凌豁然驚醒,便听武則天笑問道︰「李愛卿,你看這四句如何?」
李劍凌知道自己走神了,連忙告罪,道︰「陛下這四句寫的極好,讓臣陷入其中,不能自已!」
解釋了一番自己走神的原因之後,李劍凌緊接著開始了貶低自己,抬高武則天的詩文分析之中︰「臣這四句光有氣勢,卻華而不實;陛下填的這四句則讓這首詩有血有肉,讓此文內涵更為豐富,其意更耐人尋味。有了陛下這四句,此詩方才稱得上氣勢雄偉,音韻鏗鏘!」
經過多年「閱讀理解」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訓練,對這種事情,李劍凌早就十分熟練。就連作者自己都沒有發現的內涵,李劍凌都能分析出來,何況這區區四句詩文,自是不在話下。
因為有武則天的後四句,所以這首《曳鼎歌》自然而然的便成了九鼎之首的豫州鼎銘文的內容。而李劍凌,在這次沒有公開的暗斗之中,獲得了他人無法動搖的第一名。雖然這還只是一場熱身賽,誰也不會承認什麼,但是,在外人眼中,李劍凌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不過,李劍凌知道,最大的贏家其實是武則天。起碼,在她面前,李劍凌輸了,下場便是走上了一條孤臣之路,不管前方是誰,他唯有舉起「正綱之劍」,殺個血流成河!
出來後,賈膺福、鐘紹京等官員紛紛向李劍凌道賀,也有幾個儒生前來釋放善意,不過其他人,卻是一個個沉著臉,摔袖而去。
回到王家,才得知王韻她們出去踏青去了,只有準岳母韓氏在家中。不等李劍凌問候,韓氏便迫不及的喊道︰「賢婿,快快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