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一十九章 新任命、新差事

()「海防為國之重務,這海軍衙門的戲,也不能光他們這一老一少來唱,還得多幾個人才成。」慈禧太後又道,「六爺覺著,還有誰較為合適?」

恭親王略一思忖,答道︰「回皇太後的話,奴才以為,北洋海防為重中之重,直督李鴻章亦可為幫辦海軍大臣,另外,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船政,于海軍亦多有見解,亦可入海署幫辦海軍。」

「六爺說的是,北洋為京津門戶,海防諸事,須得盡快籌辦,李鴻章入海署是要得的。」慈禧太後點頭道,「沈葆楨久辦船政,亦當同入海署,南洋海防亦須有人,李宗羲正告著病,莫若由沈葆楨署理兩江總督,兼入海署好了。這樣,北洋南洋便可聯成一氣。再說沈葆楨是李鴻章的同年,又是林義哲的姑父,辦起事來,自然無有不順。」

听到慈禧太後的話,恭親王知道她已然有了定見,這一次和自己說,其實更多的帶有「通知」的性質,慈禧問自己的意見,等于是在試探自己,心中又不免惶恐。

從上次因言官參劾免去議政王的頭餃,到因允興園工重新賞還議政王,這期間的大起大落,已經讓恭親王對于慈禧,有了更深的了解。

「皇太後聖明!」恭親王連聲說道,「奴才萬分欽服!」

見到恭親王沒有別議,慈禧太後很是滿意,在又談了一會兒之後,恭親王便告退而去。

待恭親王離去後,慈禧太後想了想,對劉誠印說道︰「劉誠印,傳旨召七爺覲見。」

劉誠印應了一聲,快步趨出。慈禧太後坐于寶座之上,目光望向大殿門口。

殿外,大雪初霽。紅日當空。

「林大人,這邊兒請。」劉誠印微笑著對林義哲說道,在前面引路。

「有勞劉大總管。」林義哲看著面前這位面容清矍的老人,含笑施禮,緊跟在了他的身後。

「連日大雪,今兒個總算是晴天兒了,有道是‘瑞雪兆豐年’,皇太後的心情兒也跟著好了不少。」劉誠印邊走邊說著,象是在和林義哲嘮著家常,但林義哲心里卻明白。劉誠印是在用他的方式,向自己傳遞著重要的訊息。

「連日大雪,驟然轉晴,天兒便又好冷起來了,所謂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氣嚴寒,劉大總管日日辛勞,須得注重保暖才是。」林義哲看著面容蒼老身形顯得有些佝僂的劉誠印,關切的說道。「晚輩學得西醫保健之法,若是劉大總管願意,晚輩便抄來給劉大總管瞧瞧。」

听了林義哲的話,劉誠印笑著點了點頭。「是啊,這天寒地凍的,我這年紀也大了,手腳也不靈便。越來越覺著不中用了,要是林大人有妙法子,那我可就不客氣了。」

听了劉誠印的話。周圍的幾個小太監的眼中都現出了訝異之色。

劉誠印向來不與外官多話,更不會接受外官的絲毫饋贈,可這一次他竟然和林義哲嘮起了家常,還願意接受林義哲的「西醫保健之法」(實際上肯定不光是一個法子那麼簡單),大異于平時,著實令他們驚奇不已。

林義哲听到劉誠印的話中暗示,知道他已然誠心接納了自己,心里松了一口氣。

熟悉歷史和清宮掌故的他,對于歷史上的劉誠印得的什麼病去世的,是知道得相當清楚的。是以他動了想要幫劉誠印治病延長壽命的想法。

現在的劉誠印,可以說是自己宮內的強助之一。而且從他之前的總總表現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和善良的人。

這樣的人,活得久一些,自己的助力,便可以強一些!

不多時,劉誠印帶著林義哲來到了大殿門口,林義哲注意到今天的這次召見,有些不同于以往。

今天的大殿之中,慈安太後並不在場,而且恭親王和文祥也都不在。

坐在殿中的,除了慈禧太後,則是醇親王奕擐!

見到醇親王,林義哲心中有些明白過來,不由得暗暗佩服慈禧太後的手腕。

「請林大人自己個兒進去罷。」劉誠印的聲音將林義哲的思緒拉了回來,「我這邊兒還有些老佛爺交待下來的事兒要辦,就不進去了。」

林義哲注意到劉誠印說剛才這番話時,眼中似有憂傷之色閃過,象是要去做一件非常為難的事兒一般,不由得很是驚奇,但此時此刻,他是不方便多問的。

「劉大總管請便。」林義哲施禮道。

劉誠印躬身還禮,然後便急匆匆的帶著人走了。這時李蓮英從大殿內迎出,笑著沖林義哲點了點頭,領著他進了大殿。

林義哲向慈禧太後行禮畢,他注意到醇親王一直含笑望著自己,便大體上猜到了今天的召見,是為的什麼。

果然,慈禧太後在勉慰他幾句之後,便直接向他公布了未來的海軍衙門的人事任命。

听到自己成了「籌辦海軍事務大臣」,林義哲知道慈禧太後是在向自己兌現前些日子的承諾,在心里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自己終于有機會,可以放開手腳的大干一番了!

「林義哲,辦海軍的銀子,我和七爺商量過了,在這日本人的賠款當中,給你拿一塊兒出來。但現在款項未到,國庫那里,一時間也拿不出太多的銀子。而今西北戰事又需餉甚急,海防這里也是處處用銀子,你可有什麼好的辦法?」慈禧太後問道。

「回皇太後的話,臣以為,海防用銀,非借洋債不可。」林義哲說道。

「噢?借洋債?」醇親王看著林義哲,顯得有些驚訝,「林義哲,難道說,你辦船政時,這造船的銀子,也都是借的不成?」

林義哲听了醇親王的問話,不由得心中一凌。

「回王爺的話。船政用銀,除去歸于西征協餉之銀,每月所剩者,僅夠日常運轉開銷,造船是根本不夠的。」林義哲答道,「然船政為國之重務,海防用船,不可就此停廢,臣姑父沈葆楨是以多方籌措,請用船各省接濟。又從閩省洋藥稅中抽銀,臣又于海內外諸殷商處多方募集,得報效銀以實船政,故能成此有數之船。周轉困難之時,也于外國商行借了少許洋債,事後全部歸還。此是權宜之計,臣也是思前想後,萬不得已才如此的。」

這位醇親王,光緒皇帝的親爹。听說可是頗有些「清流」氣息,今日頭一次听他說話,便知端的!

「原來如此,我說呢。這沒有銀子,也不能憑空的變出來這許多兵輪啊!」醇親王呵呵笑道,「這借了洋債麼,也就借了。總是把船造出來了,還派上了大用場,現在想想。這船要是沒造出來,這台灣弄不好也就丟了呢!」

听到醇親王的這番話,林義哲不由得在心里暗自感嘆。

這人要說變,也是很快的啊!

晚清時代,參與到中樞之中的四大王爺(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中,恭親王為人最為周正嚴謹,這也源于他從28歲開始就挑起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擔。恭親王待人寬厚,這點連西方人都大為認可。這令他的周圍凝聚了一批精英,在內憂外患中,支撐起了政府的運行。恭親王自身崖岸高竣,潔身自好,既不似四哥咸豐皇帝那樣「緋聞」不斷,也不似後來的慶親王奕劻那樣「丑聞」綿綿。

與聰明外露、果決剛毅的六哥恭親王相比,排行老七的醇親王似乎多了些「老氣」,表現得更為低調、更為綿里藏針,也更為大智若愚。

在打倒肅順等顧命大臣「八人幫」的「祺祥政變」中,醇親王奕擐的功績往往被掩蓋在慈禧和恭親王的光環背後︰正是他帶兵將肅順和端華從熱被窩中抓住,完成了政變中最艱難、最有風險、也是最為關鍵的任務。在之後的「叔嫂共和」體制中,他執掌首都衛戍部隊的主力「神機營」長達30多年,實際上形成了恭親王掌握外交、醇親王掌握軍事的基本格局。

大清帝國現在的這個「叔嫂共和」的特征是「垂簾听政」和「親王輔政」兩制並存,「親王輔政」是滿清親貴們能接受「垂簾听政」的條件和前提。而醇親王不僅是皇叔,也是慈禧太後的妹夫,這注定了他能被最大多數的人所接受。在慈禧眼中,這無疑也是對恭親王的一種制衡,盡管他在恭親王早期兩次被慈禧修理的時候,都義憤填膺地站出來為六哥說話。

醇親王在「出道」前,給世人的感覺相當地「左」,比較保守、排外。對恭親王的改革,尤其「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政策,他總是嗤之以鼻,建議太後「擯除一切奇技婬巧、洋人器用」,甚至兩次秘密上書,建議削弱恭親王的權力。野史中說他「疾其兄之專權,久有眈眈之意」。毫無疑問,這樣的互相監督,正是慈禧最希望看到的。

之前以高調的「極左」面貌出現的醇親王,一旦主政,便令人驚愕地實現了大轉身。在對外戰略上,他幾乎完全繼承了此前所批判的恭親王的「投降路線」,甚至走得更遠,令海內外觀察家們跌破眼鏡。

對于自己當看客時的「極左」言論,挑上擔子的醇親王承認自己「嘗持偏論」,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但事實上,從醇親王變臉之迅速和徹底來看,其之前的「極左」面貌,極有可能只是為了贏取「基本教義派」支持的一種手腕。在野的時候,站著說話不腰疼,可以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一旦親自執政,為了兒子的江山社稷,他也就只能成為、或者還原為一個現實主義者。

林義哲知道,大清帝國第一輪「改革開放」,歷時三十多年。以「甲申易樞」為界,醇親王主政的後十年,與恭親王主政的前二十年相比,幾乎所有改革措施都沒有被中止,而且在海軍、鐵路、電信等基礎建設方面,得到了更為長足的進步,尤其在新疆和台灣先後建省,大大加強了對邊疆省份的控制。外交方面,醇親王也展現了與恭親王一般的靈活身段,以至于後世的主流史學家們批判這位「愛國王爺」一挑起管理國家的重擔。怎麼就和乃兄一般軟弱、一般「賣國」。這類似于恭親王當年發動政變,處決了肅順等人,卻幾乎完整地繼承了肅順的所有政策,尤其是重用曾國藩等漢臣的政策,將權力斗爭與政策連貫有效地進行了區隔,不因人廢事,更不因人廢制。

更為吊詭的是,野史把恭親王、醇親王哥倆爭權傳得有鼻子有眼,實際上這哥倆時常聚會,並且共同感慨挑擔累、挑這付看客多多的大清擔子更累。或許。那種留在紙面的「爭執」,只是「前人撒土、後人迷眼」罷了。

「可這洋債,只怕是不那麼好借的罷?」慈禧太後皺了皺眉,說道,「洋人的錢,是不肯白借的,定是要有質押之物吧?」

「回皇太後的話,借洋債不一定非需有質押之物,」林義哲答道。「

※※※※※※※※※※※※※※※※※※※※※

論海防籌餉(五月十一日)

昨奉公函,以鈞處議復海防條陳,一切兵餉要件,意在共為其難。而條目辦法若何?屬鴻章與幼丹會商切籌開辦等因。仰蒙主持大計,廣益集思,曷任欽服!鴻章才識庸闇,奚足以膺斯艱巨?乃荷聖恩派令督辦北洋海防事宜。力小任重,惶悚莫名。

竊維此事造端宏大,頭緒紛繁。目前必以籌餉為第一要義,亦以籌餉為第一難事。購辦船械,動需巨款,無論精堅鐵甲船每只價值百萬兩上下,即兵輪船一項,在西洋定造,大者每只約三、四十萬,小者亦十數萬。中國自制,則料物需由外洋購運,數更倍之。此外,所需後膛鎗炮甚伙,中土尚未能仿造。出洋購辦,兵鎗一枝,約需銀余兩,每炮小者數千兩,大者數萬兩,子藥雜項或購、或造,無物不費,即如鴻章抵津五年以來,海口及津郡各炮台,雖用兵力漸次添築,陸續籌購大小後膛炮五十余尊,已屬羅掘淨盡。而各處台壘,尚多空缺,必須添購百數十尊,約費銀七、八十萬,乃可略敷分布。淮、練各軍,現尚用前門洋鎗,若一律改操後門鎗,約需三萬枝,費銀三、四十萬。每年購造彈子、雜費,又數十萬。一處如此,他處可知。此但就陸軍言之也。

至大疏擬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自以屏蔽京畿門戶為最要津口。現祗閩廠鎮海輪船一只,昨已奏調奉省大東溝協剿。又操江輪船,上年回滬修理,尚未來津。二船皆根剝子之類,兵船之最小者。今欲從新創設,除赫德承購四船俟到時祭酌能否抵用外,約計一軍須兵輪船二十只,內應有鐵甲船一、兩只,聲勢稍壯。閩、滬已成各船,現均分防要地,似難添調,勢需續購、續造,連招將募兵一切用項,約費將及千萬。目前雖不必此數,將來成事,恐不能過少。事屬創辦,不得不寬算窄用。至蚊子船、水雷等項,為守口利器。水電所費較省,近丹國公使令其電報公司購送各式水雷十余具,連應用雜件,開價五千余兩。內有機器局可以仿制者。然每口須儲用百十具,積少亦復成多。總之,無錢則一事不能辦,要辦則無處不需錢。此籌餉為第一要義也。目今餉源艱絀若此,度支浩繁若彼,通盤籌計,本無可另撥海防大宗。尊處參酌眾議,定為先其急、核其實兩層辦法,果能實力遵行,或可小有裨益。鈞議以海防為急,他事之待用者,酌量稍緩。然如奉撥京餉工程傳辦各款,西路及塞外軍需加協額餉,各省留防月復地水陸勇營及善後雜支各項,均有關大局,無可減緩。加以奉旨籌辦東三省練兵防患,亦明協款莫辦,既不能急此而緩彼,則所能減者甚屬有限。

至雨生中丞所指各省厘捐、鹽榷、落地稅,結實整頓,歸為畫一辦法。稚璜中丞所稱稽核厘金中飽偷漏各節,即是尊處條內核實之意。查厘稅較旺,莫如兩江、湖、廣等省。鴻章歷任其事,親加考訂,厘稅各有定章,雖有參差,無非因地制宜,行之十數年,商民相安,未可輕議變更,若改減則餉額有虧,若增收則怨謗滋事。近聞照常稽收,偷漏固不能免,中鮑似亦罕有。浙、閩大致略同。除洋藥稅捐外,其百貨、鹽、茶厘捐,似未便令各省均歸一律,致有窒礙。軍興以來,凡有可設法生財之處,歷經搜括無遺,商困民窮,勢已岌岌。若任事者過求精核,或苛及瑣細,即增巨萬,元氣必受傷耗。若指整頓無多之贏余,提辦海防,杯水車薪,亦恐無濟。北洋所轄省分,直隸本系缺額,無可挪湊。(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