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十七章 作物和七寶

第二種蔬菜,就是辣椒及青椒。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種茄科辣椒屬植物,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原來生長在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歐洲人殖民到美洲後,辣椒在1493年率先傳入歐洲,大約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

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于辣椒的記載是明代高濂寫的《遵生八箋》(1591年)︰「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據此記載,通常認為,辣椒是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

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名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另一條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

到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緊接著與貴州相鄰的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也開始食用辣椒。相較之下,四川地區食用辣椒的記載稍晚,目前見于記載的最早可能是在嘉慶末期。同治以後,四川食用辣椒才變得普遍起來,以至「山野遍種之」。

據說,1912年,美國制藥師斯科維爾發明了測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數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國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黃金椒10.6萬,貴州七星椒6.0萬,湖南小米椒3.0萬,雲南朝天椒2.25萬,陝西線椒1.5萬。

青椒,別名大椒、燈籠椒、柿子椒等,又叫甜椒、菜椒。青椒果實較大,辣味較淡甚至根本不辣,用作蔬菜食用而不是作為調味料。青椒是辣椒的一種,經過長期栽培馴化和人工選擇,使果實發生了體積增大,果肉變厚,辣味消失,心皮及子房腔數增多等變化。它翠綠鮮艷,不但能自成一菜,還被廣泛用于配菜。現實時空里,中國于100多年前引入青椒。

另兩種,說是蔬菜,不如說是作物更妥當。

一種是馬鈴薯。馬鈴薯是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睫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藥蛋等。

馬鈴薯原來生長在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熱帶高原地帶和智利北部南回歸線南北的高原地帶。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傳播到中國。

荷蘭人斯特儒斯在1650年訪問荷蘭佔領下的台灣,他注意到荷蘭人引進的馬鈴薯已經在台灣種植。

馬鈴薯在近百余年內雖然成為西方世界各國人民最主要的輔助食物,但歷史上由于馬鈴薯味淡,遭到了歐亞人民的長期「歧視」。

「貧民悉以為食。亦多飼豬」。「其深山苦寒之區,稻麥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則以紅薯、洋芋代飯。」「洋芋,種時用草薪,經火燒,則大獲。夏種秋收,春種夏收。」綜觀許多方志及其他記載,凡土壤貧瘠,氣溫較低,其他糧食作物不易生長的高寒山區,卻成了馬鈴薯傳播繁衍之區。三百余年內對我國瘠土的利用,發生很大的功效。

另一種重要作物,就是花生。花生,又名長壽果、番豆、落花生、長生果等。花生為豆科作物,是優質食用油的主要油料品種之一。

一般認為,花生原產秘魯和巴西,在秘魯沿海地帶的史前廢墟中發現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古印第安人稱之為「安胡克」。同時,中國也有可能是花生原產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和1961年江西修水縣山背地區原始社會遺址中都曾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此外廣西、雲南、江西等地也曾報告過于花生形態極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經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確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里,已經出現了花生。

然而今天廣泛種植的,則是南美引進無疑。明末清初,中國沿海地區花生種植較為普遍,多次從南美洲引種花生品種。福州王世懋的《學圃雜疏》,原序寫于萬歷丁亥1587年︰「香芋、落花生產嘉定。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種也。」具有確定年份的證據是嘉靖戊戌1538年的《常熟縣志》的物產之中已經列有落花生。

《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的影響》一文認為,我國第二個長期糧食生產的革命,開始在16世紀,美洲傳入的四種農作物,花生、甘薯、玉米、馬鈴薯,傳入中華四百余年來,對沙地、瘠壤、不能灌溉的丘陵、甚至高寒的山區的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食油來源。這四種美洲作物長期間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積累影響,不得不說,是「革命」性的。

黃復華在用自己的努力,加速在大明推廣和傳播這四種優秀的作物。而西紅柿,辣椒和青椒,無疑也是很好的蔬菜和調料。在黃復華的明朝資金來源中,它們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

船頭輕輕踫在石拱橋下,沒于水下的青石台階上,引起小船一陣輕晃。

「方公子,我們到了。」說完,船家一個健步踏上岸去,把手中的纜繩系在岸邊露出水面的木樁上。

方以智一把掀開布簾,彎腰走出船艙,立于船頭,四下打量這繁華之地——江南名鎮七寶。

方以智,字密之,生于1611年,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方氏是桐城地區的名門望族。曾祖父方學漸,曾受學于泰州學派,精通醫學、理學,並且學習諸子百家,融會貫通,自成體系,著有記錄赴東林講學的《東游記》等。祖父方大鎮在萬歷年間,曾任大理寺左少卿,著作數百卷。方學漸的耿定理,《明儒學案》把他列入《泰州學案》。外祖父吳應賓,精通釋儒,著有《學易全集》、《三一齋稿》等。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通醫學、地理、軍事,並且較早地接觸西學,主張研習經世致用的知識。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從小由母親和姑姑方維儀,當時有名的女詩人,一起撫養長大。除了家學,他所授業的老師也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由于其祖輩都直接或間接和東林黨有關系,他從小也養成了關心時世的習慣。十四歲時,曾徒步到數百里外的考場參加會試,以此來磨煉意志。

從去年起,在為祖父守孝一年後,方以智開始載書泛游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四處交游,結識學友。

「百年上海看外灘,千年上海看七寶」。七寶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二兄弟。兩兄弟出身于三國時期東吳的顯赫貴族,祖父就是大都督,丞相陸遜。後來,二陸被司馬穎殺害,臨刑前,陸機曾悲嘆「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留下了「華亭鶴唳」的典故。後來,其後裔在松江立香火祠,名為陸寶院。陸寶院三移其址,因為吳越王錢贈經留言,而改稱七寶寺,最後遷到了蒲匯塘之北,「鎮無舊名,緣寺得名,寺無他重,因鎮推重」,于宋初形成了七寶鎮。

明太祖時,松江府管轄華亭(即松江縣)、上海兩縣,明嘉靖二十一年,又割華亭、上海分置青浦縣,此時,七寶鎮屬于青浦縣。到了明萬歷元年,又以蒲匯塘和橫瀝河為界,七寶鎮分屬華亭,上海、青浦三縣分治。具體分設為南為華亭縣,北為青浦,過橫瀝河為上海縣。

雖然三縣分治,但七寶鎮的地域劃分在明代已十分明確。東到橫涇(現新涇港),西到小淶港,北到觀音堂(滬青平公路),南到顧司徒廟(顧戴路)。這一鎮域歷經幾百年,直到現在都沒有很大的變化。七寶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河道縱橫,橋梁林立。鎮中有自西而東的蒲匯塘,為太湖水系之一,在明朝時闊約十四丈,深達二丈,是全鎮的干流。鎮的左邊有南北向的橫瀝塘,北接吳淞江,南連黃浦江。在明代,七寶已是經濟發達,賦稅倚重之地了。「田賦百萬,非一令所能經理」,所以將七寶分為三縣分治,各收賦稅。

商業繁榮,勢必促進文化發展。明代,七寶「科甲蟬聯不絕」,先後出了六名進士、十六名舉人、八名明經、兩名武舉。「人材輩出,科第蟬聯不絕」,「名臣大儒,布滿朝野」。至于能詩善書、名醫巧匠,更代不乏人。元代著名書法家、翰林學士趙孟頫(子昂),著名藏書家楊維楨(廉夫)等人,或來七寶以詩畫會友,或結廬僑寓于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