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第三百二十四章兵臨城下(二章合一)
這袁洪騎著雲霞獸前去投奔南伯侯鄂順,而楊戩這將這袁洪的替身白猿捉到周營轅門,軍政官報入中軍道︰
「稟告元帥,楊戩在大營門外等候命令」
姜子牙一听點點頭道︰「令他進來。」只見那楊戩來到中軍大帳,拜見了姜子牙,然後說道︰
「之前弟子我追趕那白猿到了梅山,幸虧仰仗著女媧娘娘密秘傳授了一種法術,現在已經將那白猿抓到了轅門外,請元帥下令處置吧。」
姜子牙听了大為歡喜,傳令道︰「將那白猿帶過來見我。」一會兒工夫,楊戩將那白猿帶至中軍大帳。姜子牙一看,見是一只白猿,于是就對左右說︰
「象這樣的凶惡妖怪,害起人來沒有休止,實在令人痛恨!」
于是姜子牙傳下命令道︰「推出這白猿殺了。」那眾位將官一擁而上,把那白猿推到轅門之外,楊戩手起一刀,就見猿頭落在了地上。但白猿脖子上卻不見有血流出,只有一道青氣從脖頸中冒了出來。隨後脖子上生出一朵白蓮花,只見那蓮花一開又一合,就又變成了一個猴頭。
楊戩接連砍了好幾刀,刀刀都是一樣。大家急忙去報告了姜子牙。姜子牙趕來一看,果不其然。那姜子牙道︰
「這猿猴既然能采得天地間的靈氣,也自然會煉得日月的精華,所以有這樣的變化。這也沒有什麼可為難的。我之前得了一件寶物,當可制他」
姜子牙說完後,忙命人們在中間擺好香案,然後拿出一個紅葫蘆,放在香案之上,剛一揭開葫蘆蓋,只見從里面冒出了一道白線,放出的光芒有三丈多高。
這姜子牙朝葫蘆躬身行了一禮,然後說道︰「請寶貝現出身來,」轉眼之間,有一件物事出現在白光之上,有七寸五分高,有眉有眼,從眼中射出兩道白光,將白猿的身形釘在那里。姜子牙又躬身行一個禮道︰「寶貝請轉身。」
只見那寶物在半空中將身子轉了兩三轉,只見白猿一顆頭顱已經落地,鮮血流了滿地。眾將都十分驚駭。此寶正是陸壓的法寶斬仙葫蘆,里面蘊藏一道大巫精氣,被後被祭煉成一口飛刀,以離火煆煉,采日月精華,奪天地秀氣,顛倒五行,至工夫圖滿,結成飛刀,如黃芽白雪,似一線毫光,隱于紅葫蘆之中,由大巫精氣育養。能斬神之體,削仙之神,端的厲害無比,號稱斬頭顱、戮一切生靈,這姜子牙誅殺了白猿怪,收起了那件法寶,眾位門人弟子問他說︰「為什麼這件寶貝能治伏這個大妖怪呢?」
姜子牙對眾門人說道︰「這件寶物是在破萬仙陣的時候,承蒙陸壓老師傅傳授給我的。並告訴我說,日後有用得著它的時候。在我封神成功之後,再收回,我一直沒用,沒有想到今天果然就用上了。這寶物有眉毛、有眼楮,眼中能射出兩道白光。這白光可以釘住人、仙、妖、魅身上泥丸宮的元神。縱使善能變化,也不能逃走了。那白光的頂端就象風輪一樣旋轉,只轉一兩次,對手的頭就自然會落在地上。」
眾門人弟子無不驚詫贊嘆道︰「都是因為武王的洪福,所以有這一寶物來克治那些凶頑的妖怪。」而後那姜子牙就命令手下將那白猿的兩截尸首拖出去埋了,待尸首掩埋之後,那土中忽然白光一閃,埋在土里的白猿的兩截尸首變成了斷成兩截的白色猴毛。
再說成湯營的殷破敗、雷開敗退回都城朝歌,去面見帝辛,詳細陳述道︰
「那周營之中多神異之事,我軍無法抵擋,那三位將軍都被周營之人殺敗,以至于全軍覆沒;臣等僥幸保住性命,逃了回來。現在天下有三百鎮諸侯都集中在孟津,那里族旗將太陽都遮住了,殺伐之氣籠罩了幾省里,希望陛下要以江山社徑為重,設法早日安撫天下,千萬不能讓諸侯軍隊打到京城之下,那時再想解救也就晚了。」
帝辛一听心下著了忙,急忙上朝,召集文武百官,問道︰「現今周武王的軍隊很是猖撅,有什麼辦法來解救呢?」眾官員都保持沉默,無言以對。只有中大夫飛廉出班上奏道︰
「現在陛下可趕決傳下旨意,張掛在朝歌城的四個城門之上,如有能打敗周兵,能斬殺周將,奪得軍旗的人,封他為一品高官。古人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有魯仁杰文武兼備,命他去調動京城的軍馬,訓練成精銳之師,等待敵軍到來,然後再充分準備下守城所用的器具,堅守城池,不予交戰,這樣可使周兵喪失銳氣。現今諸侯遠道而來,速戰速決有利于他;我們堅守城池,不與其交戰,等周兵糧草用盡,就會不戰而退,我們再乘他們後退時混亂之際,出兵攻擊,定能大敗周兵。天下諸侯人數雖多也不能不敗了。這是上策。我子惡來,有萬夫不當之勇,可為大將,征討不臣」
帝辛心下歡喜,然後說道︰「你的話很對。」于是傳下令去,一面在四城門張掛招賢榜,一面命令普仁杰操練士兵,修理守城械具。並把那惡來招徠一見,這惡來長得奇丑無比。面帶青黃之色,猶如蟹背,連眼瞳都泛著猛虎一般的黃色凶芒。豹頭獅鼻,頜下長漆黑短須。凶惡無比,身高丈余,一手持一柄沉重無比的手戟,這惡來殿前演武,這帝辛麾下武士無一人可擋,帝辛見了分外高興,封惡來為鎮殿將軍。
而就在這個時候,那宮人來報這東伯候姜文煥已然奉帝辛的兒子殷洪為主,打出旗號,為「清君側,扶立太子登基」的名號,會同東北三百鎮諸侯正往朝歌趕來,日前正在攻打游魂關,而南伯侯鄂順則帶領南方二百鎮諸侯,攻打朝歌南方關卡仙霞關,而最為主要的是那姜子牙統帥西方三百鎮諸侯,號稱大軍六十萬已兵臨朝歌城下
帝辛听了大驚失色,于是叫大臣保護著上了城樓,他往城下放眼一看,只見姜子牙統帥西方三百鎮諸侯的人馬陳兵朝歌城下,一望無際。帝辛看過了姜子牙的軍營,忙下城回到大殿,坐下問兩邊的文武大臣道︰「今姜子牙統帥西方三百鎮諸侯齊集城下,你們有什麼好辦法來解救這一危機?」
魯仁杰出班奏道︰
「我听說︰‘大樓要倒塌時,一根木頭是支撐不住的。眼下我們城中的庫藏已很空虛,民心開始生出怨氣,軍心也已動搖,縱然有一二良將,又怎奈人心不齊呢?雖然可與天下諸侯一戰,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取勝的。不如派一位能言善辯之人,前去陳說君臣間的大道理,講一講順從與背逆的道理,使他們收兵,這或許尚可解此危難。」
帝辛听了,沉默了好半天。只見中大夫飛廉出來上奏道︰
「我听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在京城之中,城牆環繞百里之遙,其中怎會沒有有本領的豪杰之人隱居呢?願陛下趕快設法求得這些人,給他們封以高官厚祿,使其榮耀,他們必定會盡全力來解除此危難的。我等有朝歌雄城,為天下第一況且城里還有帶甲之兵十幾萬人,糧響也很充足。最不行,還可令魯仁杰督率天子兵馬,背城決一死戰,勝負現在還很難預料,哪能急著去講和來表示軟弱呢?
帝辛一听點點頭道︰「這話很有道理。」于是一面將招賢聖諭到處張掛,一面整頓兵馬,準備一戰。再說朝歌城的外面,離城三十里之處,有一個人姓丁名策,是一位高明的隱士。他正在家中閑坐無事,忽然听人們說周兵殺來,圍住了朝歌城。丁策見了榜文嘆息道︰
「帝辛喪失仁德,荒無道,殺害忠良,偏听鑄臣之話,殘害百姓至使人神共怒,賢士退隱,奸臣充滿朝廷。現在天下諸侯會兵在朝歌,眼看國家就要覆滅了。沒有人出來替天子出力,只是等著死而已。平常所說的享用國君偉祿,就要與國君分擔優愁的話都不見了。想我丁策,昔日曾經拜訪過高人賢士,傳授了我一些兵法,深通進攻和守御的戰術,我本想去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抱負,用以報答國君父母的恩典,卻也知道天命已不在成湯,萬民已離心離德,大樓要塌了,一根木頭如何熊夠支撐?可憐成湯之時,建下怎樣的功德之業呀。當初商湯聘請伊筍于草野之中,放逐夏桀于南巢,國運相傳六百多年,其中,聖賢明德的君主佔十之六七,今天到了帝辛卻要喪亡了。這令人眼見世事之變化多艱,忍不住要嘆息流涕」
于是丁策就作了一首詩來表述嘆惋之情︰「伊尹成湯德業優,南巢放桀冠諸侯。誰知三九逢辛封,一統華夷盡屬周。」丁策作完了詩,只見大門外進來一個人,一看,原來是自己的結拜兄弟郭袁。二人見了,相互施禮,然後坐下。丁策問道︰
「資弟前來定有要事。」郭袁道︰「小弟我有一件事特地來找兄長商議。」丁策道︰「有什麼事,請賢弟講一講吧。」只見那郭袁向四周看了一看說道︰
「現今姜子牙統帥西方三百鎮諸侯會集到了京城之外,把京城圍困住了。天子出了召賢榜。我特地來請兄長出山,一同輔佐國君。祝且兄長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救民之術,又懂征戰攻守的方法。一旦出來為朝廷做事,對上可報效君王,使祖先顯榮,自己揚名。對下也不辜負你滿肚子學問。」
丁策听了笑道︰
「賢弟的話雖然有些道理,但是帝辛政紀敗壞,荒無道,天下百姓離心離德,諸侯起兵叛亂,已不是一夭兩天的事了。這正如大的癰疽已經潰爛,生命也就隨著完了。即使有本事的人出來,也不一定怎麼樣。你我有多大的學間見識?竟敢用一杯之水去救一車柴草的大火呢?況且那姜子牙是昆侖山有道德的人,再加上三山五岳的門人相助,我們白白去送了性命,難道不可惜嗎?」
郭袁一听搖頭道︰
「兄長這話可不對了。我們是帝辛的臣民。住在帝辛的國土上,吃著帝辛的糧食,誰沒有受過帝辛的恩惠呢?國家存在,我們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應一同滅亡。這正是報效國家的好時候,就是死了又有什麼可惜的呢?你為什麼說出這樣不明事理的話?況且我們都是堂堂大丈夫,懷有一腔熱血,不往此處一灑,還等什麼呢?如果說到我們兄弟的才學見識,管他什麼昆侖之士,我們理所應當地去解天子之憂。」
丁策拿不定主意。便對郭袁道︰「賢弟,這事關系很大,非同小可,哪能貿然行事呢?再讓我們商量一下。」二人正在爭論的時候,忽然听見門外有馬嘶聲,隨後就見一個大漢從外面進來。原來這人姓董名忠,此時急急忙忙闖了進來。丁策一看是董忠來了,就問道︰「賢弟為了什麼事這樣急匆匆趕來?」
那董忠道︰
「小弟特地趕來請兄長出來一同輔佐帝辛,打退周兵。昨天小弟在朝歌城,看見了招賢榜文。小弟冒昧地把兄長郭兄與小弟三人的名姓報入飛廉的府中。飛廉已經向帝辛做了會報,帝辛命令明天早上早朝時接見我們。現在我是專門來約請兄長們明天朝見帝辛的。古人雲︰‘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何況君王遇到危難,我們做臣子的哪能坐視不顧呢?」
丁策听完說後,微微一嘆,搖頭道︰「賢弟也不來問我一聲,就把我的名字報了上去,這件事關系重大,非同兒戲,哪能這樣草率呢?」董忠道︰「我猜想兄長一定會出來報效國家,哪里是守株待兔的人呢?」郭袁在一旁高興地大笑道︰「董賢弟所說的一點不錯,我正在這里勸丁兄呢,不想你已先報了名。」
丁策無可奈何,只得準備酒席款待二人。三人飲酒飲了一個通宵,第二天早晨來到朝歌城。丁策一行三人進了朝歌城,到午門外等候聖旨。午門官到大殿上啟奏道︰「現在有三位賢士在午門外等候旨意。」帝辛命令道︰「宣他們三人一同進殿。」午門官到午門傳了聖旨,三人听了聖旨,就進殿行了大禮,向帝辛稱臣。帝辛道︰
「昨天飛廉推薦三個高才,三位定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打退周兵,輔佐我治理天下,替我分擔憂慮。我自然會分封三位侯伯之爵,決不自食其言。」
丁策上奏道︰
「為臣听說‘戰爭是危險的事,聖明的君王不得已才利用它’。現今周兵到了這里,江山社櫻有如堆起的雞蛋那樣的危機,我等幾人雖然自幼熟讀兵書,懂得攻戰守衛的道理,我們不過是盡一片忠心來報效陛下,至于成功還是失敗,就不是我們幾個臣子所能預知的了。希望陛下降旨有關官府,保證供給我們所需要的東西,不要妨礙了我們的計劃。我等就深感幸運了」
帝辛听了大喜,當即封丁策為神策上將軍,郭袁、董忠為威武上將軍,賜了戰袍玉帶,在殿上三人就穿戴起一品大員的服飾,帝辛又在便殿賜了宴席。三將謝了帝辛之恩,第二天早上去參見了魯仁杰,魯仁杰便帶他們三人,和之前帝辛所封鎮殿將軍惡來一起,去調動人馬出了朝歌城。
魯仁杰調動軍馬出城安下了營寨。在周軍大營中,早有探馬進中軍大帳報告道︰「稟告元帥,成湯派了大軍在城外安下營寨戶請元帥發令對付。」
姜子牙傳下命令道︰「讓我軍出營去向成湯營挑戰。」在成湯營中,也早有探馬到中軍大帳報告道︰「周營中大隊人馬前來挑戰。」魯仁杰听了報告,親自率領眾將軍出了轅門。舉目一望,只見姜子牙騎了四不象,兩邊排列著三山五岳的門人弟子。
那哪吒登著風火輪,提著火尖槍,站在子牙左手;楊戩握著三尖兩刃刀,穿鵝黃袍,騎著白馬,站在子牙右側,雷震子、韋護、金吒、木吒、李靖、南宮適、武吉等人在一邊排列。眾諸侯摩肩擦踵,站了一大片,這景象與成湯營大為不同。那魯仁杰一馬當先沖出陣中,大聲叫道︰「姜子牙我這里有禮了。」
那姜子牙在四不相背上打個躬道︰「來的將軍是誰呀?」
魯仁杰答道︰
「我是帝辛駕下總督兵馬大將軍魯仁杰。姜子牙,你是昆侖山有道的人,為什麼卻不遵奉國家教化、法度,糾集了諸侯,肆意而為,猖狂至極,以臣子身份去攻伐國君,攻城略地,屠殺百姓,斬殺大將,殺戮軍士,現在又來到京城之下,到底打算干什麼?你千年以後,怎能夠逃月兌叛逆的罪名呢?這可是欺君的大罪呀現在天子已經原諒了你過去的罪行,不準備加以深究。你們可趕快投降,撤回城下的兵馬,各自安居在自己的封地上,不要妄生事端。另外再年年象以往那樣準備貢品,天子也會對你們按禮節相對待,假如仍然執迷不誤,到時候天子發了大怒,一定會親自率領大軍,直搗你們的巢穴,踏成灰土一般,那時候你們後悔如何還來得及呢?」
姜子牙听完魯仁杰這一番話,笑道︰
「你身為帝辛倚重的大臣,為什麼不明白時事的變化,不懂得興亡的道理?現今帝辛已經是罪惡滔天,惡貫滿盈,人與神一同發怒了。天下諸侯一同在朝歌會兵,帝辛危亡已在早晚之間,先生你還要強辭奪理來迷惑人們嗎。當年成湯仁德深厚‘事業興隆,夏桀暴虐無道,失了天下,成湯將桀流放到南巢,取代了夏朝而擁有了天下。到今天已有六百余年了。帝辛的罪惡又超過了夏柴,我現在上奉天命征討帝辛這個獨夫民賊,魯公為何這樣執迷不覺,還要助封為虐呢?這是有悖天命的呀!現在天下各路諸侯一同在此會兵,聲勢之大、軍威之盛,你己經看到了。朝歌與天下相比,不過是個彈丸之地,其形勢危機已極,就象堆起來的雞蛋一樣,隨時就要坍塌,魯公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卻還在我大軍面前強言狡辯,這不是太不明智了嗎?」
魯仁杰听完姜子牙這一場教訓,大為憤怒喝道︰
「你這嘴硬能言的反賊我認為你是位老成持重,有德行的人,這才用道理來規勸你,哪知你這樣憑著人多勢眾,胡言亂語呢你單單不想一想,做臣下的卻來討伐君主,就不怕遺臭萬年嗎?」
說完回過頭來對左右將領說道︰「哪一位替我去把這個賊頭抓過來?」他的話音剛落,身後有一個將軍大叫著說︰「我來了」一邊說,一邊拍馬舞刀,直奔出來,向姜子牙沖去。
姜子牙身邊的南宮適一見這情景,沖出來與那來將原來他就是勸丁策出來輔佐帝辛的郭袁。拼殺了起來。二人二馬扭在一起,兩把刀左右舞動,兩軍陣上擂鼓助威,一時間喊殺之聲大作。丁策見好友一時難以取勝,也就拍馬沖來助戰。姜子牙這邊則有武吉策馬向前,攔住丁策廝殺。兩對、四人戰了二十多回合,姜子牙陣中又沖出夷門伯武高逛過來幫助南宮、武二將軍拼殺。成湯營中也有董忠沖出助戰。
姜子牙營中有一路諸侯早被這場面激得發怒,他就是東南揚侯鐘志明。只見他猛拍一下坐騎金絲卷毛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手持大刀向那董忠沖去。
這東南揚侯鐘志明刀法純熟無比,那跨下的金絲卷毛駒又是一等一的坐騎,雖不是什麼神獸,但是速度也是快捷無比,那一刀劈出,刀光閃閃,寒氣逼人,那董忠一見刀勢凶猛,不敢硬接,只得用槍桿來擋,那鐘志明順勢將刀頭一側,一滑,一刀就將那大言助帝辛的董忠劈于馬下。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