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二百二十二章 好大一個坑(一)

對于朱宏燚送來的這個燙手的山芋,孫承宗在震驚之余就開始了深思。震驚是因為魏忠賢的囂張,他雖然是秉筆司禮太監,但是沒資格對遼東前線的事指手畫腳。人內閣首輔葉向高要派人來過問此事,都得提前跟他老孫打個招呼,等他老孫同意了才能派人。可魏忠賢算什麼東西?竟然如此囂張的派人來遼東查他的得意弟子、東林黨新銳干將。雖說來的既不是錦衣衛也不是東廠的番子,但說這里面沒有陰謀,那他老孫的這大半輩子就活到了狗身上了。難道說魏忠賢這廝想自立門戶跟咱們東林黨打對台了?

想到這孫承宗不由得心中一喜,是不是可以借著此事離開遼東這個是非之地呢?這是他的第一個想法。

有這種想法似乎是說明孫承宗的覺悟太低,人未來閹黨的大頭目要出招了。你這個東林黨的大佬卻只想著自己。這有點說不過去吧?其實不然,如今的魏忠賢相對于東林黨這個龐然大物來說,根本就沒什麼分量。說直白一點不過是皇帝身邊的一條狗而已,還是那麼一條不太會咬人的狗。

從「紅丸案」到「移宮案」,東林黨通過不屈不饒的斗爭,是牢牢把握住了大明王朝的國家政權,幾乎是想干什麼想怎麼干就怎麼干。所以孫承宗並不太擔心魏忠賢的圖謀,在他看來只要自己在,魏忠賢就別想在自己弟子那討到什麼好。再說就算他頂不住,偌大一個東林黨難道是擺設?要知道葉首輔可不是吃素的

當然孫承宗可不會這麼輕易的就把魏忠賢的把柄交給葉黨魁,反而他想親自運作此事。他的想法很好,只要自己沖鋒在前,拉住魏忠賢的仇恨,把整件事情搞大,跟這個狗東西死掐一把,說不定就能自然而然就能月兌離遼東這個火坑。

可能有人奇怪,孫承宗不是自高奮勇的來遼東的嗎?怎麼才干了兩個月就想走?其實這也是孫老師有苦自知,他完全掉坑里了。

話還得從頭說起,天啟二年八月,京城,又一次會推即將開始。推舉的人選就是遼東經略一職。

孫承宗既然決定送王在晉去南京養老,那就必須再會推經略取代王在晉,所以皇帝陛下特意在會推以前去征求孫老師的意見,孫老師就像介紹自己的學生那樣,一個個的點評給天啟听,頭一個閻鳴泰只得分六七分(孫承宗說他沉雄博大未滿八分),肯定是不合格,後來兩位李三才和王之臣還算過關,被孫老師確定為可備經略之選。

在天啟皇帝征求了孫閣老的意見以後會推便開始了,名單上有四位,閻鳴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但會推的結果卻是閻鳴泰當選,這下孫老師不高興了,心說我才給他打了六七分,你們怎麼能讓他上位?這不是純粹打我的老臉

可這是會推的結果,規制所在,總不能您孫老師說重來就重來吧?于是,孫老師發話了,既然不能重來,那麼就我來(語驚四座),大家還沒有緩過神來,皇帝陛下卻已經欣然同意了,對于這個老師天啟真不是一般的看重,既然老師準備親自上場,那作為孫老師天字第一號的好學生,天啟當然是欣然應允。于是孫大人便去了遼東,一去就是四年。

在孫老師這次大意凜然的壯舉中(確實是太大意了),最郁悶的要算閻鳴泰了,本來經過議會推選(議後、會推、選出)成為了前線總司令(遼東經略),可是代理國防部長(暫掌兵部)孫老師一句話就降級成了巡撫,到遼東去只能給孫大人當跟班不說,沒過多久還被孫大人一腳給踹了(撤職調離)。

孫老師此次義舉實在出人意料,倘若這遼東經略是個肥缺,估計來自言官的罵帖會把孫老師給活埋了,但這個位置明顯是個深坑,所以極少人有表示不滿,不過清醒的人還是有的,就在孫大人赴任之時,至少有三個人應該還是清醒的。

第一個就是王在晉,畢竟交過手、掐過架,大家知根知底,老王就是這個位置上下來的,自然知道那里就是個火坑。而經過個把月的交往,老王也大概了解了孫老師的性格。所以心知肚明孫老師這是挖坑把自己埋了;

第二位便是不久前才從山海關視師復命回京的兵部尚書張鶴鳴,這位仁兄在山海關呆過,也明白那里到底是個什麼狀況;

第三位則是內閣首輔葉向高,葉首輔道行比較深,早在孫大人提出要插手遼東之時他就想攔,可沒攔住,以至于追悔莫及(葉公不能挽,悔之無及),隨後遼東局勢急轉而下直至他罷相,所以後來他曾坦言,一提起這擋子事兒那可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就整個事情的發展而言,客觀的說,孫老師是玩得有點過火了,您老入閣暫掌兵部後,申請去山海關巡閱倒也罷了,關上跟王在晉一番掐架下來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斤兩了,回京後給人家王經略扣個「沉雄博大之未能」的帽子,把人攆走了就算了吧。何必自己把自己給忽悠進去呢?再說作為東林黨的新銳重臣,皇帝最喜歡的老師,怎麼說留在京城都比跑到邊關瞎折騰強。至少魏忠賢歪嘴的時候,你還可以吹風不是。你這麼一走,直接就斷掉了東林黨跟皇帝最直接最有用的溝通渠道,這不是自毀長城是什麼?

可惜的是當時孫承宗沒有想這麼遠,高高興興意氣風發的就來了遼東。結果等干了一段時日緩過勁來,清醒了想回去可就不容易了。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遼東確實是個爛攤子,哪怕就是孫老師親自上馬也管不好。更何況孫老師的開門紅還差點辦砸了。

孫老師是天啟二年六月底抵達山海關來巡閱,然後和袁都督一干人醞釀了個駐兵寧遠救援十三山的餿主意,本來在歷史中一到九月這個計劃便徹底破產了,十三山淪陷,山民全部被後金擄掠而去。好在如今平地里跳出了個朱宏燚,一頓王八拳解決了韃子,順帶幫孫老師將這個紕漏給堵上了。但是另外一個紕漏朱宏燚可就鞭長莫及了。

沒錯,孫老師還遇上了兩件更倒霉的事,一是遭了雷劈,二是炸了萬斤火藥,所以不得不寫了個檢查,說得好像是遭了天譴一樣,好在朱宏燚給他長了臉,所以就不像歷史上那麼只是順帶提了提十三山的事情,而是大書特書,權當是活躍一下氣氛吧,也是算是安慰一下皇帝學生……

對,這就是孫老師的水平,因為他告訴天啟,這年頭啊,倒霉事情真是太多了,到處都有啊(天人之變又不專于一方也),言下之意大概是,生活就像**,多來幾次就習慣了,別往心里去,那只是給自己添堵。再說咱們不是還有令人高興的事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一切向好的方面看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陛下你要有心理準備

不過,孫老師雖然是好心辦壞事,但之後認錯的態度都還是蠻誠懇的,上次跟王在晉掐架輸了,很豁亮的就來了一句「臣遂無以應」,這次也不例外,孫大人很直白的承認了錯誤,之後還能臉不紅、心不跳,保持神情凝重,且語重心長的來了一句,這事關系重大啊(此中關系甚大、甚遠),仿佛這是別人捅的簍子一樣,實在是令人欽佩。

其實天災跟火藥爆炸什麼還算是輕的,最關鍵是遼東鎮這幫子兵實在太那啥了,可以說偷雞模狗的齷齪事干得那叫一個頂呱呱,尤其是擅長鑽空子撈錢,但除了一樣——打仗是真不會。

孫老師是被這些老兵油子折騰得不輕,又沒好辦法整治他們(畢竟還得靠人家把手關門),這日子過得糟心也就是恨正常,自然而然有趕緊抽身走人的想法就更正常了。

其實歷史上,孫老師也是剛到遼東不久,也就開始打退堂鼓,問題是是後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了四年,各種辦法都想盡了,包括以暫離遼東這種曲線救國方式,但最終卻依然沒能成功。直到馬世龍在柳河捅了個大簍子,掛掉了兩個副總兵,連帶著全線大崩潰之後。就算天啟皇帝再喜歡這個老師,也擋不住一波又一波的彈劾,只能勉強同意孫老師調動申請,于是落了個「屢疏乞歸,上許之」。

不能不說歷史上孫老師為了從遼東這個火坑中月兌困。是打了無數次報告的︰

天啟二年,十月。

天啟二年,十二月。

天啟三年,一月。

天啟三年,四月。

天啟三年,六月。

天啟三年,十二月。

天啟四年,五月。

天啟五年,一月。

天啟五年,二月。

天啟五年,三月。

天啟五年,四月。

天啟五年,八月。

天啟五年,九月。

天啟五年,十月。

歷史上孫老師守遼有四個年頭,一共有39個月,但他要求離開遼東的月份,卻足有14個之多,而所遞交的申請則有十六份(有兩個月是雙份)。一個人申請從一個地方離開達十余次,這本身就說明他不想久留此地,因而對孫老師來講,遼東根本不是他的什麼第二故鄉,而是一個大火坑。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