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人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史記》的介紹
《史記》用精練的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游》、《大宗師》等。
【莊子的品質】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于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于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兩者是凶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但是比不上從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麼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11.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御寇》
12.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
【莊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關系】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里的極限思想。
【莊子的哲學】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于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于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于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餃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月兌。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無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氣!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的地位】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欲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于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一生潔身自愛始終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他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奇葩。曾經「莊周夢蝶」,他分不情夢境和現實的差距。他與時人惠子有「安知魚樂」的精彩辯論。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莊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縝密精微的哲理,生動細膩,揮灑自如。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月兌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月兌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周一生著138看書網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對後人的影響】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關于莊子的典故和寓言】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雛,您可听說過?這?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恰好?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听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三千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面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于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游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制。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斗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麼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听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麼呢?」莊子說︰「听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麼教給寡人?」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為欣賞,贊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一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于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讓他們持劍恭候于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麼樣的劍?長短何如?」莊子答︰「臣持什麼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大王點頭,道︰「願聞三劍究竟何樣?」莊子道︰「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大王好奇相問︰「天子之劍何樣?」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系以恆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刻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听後,茫然若失。又問︰「諸侯之劍何如?」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杰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听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文王听了,頻頻點頭。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于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于斗雞,─旦不慎,命喪黃泉,于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听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听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麼?弟子愚鈍,實不明白。」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麼樣子?骨骼、五腑六髒,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麼?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髒彼此有臣妾關系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誰大誰小,誰貴誰賤?」莊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氣于陰陽,立于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實在太渺小了,又憑什麼自尊自大?計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間,不似蟻穴之在大漠中乎?計中國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天地萬物無數,人不過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莊子說︰「有這方面的意思。」弟子問︰「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莊子道︰「不可!任何物體,從度量上講無法窮盡,從存在的時間上講又無休無止;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來無始,去無終。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對待遠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知量上各無窮也。他博通古今︰遠古雖遙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雖伸手可及,亦不踮腳去取,知時間上各無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虛消長、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他明白天道坦蕩,故生而不悅,死而無憾,知終始之變化也。計人之所知的東西,遠不如其所不知的東西多;其生之時,不如其未生之時長久。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如此則迷亂而無所獲世。由此觀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為至小至細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窮盡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說︰大中有小,不要以大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為小。」莊子道︰「似不確切。不如說︰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無窮,小亦無窮。」
弟子問︰「那物里物外,怎樣來分別貴賤,怎樣去區別小大?」莊子道︰「站在道的立場去看,萬物無貴無賤;站在物的立場來看,自貴而相賤;以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榮辱毀譽作標準。以外在的差別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則無所謂大小之別也。古時候診堯、舜相禪讓而稱帝,但子之與燕王哈相禪讓而亡國;商湯王、周武王相爭而稱帝,但白公爭奪王位卻自取滅亡。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梁之行,貴賤有時,不一定常貴常賤。大柱可以撞破城門卻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騏驥一日奔馳千里,捕鼠不如狸貓,技能有別也;貓頭鷹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雙目圓睜卻不見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禪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傳,或傳給他姓;三代間繼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繼,或興兵討伐。但如不合時宜,有背世俗。則稱之為篡夫。如合其時,順其俗,則稱之為義士。可見貴賤有時,不由自主也。我說弟子,你怎能了解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真人行世,入火不熱,沉水不溺
弟子問︰「怎樣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莊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達于理,通達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權變,‘明白權變的人才不會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覺熱,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傷。這是因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禍福,謹于去就,故沒有什麼東西能損害他。」
弟子問︰「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嗎?」莊子說︰「孔子即是。」弟子問︰「何以見得?」莊子道︰「孔子周游列國,推行仁義,雖到處踫壁,仍堅持不懈。其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說到匡地,被衛國人層層包圍時,仍彈琴高歌,滿不在乎。路人見孔子,問道︰‘老師您有什麼可樂的呢?’孔子說︰‘過來!我告訴你吧︰我早就忌諱貧窮。仍難免潦倒,命運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騰達,仍未得富貴,時運所限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繼紂之時而天下無通達者,亦非智失也。時勢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龍,此是漁夫之勇;行于陸上不避獅虎,此乃獵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運自有老天安排!’不一會兒,有身披銷甲的人走過來,向孔子道歉︰‘很對不起先生!我們以為是陽虎,故包圍起來。現在才明白誤認先生了,我們馬上撤退!’孔子可謂通達權變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誰貴誰賤
弟子又問︰「先生說,以道觀之。無貴無賤,無大無小。那麼有沒有一定的是非標準呢?也就是說,先生您知道萬物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真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那麼萬物就不可知了嗎?」莊子說;「我怎麼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嘗試著說說。怎麼知道我所謂知不是不知呢?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試著問你幾個問題︰人睡在濕地上則會腰痛,泥鰍會這樣嗎?人在樹上則心驚膽戰,猿猴會這樣嗎?這三者誰知真處?人喜歡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愛吃蛇,貓頭鷹嗜鼠,人、獸、蟲、鳥這四者誰知真味?狙愛雌猿,麋愛與鹿交,鰍愛同魚游。毛嬙、麗姬,人認為美;可魚見之則深入于水,鳥見之則高飛于天,麋鹿見之則遠逃于野,這四者誰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來,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或對我有利,或對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標準,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區別?」
弟子問︰「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嗎?」莊子說︰「至人可神了!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象這樣的人,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對待生死尚且無動于衷,何況利害之端呢?」
逞能辯論,終于徒勞
弟子問︰「辯論可否確定是非?」莊子答道︰「假使我與你辯論,你勝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嗎?我勝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嗎?我倆有一個是,有一個非嗎?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嗎?我與你無法判斷,則人各執己見,有所不明也。那我們請誰來訂正呢?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裁判,既與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我相同了,怎能判決呢?請意見與我你都不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斷定你我究竟誰是誰非呢?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裁決,既與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麼我與你與人都不能確定誰是誰非,再又靠誰來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惱,問︰「那怎麼對待是非問題呢?」莊子道︰「事物皆有兩面。從彼方面看,無不是彼,從此方面看,無不是此。自彼方看問題看不清楚,自此方看問題則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並生也。既然這樣,那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聖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嗎?果真無彼此嗎?如彼此俱空,是非兩幻,彼此不對立而互為偶,則道存于其中了。這就叫道樞。執道樞而立于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以道言之,是無定是,非無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執我見,則無是非之說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稱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因此,粗與細,丑與美,正與斜,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有曠達者知通為一!」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一天,莊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時值秋冬之際,萬木凋零,枯草遍野,黃葉漫卷,烏鴉哀號。莊子破帽遮頭,舊衣裹身,腳穿爛麻草鞋,踩著崎嶇的山路,迎著蕭瑟的秋風,望著慘淡的夕陽,不禁仰天長嘯、放聲高歌道︰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干羽,莫之知載;
禍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弟子不解,問道︰「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嘆?」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生全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今亂世,干什麼正當,不干什麼無凶?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麼可靠,舍棄什麼無憂?喜歡什麼合理,厭惡什麼無禍?」。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丑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道︰「倘若不能如願,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木能用盡,其養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想那求責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生之法是知遠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說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贊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說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听,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爭,結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說怎樣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說︰名可害生,追求美名並非養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說︰「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群起追趕時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麼說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無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樹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干;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听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于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里;殘廢之人,征兵不會征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一龍一蛇,與時俱化
師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莊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興,命兒子殺贗款待。兒子問︰「一贗能鳴,一贗不能鳴,請問殺哪只?」主人道︰「當然殺不能鳴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沒走多遠,弟子便忍不住問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贗,因不材被殺。弟子糊涂,請問︰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我莊子將處于材與木材之間。材與木材之間,似是而非,仍難免于累……」莊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處世呢?有材不行,無材也不行,材與木材間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莊子沉思片刻,仰頭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下一上,以和為量,浮游于萬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還有什麼可累的呢?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至于物之性、人倫之情則不然︰成則毀,銳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厚,不肖則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記住,唯道德之鄉才逍遙啊!」
弟子道︰「道德之鄉,人只能神游其中;當今亂世,人究竟怎樣安息?」莊子道︰「你知道鵪鶉、鳥是怎樣飲食起居的嗎?」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人應象鵪鶴一樣起居、以四海為家,居無常居,隨遇而安;象鳥一樣飲食︰不擇精粗,不挑肥瘦,隨吃而飽;象飛鳥一樣行走︰自在逍遙,不留痕跡?」莊子微笑著點點頭。
死亦可樂
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著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發。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只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系好後,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臥。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說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後則無此煩累了。您想听听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骷髏說︰「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游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莊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願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家不到一年,莊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莊子說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給)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于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氣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樂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麼不堪忍受的呢?況且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安時處順,窮通自樂
轉眼又去數年,也到了莊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泣語道︰「偉哉造化!又將把您變成什麼呢?將送您到何處去呢?化您成鼠肝嗎?化您成蟲臂嗎?」莊子道︰「父母于子,令去東西南北,子唯命是從。陰陽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則是仵逆不順之人也,有什麼可責怪它的呢?夭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樣善待我死也。弟子該為我高興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莊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為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為此也!」莊子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莊子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螻蟻、老鼠,何必這樣偏心呢?」
莊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莊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的思想和地位的評價】
莊周一生著138看書網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吏、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揚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學風文風。他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抨擊,他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莊子》在公元3世紀到5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重大影響,它和《周易》、《老子》一起並稱「三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莊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說教,相反,都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通過汪洋恣肆、儀態萬方的語言文字,巧妙活潑、引人入勝地表達出來,全書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這些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像力,構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驚、振聾發聵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高度評價莊子散文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莊子祠】
道教廟宇。宋元豐元年(1078),蒙城縣令王競始建莊子祠,蘇軾為記︰「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余歲而蒙未有祠之者,縣令、秘書丞王競始作祠,求文以為記……」此祠堂建于渦河北岸漆園故址,主要建築有逍遙堂、夢蝶樓、觀魚台等。每年祭祀,從未間斷,至明朝天順年間被洪水淹沒。《莊子祠堂記》收在《蘇東坡全集》中。
明萬歷8年(1580),知縣吳一鸞于縣城東關重建。重建的莊子祠堂規模宏大,頗為壯觀。有逍遙堂、夢蝶樓、卷篷各三間,道舍三間,魚池橋一座。左為夢蝶樓,右為觀魚台。逍遙堂居中,堂中塑莊周像,每年春秋祭祀。明崇禎5年(1632),知縣李時芳重修逍遙堂,增建五笑亭,闢池為莊子濠上觀魚園,並新撰《新修莊子祠記》,刻碑立于祠內。門前立丈余高的石碑,鐫刻「莊周故里」四個大字。
現存莊子祠是蒙城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舊址上新建的,總佔地面積52畝,總建築面積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築群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主要建築有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台、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
【莊子故里】
莊子名周,是先秦道家學派主要創立者之一,著有《莊子》一書。道教興起後,莊周被尊為南華真人,《莊子》被尊為《南華真經》。他的哲學思想,以「清靜無為」為主,鄙視富貴利祿,否認鬼神存在,認為一切事物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辯證因素。他的文章想像豐富,辭藻華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幽默氣氛,是先秦諸子哲理政論中文學藝術因素最為濃郁的篇章,對後世影響極大。然而,歷史上記載莊子的故里極為簡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僅說︰「蒙人也。」並未指明何國何處之蒙。蒙地在戰國時曾有三處,莊子故里究竟在哪一處,歧說不一,至今爭論末息。
一說安徽蒙城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威王聞莊周賢,派使者持重金去請他,並許以為相,莊周不為所動,笑辭楚使,終身不仕。張守節《史記正義》也曰︰「莊子釣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願以境內累。’莊子持竿不顧。」據《水經注?淮水篇》記載,「濮水即沙水之兼稱」,而當年沙水即流經今安徽渦陽、蒙城一帶。北宋元豐元年(1078),曾建莊子祠午安徽之蒙城縣,蘇軾為之作《莊子祠記》,當時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詩,有「民有莊周後世風」句。另外,,《莊子》一書中許多另人費解的詞語和當地方言有許多相似之處。既然安徽蒙城縣有莊子祠,莊子故里就該在此。
一說河南商丘。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雲︰莊周,「宋之蒙人也」。宋國為殷商後裔,其地位于今河南東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東、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商丘曾是宋國都城。《史記?宋微子世家》言︰「殺滑公于蒙澤。」《集解》注引賈逵語曰︰「蒙澤,宋澤名也。」又引杜預的話說︰「宋地梁國有蒙縣。」原來,這個「梁國」不是指魏國,而是指宋國的某地,它內有一縣,叫做蒙縣。酈道元《水經注》于汲水系蒙縣下曰︰「即莊周之本邑也。(莊周)為蒙漆園吏,郭景純(郭璞)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沒,杜門于此邑。」飯水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商丘之北。可見,莊子故里應在河南商丘。
莊子故里在青蓮寺村,青蓮寺村今又在哪里?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馮玉祥劃睢縣北7公里,杞縣北五社置民權縣。睢縣北7里乃清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由考城劃給睢之地。1954年,蘭封、考城並為蘭考縣。1956年7月,又將原考城之順河、閻集、北關、褚廟等鄉劃歸民權縣。而青蓮寺為順河鄉一村莊,至今未變,此村在今民權縣城東北70里處。
【莊子著作】
《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莊子?外篇?駢拇第八》
《莊子?外篇?馬蹄第九》
《莊子?外篇??篋第十》
《莊子?外篇?在宥第十一》
《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莊子?外篇?天運第十四》
《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
《莊子?外篇?達生第十九》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莊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莊子?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莊子?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
《莊子?雜篇?則陽第二十五》
《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莊子?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
《莊子?雜篇?盜跖第二十九》
《莊子?雜篇?說劍第三十》
《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
《莊子?雜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尹喜】
尹喜,字公文(公渡),號文始先生。甘肅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佔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見天下將亂,他便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以藏身下僚,寄跡微職,靜心修道,或稱「關尹」。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台,山後十余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月兌俗之人,不得听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于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于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