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聶華加入墨門後不久,他就提出了大量飼養鴿子並用來進行通訊的建議,雖然如今還未形成覆蓋整個華夏的網絡,但在樓煩黑狼部落這個合作多年的大客戶這里,還是有一個通訊點的。有信鴿傳訊,聶華很快就將樓煩之亂與自己的想法傳訊給師門,不到十天便收到了墨子親筆所書的回信。信中墨子對聶華行義之舉深表欣慰,並允許他們三人自由行事,同時,只要是在墨門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師門將會全力支持他們的義舉
至此聶華心中大定,他立即讓樓義以墨門全權代表的身份表示,為了遵守信約,墨門的獨家交易權將只交給黑狼部先族長的獨子合刺,也就是說,若是那些長老謀逆,即使最終得手,部落上下在經濟上都將蒙受巨大損失,因此牧民們得知墨門的態度後,支持那些長老的便一下子少了很多。而合刺雖然年輕,但無論是武藝還是才智都是樓煩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在喪父的陣痛過後,這個少年迅速地成熟起來,他听取了聶華的建議,對那些長老們采取聯合勢力較弱者、孤立勢力較強者的方針,在短短十天內便基本穩住了部落的人心,並正式成為樓煩黑狼部的新族長。
大概是考慮到冬天已經不遠,而黑狼部落的實力又不弱,飛馬部並未急于對黑狼部動手,而選擇了先易後難的方針,打算在冬天來臨之前盡可能地多兼並一些中小部落,增厚飛馬部的實力,等到來年春暖花開時再出動大軍,將黑狼部這個勁敵一舉鏟除。畢竟雖然這個年代東亞的氣候遠比後世溫暖,但位于代北的樓煩冬天還是會結冰下雪的,很明顯並不適合兩軍鏖戰。
飛馬部的這一策略令雙方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但也給了黑狼部統一思想、全力備戰的時間。一開始部落內部求和的意見佔據絕對優勢,聶華也驚訝地發現,樓煩居然是一個懦弱膽小的民族(歷史上項羽只是一聲大喝,就嚇得之前百發百中的樓煩神射手拉不開弓),難怪他們雖被天下公認為最擅長騎射的民族,卻從來都沒能稱雄于草原。聶華後來想想,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太擅長射箭,所以總是習慣性地與敵人拉開距離,而缺少了刺刀見紅的勇氣,歷史上那些大漠乃至天下的霸主雖然無不擅長騎射,卻更以沖鋒陷陣見長(即使是相對來說最重視輕騎兵的蒙古人,也一直保持著十萬人規模的突擊騎兵),太在意自己的傷亡,是成不了大事的
為了鼓起樓煩人的勇氣,聶華先是以「若是華夏人面臨這種局面,即便全部戰死也絕不會屈服,想不到樓煩人竟然如此沒有血性。」之言成功激將,令黑狼部中的年輕人紛紛燃起了斗志,其後又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各自的優勢劣勢,指出飛馬部雖然貌似強大,卻絕非不可戰勝,而且他還表示墨門已經同意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給他們一批優良的新式武器裝備,雙管齊下總算令黑狼部鼓起了奮戰的勇氣。
這些武器裝備包括兩千副含馬鞍、馬鐙和馬刺在內的全套輕騎兵用馬具、以及五百把鋼刀和三百套騎兵用全身甲冑(只是鐵質頭盔和普通皮甲,防護力不算太強,但在連鐵箭都很罕見的草原上,這已經足夠用了。),裝備上這些之後,黑狼騎兵縱然武勇程度稍遜于飛馬部,也足以以一敵三。唯一可惜的是,這些裝備數量還是少了點,尤其是盔甲,否則就算正面硬踫硬,黑狼部也有勝算,但墨門畢竟不可能無限制地幫助黑狼部,能夠如此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之所以連馬鞍馬鐙的秘密都向黑狼人公開,一是情勢所迫,不如此完全沒有勝機;二是這個秘密遲早都會被他們得知,還不如利用這個機會賺一筆;三是為了進一步加深雙方的信任。而且聶華也想藉此機會考察一下騎兵突擊的效果如何,並總結出一些簡單易行的騎兵戰法,擺明了是把黑狼人當成了小白鼠,若是黑狼人知道了聶華的這個想法,恐怕都得氣死
雖然裝備有了明顯改善,但黑狼人的勝算依然有限,次年當他們得知飛馬部在上一年秋天兼並了二十余個中小部落、又在冬天通過聯姻等方式取得了七個較大部落的支持之後,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斗志與信心差點再次被打得粉碎。由于這半年來黑狼部一直致力于穩定內部,雖然凝聚力大增,但硬實力卻不增反降,現在只有三萬多的人口、能夠騎馬射箭的控弦之士(所謂的控弦之士,其實大抵相當于後世的「極限動員力」,並不是真的能夠派出這麼多兵來,一般能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差不多是傾國而出了。)不足一萬人,其中弓馬嫻熟的精銳的不過三千余人;而這時的飛馬部旗下已經匯集了超過一半的樓煩部落,總人口達到了五十多萬,控弦之士至少也有十萬以上,兵力遠遠超過了黑狼部。
但聶華卻冷靜地分析說,各部歸附飛馬部未久,基本上不可能為其出死力,只要黑狼人重創了飛馬部本身的兵馬,那些牆頭草就肯定會做鳥獸散。而且由于以魏軍為主的三晉聯軍二十萬精兵攻入樓煩東面的中山國(由于蝴蝶效應,中山之戰比歷史上早了幾年爆發。),對于樓煩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飛馬部必然要留下重兵保衛老家,能夠派出一半兵馬就已經是極限了,所以戰時雙方的兵力對比不會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懸殊,盡管即便如此黑狼人的實力還是落了下風,但只要善用計策,勝算其實相當地大,而只要一場大勝,就能夠令飛馬部旗下的附庸紛紛離心,到時候只需對付飛馬部這一個敵人,難度就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