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

【呂洞賓】

呂洞賓,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鐘、呂內丹派代表人物。原名呂岩,(「岩」或作「岩」、「岩」),(另說本名呂煜),字洞賓,號純陽子。一般認為呂洞賓乃唐德宗丙子年(796年,即貞元十二年)農歷四月十四生于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另說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人物簡介】

在民間,【陝西西安戶縣石井鎮阿姑泉歡樂谷】的呂洞賓是一位與觀音菩薩、關公一樣婦孺皆知、香火佔盡的人物,他們合稱「三大神明」。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

呂洞賓,原名呂岩,故鄉在河中府永樂鎮(今山西芮城縣,現芮城縣有紀念呂洞賓的道觀-永樂宮)。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輩都做過隋唐官吏,呂洞賓自幼熟讀經史,有人說他曾在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

後來,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里的賓客。他的道號為純陽子。他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民間傳說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鐘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游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于是將「祠」改成了「觀」。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卻象雪球的滾動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成為一個箭垛式的傳說人物。民間流傳的呂洞賓傳說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呂洞賓修習方術,得道成仙,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後則要「度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了儒家「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長生于人世、樂于施舍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從呂洞賓傳說中可看到山西民間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跡。二是不斷增加世俗化內容,如呂洞賓時常出現于酒樓、茶館、飯鋪等吃吃喝喝,走後留下仙跡。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好酒能詩愛,所謂「酒色財氣呂洞賓」,所謂「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白牡丹為當時名妓),都為人們所熟知,這些世俗生活內容,使呂洞賓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贏得了百姓喜愛。三是與文人傳說相結合。呂洞賓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經歷,以及他飲酒、賦詩,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適應了中下層文人口味。在故事流傳過程中,附合了許多文人傳說因素,使他同時成為失意知識分子的神仙代表。呂洞賓傳說的這些特點是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多種文化現象的積澱,使得這類傳說的研究意義更為深遠。

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八中,記有呂祖自傳。據說呂洞賓曾自言:「世言吾飛劍取人頭,吾甚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欲。」

【故事傳說】

呂洞賓(798--?)唐代道士,後道教奉為神仙,是「八仙」中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一說為唐朝宗室,姓李,武則天時屠殺唐室子孫,于是攜妻子隱居碧水丹山之間,改為呂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棲,故號洞賓。也有傳說他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因感仕途多蹇,轉而學道。《宋史?陳摶傳》記載呂岩為「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余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修道有術的高士。《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作二百多首。後世道教和民間稱其為「劍仙」、「酒仙」、「詩仙」。呂洞賓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鐘離權,「黃粱一夢」,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經過鐘離先生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于是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來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自稱「一斷貪嗔,二斷,三斷煩惱」,並發誓盡渡天下眾生,方願上升仙去。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度鐵拐李岳、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呂仙形象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稱他為「呂祖」。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相傳呂祖誕辰為農歷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設齋醮以志紀念。著述甚豐,如《呂祖全書》、《九真上書》、《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為托名之作。

呂洞賓參謁黃龍

指月錄卷廿二︰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于長安酒肆遇鐘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嘗游廬山歸宗寺,138看書網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頓按︰此詩首二句與別本不同,想亦有傳聞之誤)。

未幾,道經黃龍山,睹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

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龍指曰︰「這守尸鬼!」

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

龍詰曰︰「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于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卸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龍矚令加護。

明朝馮夢龍《醒世恆言》小說中,亦有此故事「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丹藥濟人】

八仙之中,呂洞賓名聲最響。因為他行蹤不定,經常在人間濟世度人,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過他點化的。據說,當年漢鐘離多次傳授呂洞賓金丹大道,待漢鐘離將最秘密高深的道理講解明白,忽然有兩位仙童手捧金簡寶符,傳達玉帝詔命,委派漢鐘離為「九天金闕選仙使」,如同凡間科舉的主考官了,只是主考仙界,何等榮耀。漢鐘離拜受詔命已畢,對呂洞賓說︰「我馬上要升天去了,你好生在世間修行,等到功德圓滿。也會如我一樣。」洞賓回答說︰「我的志向與老師有些不同,必須度盡眾生,才肯上升天庭。」所以呂洞賓雖然後來成了高仙,仍然在塵世救濟眾生。特別是貧窮患病的,洞賓更注意救治。

北宋時,有一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瘧疾流行,有位賣菜的老婆婆,子孫都染上了瘧疾。一天,有位道人過來,老婆婆招呼他喝茶,禮數周到,並嘆息說︰「家中子孫都病,先生能否施治呢?」道士說︰「明天早晨等我來。」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道士給他一個紗袋,包著一丸藥,說︰「發病時讓他拿著這藥,病自然會好。一丸可以治療百人,超過一百人,便沒有效驗了。」老婆婆照他的話做,子孫病好之後,又拿來治療鄰居,共治好百人之多。超過百人,藥便沒有效驗。老婆婆將紗袋拆開,里邊沒有藥,只有張紙條,寫著「呂洞賓」三個字。

湖北鄂城某鎮有一位貧窮的婦女,向來患有風癱癥,每天爬著來到橋上乞討。一天,遇見一位道士經過,問起她來,貧婦回答說︰「丈夫死了,還有位八十歲的婆婆,每天來這兒討些錢米供養婆婆。」道人听後,便將棕拂塵一頭遞過去,說︰「拉著拂塵起身試試看。」婦人牽著拂塵,果然站了起來。又說︰「你且試著跟我走。」婦人跟著走了幾步,癱病竟全部消失,恢復了行走能力,忙拜謝說︰「先生住在哪里?我們可以登門道謝。」道士說︰「我住在某人家的樓上。」婦人回到家,婆婆十分驚異。問起緣故,知道遇上好人。第二天,找到那家人樓上,並沒有道士,一抬頭,見到呂洞賓畫像,與昨天踫到的道人一模一樣,才知是呂洞賓救治。

呂洞賓類似的故事極多。不過,遇到假正經的市儈,他也會給他們一些教訓。有位富商,十分仰慕呂洞賓,朝夕焚香禮拜禱告,很是虔誠,供品也潔淨。一天呂洞賓變做一個貧窮的道人,拿件舊袍子,到富商當鋪中質當,富商拿袍子一捏,發現袖中有金釵一枝,心中暗暗歡喜,以為道人準定不知道有這值錢東西,便不聲張,收進袍子,稍給了幾個錢。道人走後,富商拿出金釵來,卻見附著一張紙,題著幾行字︰「今日憶,明日憶,憶得我來不相識,釵子留得作香錢,從今與你不交易。」這釵子權當還你供我的香火錢,大家扯平,從此之後再不和你來往了。商人見條,知道一念之差,與神仙當面錯過,後悔不迭。但已沒有用了。

【呂岩《谷神歌》】

我有一月復空谷虛,言之道有又還無。言之無兮不可舍,

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

保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煉之仙人號。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長生。

本不遠離,身還不見。煉之功若成,自然凡骨變。

谷神不死玄牝門,

出入綿綿道若存。修煉還須夜半子,河車般載上昆侖。

龍又吟,虎又嘯,風雲際會黃婆叫。火中奼女正含嬌,

回觀水底嬰兒俏。嬰兒奼女見黃婆,兒女相逢兩意和。

金殿玉堂門十二,金翁木母正來過。重門過後牢關鎖,

點檢斗牛先下火。進火消陰始一陽,千歲仙桃初結果。

曲江東岸金烏飛,西岸清光玉兔輝。烏兔走歸峰頂上,

爐中奼女月兌青衣。月兌卻青衣露素體,嬰兒領入重幃里。

十月情濃產一男,說道長生永不死。勸君煉,勸君修,

谷神不死此中求。此中悟取玄微處,與君白日登瀛洲。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呂洞賓成仙得道之前,原是個讀書人。他的好友中有個同鄉叫苟杳。苟杳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為人忠厚,是一個老誠君子,讀書又很勤奮,呂洞賓很賞識他,與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後能有個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材,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想把妹妹許配給苟杳。呂洞賓深怕苟杳貪戀床第之歡誤了錦繡前程,連忙推托。沒料到,苟杳本人听說林家小姐貌美,執意要應允這門親事。呂洞賓思索良久同意了,他對苟杳說︰「賢弟既然主意己定,我不阻攔,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听了大吃一驚。寄人籬下,怎得不低頭?再說,婚禮的一切花費都得仰仗呂家,誰讓自己一貧如洗呢?思前想後,還是咬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跑前跑後張羅一切,而苟杳卻無臉見人,干脆躲到一邊。到了晚上,送走了賓客,呂洞賓進了洞房。只見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呂洞賓不去掀那紅蓋頭,也不說話,只管坐在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

回頭再說苟杳,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一連三夜都不上床同眠,只顧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苟杳目瞪口呆。新娘子抬起頭來一看,更是驚詫莫名︰怎麼丈夫換了個人?半天,夫妻倆才恍然大悟。苟杳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啊!」林小姐也是心中歡喜,對呂洞賓充滿了敬意。夫妻倆都說︰呂兄此恩,將來一定要報答。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而去。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財化為灰燼。呂洞賓和妻小只好在殘磚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不用說,日子過得是夠難的。呂洞賓只好出門去找苟杳幫忙。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上了苟杳府,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熱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呂洞賓一住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呂洞賓仰天長嘆︰「人情薄如紙,一闊臉就變,滔滔然天下皆是也!」一氣之下,不辭而別。

回到家鄉,呂洞賓老遠就見自家的破茅屋換成了新瓦房,大為詫異︰自己遠離,子幼妻弱,怎能大興土木?及至走近家門,更是驚得三魂走了兩魄︰大門兩旁竟貼了白紙。家里死了人?他慌忙進屋,見屋里停著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陶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她為哪個戴孝?輕輕叫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娘子怎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娘子端詳了半天,才敢相信真是呂洞賓回來了,說︰「哎呀!當真嚇死我了!這不會是在夢中吧。」原來,呂洞賓離家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了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幫人抬來一口棺材,說是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听,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來。今天正哭著,不想呂洞賓竟回來了。

呂洞賓心下明白︰都是苟杳玩的把戲,他操起一把利斧,狠劈棺材。「 嚓」一聲,棺材劈開了,里面竟全是金銀財寶,還有一封信。呂洞賓展開信讀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如夢初醒,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苟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竟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呂洞賓的《勸世文》】

據傳,呂洞賓度化的人很多,比如︰金榜進士施肩吾、和尚法曾、伎女張珍奴、方士濟子塘、柳樹精等,他除了度化有緣之人成仙外,呂洞賓還力勸人們行善戒惡。《呂祖志》中有其《勸世文》說︰

一毫一善,與人方便。

一毫一惡,勸君莫作。

衣食隨緣,自然快樂。

算什麼命,問什麼卦。

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天眼昭昭,報應甚速。

諦听吾言,神欽鬼伏。

【呂洞賓的煉丹之道】

道家追求長生不老,成為仙人,早期專靠煉丹,認為煉得金丹,服下去就可以長生不老,成仙升天。而到唐末宋初時期,又發展到「內外雙修」,一方面靠煉得神藥金丹養身、養性,使人身心不朽,謂之外養。另一方面,要排除對人有害的各種影響,以煉內丹的方式,內保人的精氣,謂之內修。內修、外養合一,就稱作「服丹守一」。

呂洞賓是極力主張內修、外養的仙道之一。他主張口服以鉛汞為原料燒煉而成的丹藥,也主張在人體內部通過存精保神運氣的功夫,以結成「聖胎」、「內丹」。並且,呂洞賓更強調內丹的煉養。在《鐘呂傳道集》中,記錄了呂、鐘二人在還丹、煉形、朝元、內觀、魔難、證驗等問題上的看法。「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而在《純陽真人渾成集》和《呂祖志?藝文志》中,有呂洞賓的《外丹百字吟》和《內丹百字吟》,前者是講怎樣燒煉金丹,後者是講煉氣養神固精之法。

【何仙姑】

【說法一】

何仙姑,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相傳年十四五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身輕不死。景龍中白日飛升。世謂之何仙姑,俗傳為八仙之一。

關于她的故鄉,除廣東增城說之外,還有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種說法。說法的不一,大概是因為歷史上本無此人。

另有一說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則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親開豆腐坊,她自幼做父親的幫手。十三四歲時到野外游玩,遇見了雲游的鐵拐李、呂洞賓和張果老,三位神仙給她吃了仙桃、仙棗和雲母片,從此她再也不覺饑餓,並能預卜未來,知**福。鄉親們為她蓋了一座小樓,要她住在那里,人們常來這里請她算命。漸漸地,何秀姑的名字變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蹤》說︰何仙姑為廣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兒。生時頭頂有六條頭發。十六歲時夢見仙人教他︰吃雲母粉,可以輕身而且長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雲母,發誓不嫁,經常來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飛。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帶回一些山果給她的母親吃。後逐漸不吃五谷,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後白日生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雲中,其後,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狄青早年在爭南儂時路過永州,听說何仙姑能預知吉凶,便特地去詢問戰爭的結果,何仙姑說︰公不必見賊,賊敗且走。開始狄青不信,後來宋軍先鋒與南儂智高的兵交戰,不機回合,智高戰敗並逃入大理國。

何仙姑經常手持荷花。

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對「八仙」的說法不會陌生,所謂「八仙」是指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們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積善才修練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萬綠叢中僅有的一點紅,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瓊,唐高宗開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戶普通的莊戶人家。當地人說,在何瓊出世的那天,一團鮮艷祥瑞的紫氣籠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鶴在紫氣中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只碩壯的梅花鹿馱著一個扎小辮、身系紅肚兜的女童飛奔闖入何家,就在這時何母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嬰。

提起何瓊的家鄉零陵,可是一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據《史記》記載︰「舜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先聖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瀟、湘二水匯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嶺,是楚粵之門戶。零陵郡西有一座雲母山,山上盛產五色雲母石,雲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藥;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稱為雲母溪,何瓊家就在秀美的雲母溪畔。

喝雲母水長大的何瓊,出落得美麗靈秀,她自小就喜歡一人在雲母溪邊嬉戲漫游。十四歲那年,她在雲母溪畔遇見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詢問了一些當地山水的情況,何瓊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興,從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鮮靈靈的蟠桃送給何瓊,何瓊接過,謝了謝老翁,然後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著她吃完,滿臉笑容地點點頭,轉身就不見了。回家後,何瓊一連幾天都不感饑餓,因而也就不想吃東西,精神卻比以往更旺盛,一個月之後,何瓊又在雲母溪邊遇菱到了那位老翁,這次老翁把她帶到雲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雲母以及怎樣服食雲母。何瓊按照他的話,每天到雲母山上采食雲母,漸漸感覺到自己身輕如燕,往來山頂,行走如飛。此外,她還能辨識和采摘山中的各種仙草靈藥,為附近的百姓治療各種疾病,且能預測人事,因此周圍的人都稱她是「何仙姑。」

何瓊得道成仙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最後竟傳到京城皇官武則天耳中。

當時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後,卻把持著朝廷實權。武則天自小受母親的影響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後,她又極力在宮內和全國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壓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勢頭,並利用某些佛經作為她篡位稱帝的理論根據。佛教「法相宗」宣揚「二空」,就是說要把自我與萬物都看成是空泛虛無的,這樣才能達到宇宙萬物與我合而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說,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兩忘,那麼就能白晝飛升、騰雲駕霧、長生不老了。武則天對這一點十分信服,當她听說零陵地方出了一個何仙姑,能夠不食人間煙火,自由往來于山岳之巔,感到十分有興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視,並賜予何仙姑一襲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興致勃勃地穿戴起來,周圍的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瞻,只見何仙姑身上霞光萬道,煜煜奪目,好像神仙下凡;鄉親們見狀大驚,不由自主地齊齊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頂禮膜拜。何仙姑心中頗感自得,然而她母親卻大感恐慌,心想︰「這樣的女兒,誰家還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歲時,她母親急急地請媒人為她擇婿,雖然何仙姑出落得鮮花一樣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沒有誰家敢娶。何母憂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卻若無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鄉村,忙著給人采藥治病,過得十分充實。

一天,何仙姑進入雲母山密林深處采藥,遇到兩位神奇的人,他們中有一個瘸腿的老漢,手拄鐵拐,身背碩大的酒葫蘆,衣著襤樓,形似乞丐;另一個著一身整潔的藍布衫,手持藥鋤,肩背藥筐,神態甚是俊逸。這兩人在何仙姑前面不遠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詞,不一會兒,竟騰空而去,倏忽不見蹤影,這兩人乃是八仙中的鐵拐李和藍采和。何仙姑留意著他們的樣子,念叨著偷學的口訣,想居然也能夠象他們一樣,凌風駕雲,飛越山谷。從此後,她常常一人悄悄來到深山中修練,身法愈來愈熟練,也越來越能飛得遠。她利用這種功夫時常飛到遙遠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帶回一些奇異的山果給家人品嘗,家人吃了覺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終究不知是何種果實。

見她每日早出晚歸,何母心生疑慮,盤問她到何處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過母親,就說每日往名山仙境與仙佛談論佛道去了。漸漸地,何仙姑通曉佛道的消息又傳開了,武則天听說後,派使者前往零陵,備妥鑾輿,召請何仙姑前往東都洛陽論佛道。眾官員與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來到洛陽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時,眾人突然不見了何仙姑的蹤影,使臣大起恐慌,連忙命人四處尋找,卻沒找到一點蛛絲馬跡。眾人嚇得坐在洛河邊發呆,薄暮時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訴使者︰「我已前往禁宮見過了天後,你們可以回朝復命了。」

使臣將信將疑地回到洛陽宮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當天來拜見過武後,並和她在宮中作了半日長談,使臣們為之驚訝不已。

據說何仙姑在宮中與武後大談長生不老之術,她勸說武後,要長壽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絕聲色,看破名利;其次則要多行善事,須扼制酷刑,嚴禁誣枉,施行仁政,修德積福。同時她還論及治國安邦之道,務必要親賢臣遠小人,萬萬不可以以異姓人為皇嗣。她所言及的內容,竟是對武後十分有針對性的。

武後是個聰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話,她听在心里後,也漸漸地付諸行動,不久,來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誅;接著重用賢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後本想立佷幾武承嗣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諫下,她遵循了問仙姑的告誡放棄了立異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絕場色、看破名利等項,已經沉溺于**和權欲之中的武則天卻始終無法做到,所謂到了迷途難返的地步。

武則天為了酬謝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鳳凰台,建造了一座雄偉的會仙館,作為何仙姑講道弘法之處。何仙姑在講道之余,常坐在館前的石階上,剝食一種圓形的仙果,並隨手將果核四下拋去,後來,會仙館的四周長出一株株荔枝樹,這些樹上結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綠的青皮荔枝,人們稱為「鳳凰台上,荔枝掛綠」。

何仙姑還題了一首「鳳凰台」的詩︰

鳳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雲芽;

笑煞狂徒無主張,更從何處覓丹砂。

這首詩表面是寫鳳凰台,實際上詩里晴藏著服食求道的真諦服食雲母的方法。人們從何仙姑服食修煉的特點,說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據她講道說法的思想內容,把她歸于佛教弟子,實際上,何仙姑可以說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間的佛道豈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靈感頓至,寫下了一道「題麻姑峰」的詩︰

麻姑笑我戀塵囂,一隔仙凡道路遙;

飛去滄州弄明月,倒騎黃鶴听吹簫。

這首充滿仙韻的詩似乎暗含著某種預兆。果然,唐中宗景龍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歲的何仙姑坐在鳳凰台上,仰望著蒼遠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見鐵拐李站在遠處的雲端、舞動著他的鐵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覺中,何仙姑的身體象彩鳳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隨著鐵拐李而去。她腳上的一只珠鞋這時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墜落的地方忽然出現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陣陣異香撲鼻,四周井欄,形狀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樣,當地的人們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廟,日日香火鼎盛,因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涼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種滴疾,因而為遠近人們津津樂道。

何仙姑白日飛升,得道成仙,從而成為八仙中唯一的紅粉,形成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局面。成仙後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間的疾苦,經常在南方一帶行雲布雨、消除疫災、解救苦難,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幫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禱,她就能象「及時雨」一樣趕到,給予人們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寶九年,距離何仙姑成仙已經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過後,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們都看到一朵五彩祥雲悠然飄過,何仙姑身著朝霞服站立雲端,正當人們跪地膜拜之際,一束黃綾由空中飄落到鳳凰台上,上面寫著這樣的詩句︰

雲母溪畔勝天台,千樹萬樹桃花開;

玉簫吹過黃龍洞,勿引長度跨鶴來。

寄語張家與李家,體將塵事鬧閑情;

蓬萊弱水今清淺,滿地花蔭護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鄉回首尚遲遲;

千年留取井邊履,說與草堂仙子知。

詩中有對故鄉風物的眷戀,也有對鄉人的殷殷叮嚀,更有對神仙生涯幽寂情懷的剖白,勸導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說神仙好,誰知神仙有煩惱,勸君惜取凡人時,莫待時光空自消!」

【說法二】

何仙姑,唐廣州增城何泰之女。相傳年十四五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身輕不死。景龍中白日飛升。世謂之何仙姑,俗傳為八仙之一。

關于她的故鄉,除廣東增城說之外,還有廣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種說法。說法的不一,大概是因為歷史上本無此人。

另有一說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則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親開豆腐坊,她自幼做父親的幫手。十三四歲時到野外游玩,遇見了雲游的鐵拐李、呂洞賓和張果老,三位神仙給她吃了仙桃、仙棗和雲母片,從此她再也不覺饑餓,並能預卜未來,知**福。鄉親們為她蓋了一座小樓,要她住在那里,人們常來這里請她算命。漸漸地,何秀姑的名字變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蹤》說︰何仙姑為廣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兒。生時頭頂有六條頭發。十六歲時夢見仙人教他︰吃雲母粉,可以輕身而且長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雲母,發誓不嫁,經常來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飛。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帶回一些山果給她的母親吃。後逐漸不吃五谷,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後白日生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雲中,其後,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狄青早年在爭南儂時路過永州,听說何仙姑能預知吉凶,便特地去詢問戰爭的結果,何仙姑說︰公不必見賊,賊敗且走。開始狄青不信,後來宋軍先鋒與南儂智高的兵交戰,不機回合,智高戰敗並逃入大理國。

【何仙姑的「掛綠荔枝」】

據說唐明皇與楊貴妃為吃南方鮮荔枝,下令各驛站快馬加鞭地傳送荔枝,因而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佳句。而荔枝之王的「增城掛綠」,則由于是沾上了何仙姑的「仙氣」而享譽天下。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說,「掛綠荔枝,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其奇特之處是,此荔枝從蒂部到頂部都帶有一道綠色的線痕,故叫「掛綠」。這顆荔枝樹在廣東增城一果園里,故人何仙姑偶然間來到荔枝樹下小解,將其綠色腰帶順便掛在了樹上,此樹因此感染出了「仙氣」,而結出「掛綠荔枝」,其果實鮮美爽口,深得食家們的推崇,名聲頓時遠揚。而今,增城城內原有一座何仙姑廟,廟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廟大門上有一幅對聯︰

千年履跡遺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傳何仙姑最後是從此井「水遁」入仙道的,臨別時,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繡花鞋,後人就將此井叫「問仙井」,從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來拜祀。

【藍采和】

藍采和,唐代的隱逸。最早見於南唐沈汾《續仙傳》。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月兌世之意。後得鐘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藍采和」在八仙中排第六位。

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分別是︰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據有人研究,漢、六朝時已有「八仙」一詞,原是指漢晉以來神仙家們所幻想的一組仙人,直至唐代,「八仙」都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而上述八仙中的具體人物,到明代中葉吳元泰的《東游記》和湯顯祖的《邯鄲夢》問世後,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據傳他常身穿破藍衫,手持大拍板,在鬧市行乞,乘醉而歌,雲游天下,後在酒樓,聞空中有笙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一說藍采和原名許堅,在勾欄里唱雜劇,年五十歲做壽時失誤官身,被官府棒打四十大板,後被鐘離權引度成仙。他的事跡在《續仙傳》、《南唐書》、《確潛類138看書網中均有記載。元雜劇《藍采和鎖心猿意馬》、《漢鐘離度月兌藍采和》、《藍采和長安鬧劇》等劇本對藍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的說法。南唐沈汾《續仙傳》︰「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常衣破藍衫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臥于雪中,氣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長三尺余,帶醉踏歌,老少皆隨看之。機捷諧謔,人問應聲答之,笑皆絕倒,似狂非狂,行則振靴後踏歌于濠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簫聲。忽然輕舉于雲中,擲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

有人孩童時見過他,及至年老再見,采和顏狀如故,後于酒樓乘醉騎鶴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雜劇漢鐘離度月兌藍采和。

《仙佛奇蹤》中︰藍采和,不知那里人。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帶著六寸的腰帶,一只腳穿靴,一只腳赤足。夏天時在長衫內穿厚厚的內衣,冬天時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氣彷如蒸氣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討飯,手持大拍版,長三尺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時好像是發狂,但又不是。歌詞隨意而作,歌中充滿了仙意,而且變幻莫測。把得到的錢穿在繩子上,拖著走,就是掉了也不顧。有時贈與窮人家,有時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時見過他,至老後再見著他,藍采和的容貌依舊。後來有人見他在壕梁酒樓上飲酒,听見有笙蕭的聲音,忽然乘著鶴而飛上天空,拋下靴子,衣衫,腰帶,拍版,慢慢而升。

據傳,藍采和十八歲就接了爺爺的班,開始行醫了。他經常進山采藥,餓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靈芝和茯苓。一天,他手拿藥籃進入山中,走到一個荷花池畔,見一個曲眉大眼、坦臉大肚皮的老者,躺在塘邊睡覺,黑刺刺的肚臍邊一塊瘡已爛得流膿,還滴著許多黑血。藍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邊,用手擠用口吸那瘡。膿血吸盡了,藍采和就帖一張膏藥在那里。哪曉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來,藍采和頓時傻了眼,心想,「怪哉,我的藥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

過了一會兒,那老者睜開眼楮盯著藍采和突然大聲說︰「傻瓜,還不趕快用籃子去提一籃子水來,這里還流血呢!」都說竹籃提水一場空,藍采和心里明白,卻又無奈,就飛快地去提水。到了老者身邊,籃子是滴水全無。藍采和見老者苦笑兩聲,又听他數落道︰「真笨,用那塘里的粘泥糊在籃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說完嘆了一口氣。藍采和臉一紅,照老者的話做了。提了一籃水,可是成了渾沌湯!那老者一看發了怒︰「痴貨!還不快把它倒掉,換一籃子清水來!」

藍采和心中上了火,卻又不發作,畢竟那是個可憐的老人呀。他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俏麗的女人在一旁捂著嘴笑,他更加尷尬了。那女人說︰「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藍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籃,搜腸刮肚還是一點辦法沒有。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說︰「你看那荷葉比泥巴那個好?」她說。

藍采和看看清綠滴翠、寬大的荷葉,心有所悟,拍了一下腦門,就去摘了幾張荷葉,疊在籃子里提了一籃子清澈澈的水來。老者仰倒在地,藍采和自然會意,將一籃清水潑在那一灘黑肉上。老者的肚子立時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藍采和奇異至極,瞪著眼,張著嘴巴,百思不得其解。「真傻!剛才下塘時身上冷不冷?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麼?」那老者翻身站起來,指著荷塘。藍采和于是就依老者用雙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變得輕飄飄的。那女人撿起籃子,嬌聲嬌氣地說︰「大哥,你成仙了。」說時遲,那時快,就見那老者拉了藍采和一把,頓時他和他手提的竹籃子就離開了地面,老者說︰「我們去蓬萊島玩玩去!」藍采和騰空而起,看見膝下縈繞著蘑菇狀彩雲,追隨著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

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鐘離權和荷花仙子何仙姑

元劇《鐘離權度藍采和》則說藍采和是藝名,真名叫許堅,在勾欄里唱雜劇,年五十時,做壽因不知犯了什麼錯,為官府扣打,後被鐘離權度化成仙。

《全唐詩》錄藍采和《踏歌》一首︰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三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

【藍采和的貧賤形象】

宋朝詞作家陸游和龍褒都認為,《采和持板踏歌》是唐隱士陳陶所作,因而,人們便把藍采和與陳陶扯在了一起,元代雜劇《漢鐘離度月兌藍采和》中,則說藍采和只是其藝名,而其原名叫許堅。許堅實有其人,《全唐詩》里收有他的詩作,由此,藍采和應是唐朝人。在八仙中,只有藍采和的社會地位最低賤、最平凡,而有關他的姓名、身世等資料無所出處,清代還有人認為藍采和只是一個曲牌名。在民間,「采和一手把籃挑」的形象,十分符合市井中下層老百姓的生活︰藍采和手挽破竹籃,常常是破藍衫、醉踏歌,沿途說唱、叫賣,如同市井里的小販、說唱行乞等階層民眾。因此,藍采和的角色,也是最貼近群眾、最貼近生活的神仙,他與大眾是一脈相通,也最受老百姓的推崇。

【韓湘子】

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佷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門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當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

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佷子(有說佷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佷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佷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佷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佷,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佷,五代時即被仙化。

《青瑣高議》謂湘字清夫,為愈之佷,且雲所開之花類牡丹。《酉陽雜俎》謂愈之疏從子佷,並失其名,且雲湘為愈之牡丹染色。又,兩書均未言韓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韓愈《韓滂墓志銘》,湘字北渚,為愈之佷孫,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後世小說及民間故事中所謂「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形象,當由《韓仙傳》等書所載附會渲染而成。清趙翼《八仙》詩︰「韓湘、張果、呂洞賓,此外載籍無其人。」).《青瑣高議》謂湘字清夫,為愈之佷,且雲所開之花類牡丹。《酉陽雜俎》謂愈之疏從子佷,並失其名,且雲湘為愈之牡丹染色。又,兩書均未言韓愈被度成仙事。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上》及韓愈《韓滂墓志銘》,湘字北渚,為愈之佷孫,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後世小說及民間故事中所謂「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形象,當由《韓仙傳》等書所載附會渲染而成。清趙翼《八仙》詩︰「韓湘、張果、呂洞賓,此外載籍無其人。」

【韓湘子得道】

據元朝人所著《韓湘子引渡升仙會》、《韓退之雪擁藍關記》中記錄了韓湘子得道成仙的故事︰韓湘子原是蒼梧之野、賓龍峰西經皇老洞中,東華公、西城公(道教中的神仙)座前的白鶴,因經常听仙人們講道而深有感悟,只因它是鳥類,不得登上仙班。後來,呂洞賓教其先轉化為人類,月兌去羽毛。韓湘子于是投胎于河南孟縣韓家,出生後取名韓湘。他自幼喪父母,是叔祖父韓愈將其培養成長,希望他能攻讀儒學。呂洞賓化名為「官無上」,前來傳道、點化韓湘,使韓湘子很快成仙。後來,韓湘子幾次點化韓愈,而韓愈始終不悟。韓愈的《徐州贈族佷》多少道出了與韓湘子的關系。

擊門者誰子?

問言乃吾宗。

自雲有奇術,

探妙知天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