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鳴鏑沖天而起,尖銳的哨音響徹天際。
很快,「嗚嗚——」之聲大作,渤海軍車陣內響起悠長的號角,配合著遠處天邊隱隱揚起的塵頭,標志著久候的公孫瓚先頭部隊終于開到。
依賴于渤海軍風語各部對敵軍斥侯的有效殺傷與震懾,敵先頭部隊顯然在情報收集方面已經嚴重滯後。他們對渤海軍攔路截擊的作戰方略毫無所知,只得被迫在距離渤海軍車陣約十五里處匆匆停軍,既沒有拉開足夠安全的扎營距離,也沒有表現出立即攻擊的態勢,顯示出措手不及的被動與進退兩難的尷尬。
敵軍的拙劣表現,令一些摩拳擦掌的渤海軍鷹將不禁扼腕嘆息,大呼可惜。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把握住那稍縱即逝的有利戰機,以全軍三千騎兵正面沖擊,再以八百架戰車跟進擴大戰果,至少可以殺敵三千,甚至可以一舉擊潰敵軍先鋒的一萬步騎混合部隊,令公孫瓚全軍挫動銳氣。
面對將軍們近乎哀怨的眼神,南鷹根本不為所動,他毫無表情的外表下,內心卻在深深的嘆息,渤海軍眾多的鷹將勇則勇矣,卻仍是目光短淺,看不明整體大局,更沒有找準致勝的關鍵……打一場以七千敵五萬的戰略阻擊,能夠依靠一場短兵相接的小勝嗎?即使全殲敵軍的一萬的先頭部隊,只要己方出現兩千以上的傷亡,便是得不償失。同時,那只會令仍然擁兵四萬的公孫瓚更加警惕,他只需要牢牢牽制住南鷹本部兵馬,再分五千兵馬繞道直取渤海後方,那麼整場戰役便已然敗了。
南鷹幾乎可以想象到公孫瓚的內心掙扎,不管袁紹與高順的決戰誰勝誰負,只要在這里拿下大漢的常勝大將軍、渤海全軍的精神領袖,那麼公孫瓚的威信與聲望便會上漲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再以大勝之勢收拾元氣大傷的袁紹和軍心大動的渤海軍,即而掌握整個河北,將是指日可待!
而與之相對,如果南鷹能在這小小的督亢亭斬殺公孫瓚,那麼內部不穩的公孫瓚勢力將從此冰消雪融,南鷹更可繞道回師,直擊正與高順決戰的袁紹軍團,一舉平定北方。
南鷹嘴邊牽出一絲厲容……本人這麼大一個香餌就放在這里,只看你公孫瓚敢不敢全力來取!
渤海軍居高遠眺的旗令兵突然號旗翻飛的打出一串串旗語,稟報了敵軍先鋒正在緩緩後撤的動向。
南鷹不由微微一笑,大將軍的大 在此,敵軍先鋒大將當然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只能就地防御,等待公孫瓚主力到來再作定奪……這樣,又為蔡琰匆匆調動的援兵爭取到了一點時間。他突然很想念提圖斯和普爾徹,如果有他們的羅馬軍團在此,以其數千精銳的步兵和強大的防御陣形,再配合這八百架戰車設下的車陣,將會是固若金湯。只可惜,因為渤海軍並未在長安一帶提前布下足夠的戰車部隊,提圖斯和普爾徹率領的羅馬軍團只能依靠雙腳,日夜兼程的向著河北戰場開來,能否趕上高順與袁紹的決戰都是兩說,更加不可能神兵天降的出現在這里。
全軍備戰、加固工事……南鷹向部將們打出手勢,轉身行去。他要再會一會蔡琰這小丫頭,她究竟是如何看清了自己的心思呢?
「當然是因為您的教誨……」蔡琰睜大了水靈靈的雙眸,眼中有著難以掩飾的訝然,還有一點點的崇拜……
「本將有跟你說過什麼嗎?」南鷹強忍著抓頭的沖動,盡量用一種平淡的口吻道︰「或許,是你自己的揣測?」
「不能吧?」蔡琰張大了小口︰「您還記得當年,您奇襲公孫瓚的事吧?我軍以桑椹補充了軍糧,而後一路挺進薊城。當大軍行進時,您駐馬道旁,意氣風發的即興賦詩一首……這您總該記得了吧?」
「呃……這個嘛!」南鷹終于完全丟掉了主將的威嚴,他以手撫額︰「本將很忙,而且……念過的詩很多!你懂了吧?」
「將軍文韜武略,令人敬佩!」蔡琰不以為意,反而崇慕之色更甚︰「屬下至今仍然可以一字不錯的背出您的詩篇……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所以,屬下斗膽揣測,您當年就已經定下了平定公孫瓚的最佳方略!」她突然挺直了身軀,面上亦閃過令人動容的凜然之色,斷然道︰「而今,公孫瓚初克劉虞,匆匆收攏其眾,軍心士氣正是浮搖之時,而劉虞在北方深得人心,其部將閻柔、鮮于輔、鮮于銀和齊周等人,正在四處聚集余部,隨時可能對公孫瓚發起攻勢。在如此關鍵的決戰之時,只要我軍集中全力聚于一點,一舉生擒又或是陣斬公孫瓚,則其軍必定全線崩潰,其屬地守軍也將聞風而降……這不正是您所說的擒賊先擒王和豈在多殺傷嗎?」
「嘶!」南鷹情不自禁的吸了一口涼氣,他有些難以置信的望向一臉自信的蔡琰……因為他的強勢介入和意外引導,從此這世間,只怕將少了一位青史留名的傳奇才女,卻多了一位名動四方的沙場女杰!而《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只怕亦將無緣出世。造化弄人,一至于斯!
他怔怔的瞧著蔡琰,半晌才幽幽道︰「所以你才臨機專斷,從渤海調動了那一批只有本將和夢依才能調動的人手!」
「請將軍責罰!」蔡琰猛然俯身行禮,口中不由發出細細的緊張喘息……軍法森嚴,豈容逾矩?輕則罰俸降職,重則人頭落地!
南鷹卻不答話,他當然不會墨守成規的因此將蔡琰治罪。
他默然半晌,方道︰「依你推算,那批人手何時可達?」
蔡琰一怔,猶豫道︰「若一切順利,當在明日午間!」
「那時,應該已經開戰了!」南鷹目光稍亮︰「正當其時!」
「大將軍,屬下之責……」蔡琰見南鷹渾然不提治罪之事,輕咬櫻唇的再次出聲。
南鷹擺了擺手,轉頭便走。行不幾步,突然又回過身來,目射奇光道︰「戰事起時,著你隨侍本將身側,只待增援人手抵達,親自報于本將知曉!」
蔡琰愕然,正在揣測主將心意之時,卻見南鷹已然遠遠去了。她當然不可能想象到,此刻在南鷹心中,已經開始蘊釀著一個膽大包天的冒險計劃!
沉悶如雷的鼓點聲一記記擂響,無邊無際的公孫瓚部幽州軍士兵踩著鼓點,從初陽的光輝中現出身形。公孫瓚主力的到來,比南鷹想象的還要快,昭然揭示了公孫瓚那已經難以按捺的膨脹野心。
一排排幽州軍士兵在行進中漸漸拉開距離,排列成松散的野戰陣型。同時,幽州軍騎兵也出現在步兵兩翼,不徐不疾的緩步而行,擺出隨時加速沖鋒的架式。
猛然間,戰鼓聲疾,幽州軍騎兵同時勒馬駐足,步兵們卻同時俯身舉盾,繼續向著渤海軍的車陣緩緩壓上。
南鷹看得心中微微一沉,幽州軍當然不可能直接壓上全部精銳,騎兵更不可能硬踫硬的沖擊車陣。但是他們的步兵如此龜速,豈不是成了渤海軍的活靶子?這其中必有陰謀!
「敵軍三百步!」身邊的傳令官看了看身後木塔上的旗令兵打出的旗語,大聲吼出了敵軍的距離……這個距離已經處在渤海軍投石車和床弩的有效攻擊範圍內。
他緊張的注視著主將的反映,不時用余光繼續瞄向木塔,很快又叫道︰「敵軍一百五十步!」在這個位置上,渤海軍的強弓也能發揮威力了。
南鷹的瞳孔突然猛烈收縮了一下,他看到縮在盾後的敵軍不時做出俯身的動作……他們正在拾取渤海軍布下的鐵蒺藜!
「弓箭手全體都有……」南鷹甚至來不及使用手語,直接狂叫道︰「箭雨覆蓋,不間斷打擊!」
渤海軍戰士的反應是快速而高效的,主將剛剛下令,旗令兵立即揮動了令旗,下一秒,早已引弦待發的一千名弓箭手同時松開了弓弦……他們的仰射角度已經隨著旗令兵發出的敵軍位置不斷調整,即使閉上眼楮也能形成覆蓋性的打擊。
仿佛是茂密的樹林中有數千只鳥兒被同時驚起,平地響起一片可怕的嗡鳴之聲,蝗群般的箭雨呼嘯而去。
敵軍陣形中,雨打荷葉般的聲音密集響起,至少有百名左右的敵軍或中要害,一聲不響的倒地而死,或中手足,渾身劇震的肢體扭曲,慘呼之聲大作。
渤海軍弓箭手面無表情的繼續彎弓搭箭,隨著旗語射出一撥撥箭雨。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他們可以連續射出十五支至二十支的箭矢,在如此持續、密集的打擊下,沒有哪支軍隊能夠堅持到最後。
敵軍遺尸近千後倉皇退卻,撤退中更有人踏上散落的鐵蒺藜,痛得滿地亂滾,直至渤海軍止住箭雨,才連滾帶爬的逃往本陣。
首戰得勝,渤海軍戰士紛紛歡呼,而南鷹卻是面色沉重,因為他低估了公孫瓚!
公孫瓚顯然是對渤海軍的防御戰術下過一番苦功,他對于渤海軍掘塹、布陷的手法一清二楚,是以他雖然擺出了一副步騎混合、全面進攻的架式,卻只是派出了一撥並非精銳的步兵緩緩攻來,看似是試探虛實、吸引火力,實則是清除了渤海軍陣前的大半陷井,更掌握了塹壕的分布情況和深度寬度,為下一批次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南鷹幾乎可以斷定,這批前來趟雷的炮灰,必是公孫瓚匆匆收降的劉虞舊部。
如果公孫瓚當真拿劉虞舊部用來首撥強攻,必將引發降卒不滿,甚至會引起兵變。然而,公孫瓚命令這些降卒縮在盾牌後緩步逼近,只排除障礙陷井,並不當真進攻死拼,則在降將降卒接受的範圍之內……南鷹突然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公孫瓚城府之深,超出了他的預計!
南鷹突然笑了,他從容道︰「傳令,趁敵軍敗退之際,派出兩百精銳,清掃戰場,收回可用箭矢!同時……就地救治敵軍傷兵!」
「什麼!」身邊好幾個聲音同時大呼小叫起來,幾名男女將領均露出不可思議之色。然而,軍令就是軍令,主將的意志立即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幾隊老兵迅速鑽出車陣,利用臨時搭在塹壕間的木板奔向戰場。
「大將軍仁善!」蔡琰睜大一雙美目,再次露出毫不掩飾的崇拜之色︰「兩軍對陣之際,卻行此仁義之舉,幾乎聞所未聞!」
南鷹微微一笑,卻沒有回答。
「鬼扯!他分明是用心歹毒,哪是什麼仁義?」悄然行來的張夢依冷笑道︰「他這是在利用施恩于劉虞降卒,動搖敵軍軍心士氣,分化公孫瓚軍的內部實力……你試想一下,如果敵軍再次攻來將會如何?」
「將會如何?」蔡琰愕然道。
「當敵軍陣形嚴整而來,面對上百名哀嚎求助的同袍,如果分兵救護,則陣形必亂、兵力必減!」張夢依嘿然笑道︰「如果置之不理,只怕那些傷兵會被活活踩死……嘿嘿,如此一來,劉虞舊部必然離心,大將軍的目的就達到了!」
「真的是這樣嗎?」蔡琰難以置信的望向南鷹。
「自古慈不掌兵,本將也是無可奈何罷了!」南鷹露出一絲苦笑,不過很快便轉為狠厲之色︰「公孫瓚這老小子想在本將面前玩心機,他還差得遠!」
「蔡琰,你給本將牢記!」他看著蔡琰面色哀怨的垂下螓首,顯然是內心正受到強烈沖擊,不由淡淡道︰「如果本將對敵人講仁善,便是對你們殘忍……因為,本將要你們盡可能的都活下來!」
他緩緩轉過身來,不去瞧面色各異的一眾部屬,默然在心中道︰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殘酷的,還在後頭……他命令清掃戰場還有一個目的,當公孫瓚看到渤海軍回收箭支的舉動,必定認為渤海軍箭矢不足,便會傾力來攻。那時,他的機會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