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三十六章 聰明人

施仁等人是為名利所誘而投到黃復華帳下,如今,也頗有人物「主動」向黃復華投靠。

崇明現正七品知縣陸建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算起來,現在距離崇禎三年盛夏八月,黃復華作為一個手頭有點小錢的商人,派手下通過陸知縣買個從七品的散官,也就是一年多的時間。陸建雲本來根本沒把這號人物放在心上,大明朝幾乎每年都有這樣的賣官指標分下來,攤派到崇明縣。陸建雲經手賣的這類沒有任何實權的散官沒有一打,也肯定多過半打。

然而,這次的事情著實有些詭異。仿佛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當黃復華這個名字再傳到陸知縣耳朵里的時候,黃復華這個從七品的散官就已經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了。那個時間,是在黃復華公開抓捕周黑心,審判了十多條罪狀後,對其處以極刑之後。

私自抓捕和處決人犯,那是何等目無法紀的事情?只不過,一個過去時的地方惡霸,沒什麼背景的小人物,也沒有人特別在意。但黃復華桀驁不馴,敢于「黑吃黑」的形象,已經在陸某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然而,這個形象也是如此的不準確,沒多久,陸建雲就得到了黃復華和家丁協助水軍剿滅悍匪的消息。這次,陸建雲很是留心,第一時間就讓人打听了一二,于是馬上就知道了水軍把總吳二林不過是黃復華的家僕,黃復華的軍事力量都已經要讓人仰視了。

顯然,這黃復華不簡單,是個要做大事的人。然而,陸建雲對此已經束手無策了。

向上頭報告有個私下招兵買馬,意圖造反的奸人?那麼,自己這個一縣之長算是揭發叛賊的有功之臣,還是會被追究助賊買官和失察的責任?黃復華這樣的人物,對于自己又有沒有防備,會不會提前下手,讓自己死個不明不白?更何況,似乎黃復華還沒有什麼造反的事實啊?!

無疑,成功從科舉場上殺出來的讀書人陸建雲是個聰明人,「千里做官只為財」,當黃復華大規模出兵遼東之時,知道告密不可行的陸建雲就下定了決心,全心全意投靠黃復華。

黃復華所圖甚大,不是那些有幾百人馬就佔山為王的草寇。自己一投靠,至少在任上可以安穩無事。陸建雲也不求再高升了,將來卸了職,自己一家老小就在這崇明島上安穩度日吧。

黃復華若是真成了大事,自己也算是一早的從龍之臣。若是和鄭芝龍一般被招了安,自己也不會被追究責任,沒準還算有功。最不濟,黃復華兵敗,看這實力遠遁海外還是沒問題的。就算不能帶上自己,到時候自己乘亂而走,應該不是難事。

那還不知道是多久以後的事了。陸建雲打定了主意,就明里拜訪,暗中投靠了黃復華,成了一個「兩面」縣官。而且,陸建雲從黃復華那里得到了一個喜訊,那就是,他將得到黃復華的全力推薦,也許,不久的將來,他陸建雲就不再是七品小縣令,而是知府大人了。

那水軍千戶張四正也不是糊涂人,作為軍人對這種事情看得更清楚,也更不在乎。反正我就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別的我一概不知,也不過問,到時候再看形勢而定。現在麼,不管是誰,都別惹急了我,咱手下也是有兵的,大不了殺上一陣!

在崇明島文武兩個最高官員或投靠,或放縱之下,黃復華的事業自然進展得一帆風順。除了不斷投到黃家莊自己治下的人以外,東北和東南兩個區的田賦都由黃復華代理了。這大明朝由富戶代收田賦,在許多地方都成為了慣例,倒不是什麼新鮮事。

話說,1435年,大明宣德十年,大明朝廷批準崇明夏稅秋糧以4萬石為額,即使田、蕩、涂有坍漲,糧賦也不增減。就算加上各種加征,崇明的這些稅賦全由黃復華一個人拿出來,也是一件容易事。

再說糧食,不計榮成基地和更北的地方,光是其它黃家莊的直接產出就已經突破三萬噸了。更何況,黃復華有那麼多的銀子,十萬兩銀子買個大約一萬噸糧食,在豐收年景的江南,也不是難事。

這生意做得更是風生水起,規模和範圍可以說是與日俱增,盡管不斷有模仿者和跟隨者出現,可是新的生意和賺錢點也是逐漸增加,吸金能力不斷增強,估計就快突破每年一百萬兩了。比如,這平菇種植在1631年末的冬天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從孢子開始用瓊脂自己培養一級,二級菌種,整個過程終于取得了成功。

再一個,人工暖房也在這個冬天問世了。地下用通熱水的銅管作為地熱,頂上是玻璃和可移動屋頂的組合,保證足夠的光照,暖房里面還有一些竹絲燈泡作為補充光照。除了方便程度很糟糕,嚴重依賴人力之外,實際效果並不比現代的大棚差多少。大量的冬季新鮮蔬菜瓜果也將問世。

而且,黃復華已經開始向金融業發展了。

商業匯兌自唐之飛錢、宋之交子、會子、關子以來,可謂歷史悠久。自從紙幣在明朝中期退出流通,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形成以後,為了適應民間自由私營經濟的發展,主要是日用品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自然這匯兌就重新興旺起來。

總結有關文獻記載可知,明中葉起,為商人所用,並與商業信用密切相關的,被稱之為「會」、「會票」之類的行為和實物,與商業匯兌有關的有這麼兩種︰第一種相當于現代匯兌,即將款項從一地撥兌到另一地的行為。第二種是長途販運商或鋪店零售商人從其他販運商人或行店購貨,因資金不夠,常書立會票,作為異時異地兌款的憑證。

如今,這規模越來越大,地點越來越多的黃氏商業帝國逐漸形成,先行介入這些商業匯兌,以後更進一步向銀行發展,也是應有之義了。而且,金融業是多麼賺錢的行當,這麼一只會下金蛋的雞,黃復華怎麼會讓它溜走呢?

軍事力量方面,也有許多進展。

從襲擊後金兩堡的戰斗中,就有人帶回來一個重要的反饋。那就是現有的火門手槍,在短兵相接之時,從點火到發射要過好些秒時間,這太耽誤事了。在突襲戰的前期,根本不如冷兵器好用。甚至還不如手榴彈,扔出去後至少自己就解放了,不用再端槍瞄準。手榴彈的殺傷半徑還大,若是扔到腦殼上還能直接把敵人給砸暈。

燧發槍,是由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鐘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改為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當需要射擊時,就扣發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史料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就有葡萄牙人向正德皇帝進貢過直膛線的燧發槍。萬歷年間的進士畢懋康于崇禎八年,即公元1635年成書刊印的《軍器圖說》,記載他自己發明的「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

現在黃復華治下材料,人手,資金等諸方面都萬事俱備,又從遼東方面得到了一支早期的燧發槍作為參考,加上黃復華提供了一些歷史上成熟完善後,大幅提高了擊發率的燧發槍資料作為參考,到了1632年1月,由大明軍人自己發現需求,大明工匠們自己研究改進,最終制造的燧發槍也順利問世。這款燧發槍更具有重大意義,那就是,黃復華開始從技術領導者的身份,緩慢地向技術協助者轉變。

這款1632式燧發槍是前裝式火槍,擊發率達到了七成多,完全可以成為近距離突襲作戰的好兵器。

攻擊力量得到了加強,這防御力量也大幅度推進。黃復華手下的軍事人員開始逐步地裝備棉甲。

這種棉甲是向大明的敵人——後金學習的。後金軍的棉甲最初是從明軍手中繳獲,後來又自己加以了改進,其制作容易,價格低廉,重量輕,對早期的火器和傳統弓弩等冷兵器都有很強的防護力。其制作方法是︰將采摘的棉花打濕,反復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再制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在寒冷的季節,棉甲還有防寒的作用。

黃復華治下對于這棉甲唯一的改進,就在鐵甲上頭。因為根據現代初中生都知道的帕斯卡定律,水壓機已經出現並用于包括鐵甲在內的工業生產了。帕斯卡原理就是,加在密閉液體上的壓強,能夠大小不變地由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如果在水力系統中的第一個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壓強,如果第二個活塞的面積是第一個活塞的面積的10倍,那麼作用于第二個活塞上的力將增大為第一個活塞的10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