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會

()會議結束之後,德比一邊派人將書面材料報告首相迪斯累利,一邊命令給在中國的威妥瑪發出了緊急電報。

此時的威妥瑪,已經在上海和柏郎會面,威妥瑪向柏郎詳細詢問了馬嘉理事件的詳細情況,並和柏郎約定好了「統一口徑」,在接到了來自倫敦英國外交部的電報之後,威妥瑪並沒有馬上提交他所掌握的「證據」,而是自信滿滿的發出了一份新的交涉方案,進一步擴大了對中國的訛詐條件。在將這份方案發出之後,他便離開了上海,前往煙台,與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賴德會商武力要挾的問題。

威妥瑪根本不會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已經在一個人的算計之中。

而他也沒有料到,他的輕率傲慢和狂妄行事會給他本人以及英國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在郭嵩燾給英國外交部回函之後,關于馬嘉理事件,英國方面一下子又沒了動靜,而此時剛好處于「londonseason」,郭嵩燾一下子置身其中,可以說應接不暇。

「londonseason」這個詞,中國人翻譯為「倫敦社交季」,指英國上流社會集中舉辦各種社交活動的習俗。從前每逢盛夏,倫敦空氣污濁,酷熱難耐,貴族和富人皆舉家遷往鄉間別墅避暑。年底國會復會,他們又像候鳥一樣飛回城中,各種社交活動也隨之展開。來年4月中旬到8月初,長達一百多天時間,是不列顛島最美好的時光。此時日照時間長,氣溫舒適。降雨不多,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茶會、舞會、晚宴、音樂會,還有園藝展覽、馬術表演等等。社交季起源于18世紀,在經濟富裕的維多利亞時代固定下來。

而剛在倫敦設立了中國駐英國公使館的公使郭嵩燾、副使劉錫鴻,以及使團的隨員們。正趕上參加社交季的各項活動。

最令中國官員驚訝的,莫過于宮廷舞會。6月22日,中國使節首次應邀來到白金漢宮,他們看到上千男女,穿著盛裝禮服,從皇太子、王妃到高級官員、貴婦。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使館隨員張德彝這樣記錄道︰

「正面立太子、王妃、公主、國戚,左右立各國公使、隨員夫婦,對面樓上奏樂,下立通城世爵文武大員。男女雲集,以千數百計,皆著朝服。與赴朝、眷會同。跳時分為兩班︰太子、王妃以下位尊者為一班,各官男女為一班。樂奏則男女對面相向,互為攜持。男以右手摟女腰,女以左手扶男肩,旋舞中央。每二、三、四、五偶並舞,皆繞數匝而後止。惟夫婦不相偶,兄妹不相偶。必戚友相識者男女始為偶也。」

而劉錫鴻對這樣的舞會,則頗有微詞︰

「跳舞會者,男與女面相向,互為攜持。男以一手摟女腰,女以一手握男膊,旋舞于中庭。每四、五偶並舞,皆繞庭數匝而後止。女子袒露,男則衣襟整齊。然彼國男子禮服下褲染成肉色,緊貼腿足,遠視之若果其者然。殊不雅觀也。……相與跳躍,豈不為非?狂歡達旦,商紂妲己酒池、肉林之故事(他就認準了妲己了),今見之矣!使中國有此,昏亂何如矣!」

郭嵩燾的看法則更具深意︰「西洋風俗。有萬不可解者。自外宮門以達內廳,衛士植立,皆有常度,無攙越者。跳舞會動至達旦,嬉游之中,規矩仍自秩然。其諸太子及德國太子,皆與跳舞之列。以中國禮法論之,近于荒矣。而其風教實遠勝中國,從未聞越禮犯常。」

此外還有化裝舞會,也使他們目瞪口呆︰

「羅特治跳舞會,男婦填涌,衣冠詭異,兼備各國之制,雜以番服及北墨利加野人。有一女子冠銳頭冠,高逾尺,詢之則英國百余年前遺制也。又有一女子高冠切雲,為異色十余疊,詢之,法國主路易第四制為此冠式,各家皆制備此種衣服,以待會集。此所謂兒戲耳,然數百年冠服之制,及五方異俗,下及番苗衣冠形狀,摹擬恍惚,亦可為覽古及考察各土服制之一助。五色斑斕,光怪陸離,照耀一室,視諸茶會為殊觀也。」

他們還出席音樂會。張德彝代表公使去「世爵哈色里夫人家听樂會。歌者八人,六男二女,皆義大利人。其聲清巧,其韻嬌柔,听之令人心醉,雖鄭衛之音不過是也」。

中國使團出席頻度最高的是茶會。所謂茶會,就是「以長筵陳茗酒果餌,待客飲啖。庭室門廡,遍攢鮮花,香艷怡人」。茶會提供的飲品,為「加非及茗(咖啡和茶),劑以白糖、牛酪,佐以餅餌,布席堂側,以俟客至而飲之。客多,則皆立談」。

社交季的茶會邀請極為頻繁。兩天之中,他們便趕了11個茶會。

張德彝在日記中寫道︰「隨郭星使乘車,晝赴華商總會會長陳廷軒家茶會,原廣東十三行盧仲恆家茶會,夜赴精工會、醫學館二處茶會。」次日又記︰「隨郭星使晝赴十三行潘、伍二家,前任上海稅務司、已故費士來之族弟費自賴,及奧蘭兜與胡克爾夫人三家茶會,夜赴林池及羅特希爾德世爵二家茶會、跳舞會。」兩天之中,他們竟然趕了11個場子。

由于郭嵩燾在倫敦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各種社交應酬的邀請紛至沓來。有的活動他必須參加,有的他派部下代勞。按張德彝日記統計,這年5月15日到7月22日69天之中,他隨郭嵩燾或代表郭嵩燾參加的社交活動,包括57場茶會,6場音樂會,12場舞會,一場名犬秀,一場園藝會,一場煙火晚會,一場談話會,外加一場慈善拍賣和若干次晚宴,並觀摩了一次劃船比賽。

拖著長辮,身著袍褂的中國人,穿梭在金發碧眼、紅男綠女的老外堆中,且淑女們還是「肉袒」(劉錫鴻的描述語),心中之感觸,則非筆墨可以盡述。

飲茶本是源自中國的雅習,但此時的英國茶會,已經超越了一般生活習慣,成為社交的重要形式。和中國傳統的文人茶會不同,英國的茶會可不是三五知己品茗清談,張德彝筆下,外交大臣德比夫人的茶會,「男女數千,擁擠頗熱」,「葛爾呢夫人家茶會,樓閣崇宏,男女雜遝,肘並肩摩者,以千數百計」,道模存夫人家茶會,「男女紛集,有千數百人。廣廈長筵,酒肴羅列,鮮花四壁,香艷怡人,洵勝會也」。

經常受邀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使得郭嵩燾萌發了舉辦答謝茶會的心思。從常理上說,來而不往,也不禮貌。他咨詢成本,听說辦一場起碼須500英鎊,合銀1750兩,「此數無可再減」。這一天傍晚,郭嵩燾告訴張德彝,他想要在下月辦一場茶會。他還想仿照英式習慣,以郭夫人(即隨他出國的續配夫人梁氏)的名義印發請柬。

張德彝听後立刻婉轉地表示了反對︰「按西俗,凡請茶會、跳舞會,固皆女主出名,然此次中國欽差請茶會,可以稍為變通,不必拘定。」

郭嵩燾不以為然的說道︰「入鄉隨俗,何必拘泥?且英人皆知我攜眷駐此,未為不可。」

張德彝提醒郭嵩燾道︰「在西國,若如夫人出名,自然體制無傷。苟此信傳至國內,恐人嘖有煩言,不免生議。」

听了張德彝的話,郭嵩燾想起了這些天一直躲避自己的劉錫鴻,不由得長嘆一聲,「俊峰你說的很是,就依你吧。」

這些天劉錫鴻雖然也一直沒有拒絕參加社交活動,但卻極力避免和郭嵩燾在一處,而且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悶在書房當中寫日記,此時郭嵩燾已經從使館隨員李荊門的報告,知道劉錫鴻「編造日記,十日一寄沈經相、李蘭蓀尚書」,痛心之余,對劉錫鴻也開始防備起來,是以听從了張德彝的建議,沒有用梁氏的名義發請柬。

為了準備這一次的茶會,中國使館上下都動員起來,酌定邀請名單,制作請柬,忙得不可開交。1875年5月19日,中國駐英使館成功舉辦了中國外交史上第一場招待茶會。使館將館舍中的公共空間連同外交官的宿舍全部騰了出來。由大門至二層樓,左右列燈燭、置鮮花、輔紅地毯。樓梯扶手上裝飾白紗,掛上紅穗,分插玫瑰、芍藥及茶花。客廳、飯廳皆懸鮮花燈彩,橫設長筵,一置茶、酒、咖啡、冰女乃、小食,一置熱湯、冷葷、干鮮果品。刀叉杯盤,羅列整齊,玻璃銀瓷,光華耀目。客廳對面,安排樂隊。懸花結彩,鼓樂喧天。還布置了臨時衣帽間。門外支棚帳,雇用六名英國警察維持秩序。當時,中國使館位于波特蘭大街45號,是一座五層樓的沿街建築,出席嘉賓達800余人,「凡客至皆以為欣幸」。(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