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七章 大搗漿糊

八月初,尚未拿到火器的護衛隊接到了第一項任務,由最近一次比試獲勝的黃啟東小隊派出五人,執行護送第一批黃家寨的工業品去劉家港交易的任務。

因為全程都是內河和長江熱鬧的航道,水路又不長,實際上並無什麼危險。

這第一批黃家寨的工業品是什麼呢?那就是化學漿糊。

化學漿糊除了有好的粘性外,還有防霉、防腐、防凍等性能,這是通過在配方中加入適量的防腐、防凍原料來達到的。

這化學漿糊的配方就是︰每一份漿糊,澱粉10克,明礬4克,石碳酸2克,甘油4克,香精少量,水400毫升。

制作工藝是︰先將明礬加少量水溶解,濾去雜質。再將澱粉、石碳酸加入明礬水中,充分調勻。用沸水一半沖入,用力攪拌至無顆粒為止。然後再加入余下沸水,充分攪勻。等到冷卻至50℃以下,加入甘油和香精混勻即成化學漿糊。

由于石碳酸和甘油都是現代化產品,在十七世紀,除了黃復華之外,別人是不可能有了。所以這絕對是獨門生意。

至于這制作過程,絕對是簡單易行,沒有絲毫的難度,老少咸宜。

每天,花費不到40元人民幣,按比例帶回共750克的甘油和石碳酸,和少量香精。再用掉1250克澱粉,和明礬500克,就可以制造出一百二十來份化學漿糊。澱粉6文一斤,明礬4文一斤,一天只需花費不到20文。每份漿糊再裝成十個小瓶,就能生產出一千二百來瓶的漿糊。

每個小陶瓶加個木塞,用蠟密封,成本不到兩文錢。黃復華提供原料,讓十戶黃家寨的人幫忙,依他教給的法子加工。每戶每天加工120瓶左右,每三瓶給工錢一文。這樣每戶每天輕輕松松就能賺到40文銅錢,一年下來就能賺近十五兩的銀子。

黃復華每天也就花出去不到三兩銀子和40元人民幣,得到一千二百瓶的漿糊。而每小瓶漿糊批發售價十文,和大明朝一支普通的毛筆的零售價格一致,這樣就能收入十二兩白銀。40元一天就算黃復華在現代的日常支出,這樣黃復華每天又能輕松賺到九兩銀子,一年就是三千二百多兩。

每天1200瓶膠水能賣出去嗎?那是絕對沒問題的。每天1200瓶,一年也就44萬瓶。按照顧炎武的估計,明末有秀才以上的生員50萬名,這個數字他是按每縣300名的平均數計算出來的(《顧亭林詩文集》,第21頁)。至于秀才下面的童生,蒙童之流,那就更多了。就按一個生員一年只要2瓶,就已供不應求了。

不要說一般讀書,寫字,畫畫的人這個基數遠比生員要多,就那些書畫裝裱店的用量也是很可觀的。就算這個時代大多數不識字的人家,糊個窗戶紙什麼的,也要用到的。

更主要的是,這個膠水的批發價格只相當于普通毛筆的零售價格,大家都消費得起。另外,這個時代其他人制作同樣具有防霉、防腐、防凍,還能長期儲存的高質量漿糊,成本遠遠超過十文錢不說,而且一旦開始使用,很快就會干燥失效。

所以,化學漿糊的生意注定是紅火無比的。

黃家寨距離劉家港並不算遠,走水路也就一百里左右。

前文交代過,崇明島把長江分為南北兩個水道。隔著長江南水道,與崇明縣城幾乎成直線的,就是劉家港,也就是今天的瀏河鎮,是江蘇省太倉市東部瀕江臨海的重鎮,為萬里長江第一港。

瀏河鎮在元朝時稱劉家港,漕運勃發,海貿隆盛,被譽為「六國碼頭」。明代大航海家鄭和在此七下西洋,成為與當時埃及亞歷山大港媲美的大海港。

劉家港自明永樂以後因海禁及倭寇鈔掠,還有河道泥沙淤積而日見衰落。尤其自1521年黃浦江疏浚加闊之後,江南的港口貿易重心逐漸轉移到上海。不過這個衰落的過程十分緩慢,長達四百多年。

明朝中葉時,劉家港有不少崇明商人設立的商號。在這明朝末年,劉家港依然是生意興隆的大碼頭,崇明的沙船商人仍是劉家港的主力之一。

早上出發,到了傍晚,黃啟東領著四名護衛隊員就護送著裝了上萬瓶化學漿糊的船只,順利地到達了劉家港。

一夜無話,第二日,按著黃復華交代的價格,順利地找到買家出手了一船的漿糊。一百多兩的生意,真是一點都不起眼。

這次,已經有了一定防衛力量的黃復華還讓黃啟東悄悄地出售了十顆玻璃彩珠。每顆才花一毛錢買的玻璃彈子,在大明朝的劉家港,黃復華要賣二十兩銀子。

雖然如此暴利,但如此稀罕奪目的寶貝,讓那個在劉家港經營象牙香料等異國貨物的買家喜不自勝,主動要求黃啟東不要聲張,以後把貨物都賣給他,由他包售,每個加價一成,有多少收多少。雖然在劉家港也有從西洋來的玻璃制品,但質地如此上乘,色彩漂亮的,確實是沒有他人能提供了。

事先得到黃復華指點的黃啟東自然是一口答應,只是說需要時日,估計兩個月後才能再從海外運貨過來。

就這樣,約莫每十日,黃復華就雇船把生產出來的膠水運到劉家港出售。同時買回制漿糊所需的明礬,澱粉等原料,還買回少量的焰硝,硫磺,木炭,還有大量的生石灰,石膏,長石,堿面(即碳酸鈉)等。

在明朝末年,以上材料都已為人所知,制造黑火藥的材料自然不用說,只是普通人不能大量購買,價格也不低。明礬淨水,堿面食用,普通人家也習以為常,石灰就更普通了,于謙的石灰吟也是廣為傳頌。

長石也已被知曉,比如《本草綱目》,里面就記載了許多的金石材料,其上有雲︰長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狀似軟石膏而塊不扁,性堅硬潔白,有粗理起齒稜,擊之則片片橫碎,光瑩如雲母、白石英,亦有牆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塊爾。

三五趟下來,到了九月份時,劉家港的許多商人,包括崇明長江巡檢司的人,都已經知道,崇明島又多了一個姓黃的商人,專營漿糊,還喜歡收購許多的原材料。而且,黃家的伙計和下人們還放出話來,要以比市價高出一成的價格,收購各類大船。

而就在黃啟東和他的四名隊員第一次出差順利回來以後,黃復華也正式地用熱兵器對他的護衛隊進行了武裝。

黃復華雇船把他和二十二名護衛隊員送到了離海岸不到二十里的一片小沙洲上,然後讓船只離開,並約定好傍晚時分來接回。

船只離開之後,黃復華就從兩個箱子里分別拿出了五把長槍,還有二十二顆手榴彈,以及子彈若干,並給每人分發了一個打火機,讓隊員們分批次進行了實彈練習。第一天,每個人真正地對準預設目標投了一顆手榴彈,用長槍練習射擊了五發。

手榴彈,火槍的巨大威力讓護衛隊的每一個人都很震驚。當然,之後大家更多的是興奮,自己竟然能夠掌握如此神威的火器!

黃復華也親自表演了射擊,小時侯沒少用高壓**打鳥的他自然出手不凡,讓人折服。

實彈訓練進行了兩天。盡管已經節省著使用彈藥,但黃復華的軍火庫存仍然只余下了手榴彈不到十枚,子彈不到兩百發。

不過,黃復華現在已經有了從劉家港來的原料,可以讓衛隊成員們分開加工黑火藥,組裝手榴彈,制造子彈了。這樣,黃復華自己就不用直接生產火藥。如此以來,黃復華的自身安全了,整個制造速度也快了很多。短時間里,這麼小規模衛隊的彈藥補充將不成問題。

做生意賺了錢,成立了衛隊,用上了火器,安全有了基本保障。接下來,黃復華就要謀求一定的權勢了。

明末時期,商人的地位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隨著商人經濟實力的增強,地位的提高,社會影響的擴大,造成了區域民眾心態的轉變,匯成了一股洶涌的拜金思潮,沖擊著明末的傳統社會。如薛論道在《題錢》一文中描述道︰「人為你跋山道海,人為你覓虎尋豹,人為你把命傾,人為你將身賣」。「人為你心煩意惱,人為你夢擾魂勞,人為你易大節,人為你傷名教。」這種拜金觀念的思潮,還反映到了民間傳說中。明末人趙南星在其《笑贊》中說︰唐三藏西天取經,到了雷音寺,迦葉長者索要小費,三藏無奈,只好將紫金缽給他。豬八戒忿忿不平,在釋迦牟尼面前告了一狀。「佛說︰‘佛家子弟也要穿衣吃飯,向時舍衛國長者請諸弟子下山,將此經誦了一遍,討得了三斗三升麥粒黃金,你那缽盂算有多少金子也在話下!’說得個豬八戒好似箭穿了雁嘴,惱恨恨地走出來說道︰‘逐日家要見活佛,原來也是要錢的’」。金錢魔力如此之大,上至天理,下至人倫,無不趨錢附利。

不過,有錢的商人還有更好的取得權勢的辦法——買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