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丁宮保

()翁同龢並不知道,納悶的並不止他一個人。

就在此時,一個人在宮牆角門口處,正焦急地轉著。

不一會兒,一個小太監急匆匆的走了出來,這個人看到小太監出來,趕忙迎了上去。

小太監看到他,來到了他身邊,以手掩口,在他耳邊小聲的說了幾句。這個人听後點了點頭,小太監又瞅了瞅周圍,快步的轉進了宮門離去。而這個人也匆匆離去。

不多時,他便出現在了阜康錢莊b ij ng分號的後堂里。

「怎麼樣?今兒個有消息麼?」胡雪岩的親隨陸慶雲看到來人,立刻站了起來,問道。

「沒有。」來人喝了一口茶,漱了漱口咽下,搖了搖頭,對陸慶雲說道,「宮里的人說,今兒個上來的參姓林的折子,又是厚厚一摞,但是皇太後皇上那邊兒就是不見動靜。吏部和總理衙門還有軍機處還在議這個事兒。」

「嘿!真是怪哈!這麼多御史的折子上去,全都泥牛入海,連個響兒都听不見哈。」陸慶雲奇道。

「姓林的畢竟是林文忠公的孫子,又是沈葆楨的內佷,朝廷還是得給林家留些面子的,拖些時r 也在情理之中。」阜康錢莊b ij ng分號的大掌櫃古仲敏說道。

「只不過是個通政使餃的幫辦委員,這麼多御史上折子參他,按說早該下獄了,可一直拖到現在,東家那邊知道,怕是要責怪咱們辦事不力了。」陸慶雲擺了擺手,示意報信的人退下。

「別看此人官俾職小,听說能專折奏事,上達天听,可見能水其實是不小的。」古仲敏說道,「加上又是名臣之後,想參倒他,不是那麼容易的。」

「可這私通法酋可是大罪啊!」陸慶雲說道。

「所以說這里面怕是有別的事兒攪和在一起,朝廷因而難已決斷。」古仲敏說道,「不過,也還有一點,就是你找的這些個上折子參他的人,份量太輕。所以拔他不倒。」

「份量重的,那可就只有左大人了。」陸慶雲說道。

「左大人要是參他這麼一個小小的幫辦委員,未免有些丟份兒,」古仲敏搖頭道,「這樣的事,左大人是不會做的。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聲勢弄得再大一些,到時候自會有人動他的。」

「不錯。就這麼辦!」陸慶雲點頭道。

「吏部那里,你還得多留意下,說不準哪天就有消息了。」

「知道,已經安排下去了,天天有人盯著呢!」

※※※※※※※※※※※※※※※※※※※※※

紫禁城,吏部衙署。

吏部是清朝zh ngy ngzh ngf 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門之一。這六個部門和其它zh ngf 重要機構都位于紫禁城的南面。由**往南行,有一條寬闊的大道,叫「千步廊」,「千步廊」的東、西兩側都築有高牆,東宮牆外邊是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等官署,西宮牆外為五軍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職衙門。當時人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富」、「貴」、「貧」、「賤」、「威」、「武」六字分別形容,這是因為「吏貴而戶富,兵武而刑威,……工部專管工程,職務猥瑣,以天下賤工目之,……惟以禮部為貧。」當然,這里的「貧」是相對于戶部的「富」而言的。

清代吏部始設于天聰五年(1631年),作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構,初以貝勒親王、郡王一人總理部務,下設承政、參政、啟心郎等職,後經過多次變革,承政、參政、啟心郎等官職名稱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名稱所取代。現今的吏部最高長官為尚書,主掌天下文職官史之政令,以贊上治萬民。凡品秩銓敘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百司以達于部,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布邦職。

此時在吏部的大堂里,正傳來陣陣激昂的抗論聲。

「身為大清的官兒,卻和法酋勾勾搭搭,還要法酋幫他向皇上伸手要官,這擺明了是拿洋人欺壓朝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啊!」

說這話的,便是以誅殺慈禧太後得寵太監安德海而有名于一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在山東做了多年巡撫,殺權監安德海一事,曾為民間廣為傳頌。

安德海是慈禧手下紅得發紫的權監,權y 燻心,利令智昏,為討好慈禧傷人極眾,且受寵忘形有恃無恐。有一次,山東巡撫丁寶楨叩見慈禧太後,不慎頂戴失落。當時,慈禧並沒吭聲怪罪。安德海卻在一旁厲聲言丁寶楨失儀,丁寶楨趕緊去撿頂戴準備戴上時,安德海走近腳一抬把丁寶楨的頂戴踢滾到一旁。丁寶楨因而對安德海恨極。

安德海因在慈禧太後面前得寵,連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忻也不放在眼里,因此同治皇帝和恭親王也恨透了安德海。

同治八年,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游玩並借機斂財,遂借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後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得到慈禧批準。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一路又過于威風張揚,因此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其過境未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僕役下船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身份證件,途經各地,上報了巡撫丁寶楨。丁寶楨聞訊後立即派人于泰安將安德海抓獲,並趁機羞辱了他一番。

安德海離京後,正逢慈禧太後染病,由同治皇帝批閱奏折,這樣一來,同治皇帝就有了剪除安德海的絕好機會。接到丁寶楨關于安德海的折子後,同治皇帝瞞著慈禧立即召見了恭親王奕和內務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關大臣,決定讓恭親王馬上趕到軍機處,命軍機大臣寶望執筆擬密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旨曰︰「覽奏曷勝駭異,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處,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速派干員于所屬地方將該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問,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訊折回直境,或潛往河南、江蘇等地,即著曾國藩等飭屬一體拿來正法。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倘有疏縱,唯該督撫是問。將此由六百里各諭令知之。欽此。」同治安排好一切,怕慈禧聞訊生出變故,特別叮囑,廷寄明天晚上一定得遞到。兵部驛使接旨後,以六百里加急遞往山東。

在捉拿安德海時,安德海的幾個隨從上街玩耍,漏網後連夜跑回b ij ng,後由李蓮英將情況稟告了慈禧。所以,皇帝的聖旨未到,慈禧太後的懿旨就先到了濟南。何毓福等人建議丁寶楨接旨不開讀,因為內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執行,便有欺君之罪;如開讀,放回了安德海等于放虎歸山,將來誰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按規定辦沒錯,太後的懿旨應隆重開讀,先供奉起來,建皇亭接懿旨才行。于是,丁寶楨在院東建皇亭。以爭取時間等候同治皇帝聖旨的到來。此時慈禧尚不知安德海大禍臨頭,因安德海得罪的人太多,不得人心,所以同治皇帝和恭親王的密謀得以不泄。

第二天晚上,廷寄到了丁寶楨手中。丁寶楨即命臬司潘蔚立即批了斬標,由撫標中軍緒承監斬。歷城知縣即刻命人到獄中將安德海提到巡撫衙門,驗明正身,幾個戈什哈架著被綁的安德海來到西刑場。這時號角吹響,劊子手大刀一揮,安德海的人頭便滾落在地上。至此丁寶楨總算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事後慈禧得報後大怒,但此時已經無從挽救了。慈禧靜下心來之後,考慮反正安德海已經死了,人死不能復活。丁寶楨建皇亭接懿旨形式是尊重她;安德海出京犯了大清律,一路僭越無度罪不可赦;丁、何等人奉旨殺安德海名正言順。不能為了一個奴才,怪罪皇帝和大臣。她心中雖有不滿,但事到如今,也只能認可了,所以再也沒有過問。丁寶楨、何毓福等官員則因為誅殺安德海為民除害,朝野贊許,聞名于世。

此時進京述職的丁寶楨,在聞知林義哲「私通法酋」後,又拿出了當年的派頭,跑到吏部要求定林義哲的罪。

「私通外國,挾洋自重,這是大罪!如不嚴加懲治,只怕r 後外官都要學他的樣兒了!一旦有事,各自私通敵酋,國亡無r 矣!」

看著丁寶楨唾沫星子橫飛的樣子,坐在那里的滿尚書文祥和漢尚書單懋謙都顯得有些頭痛,但礙于面子,誰都沒有說什麼。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