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雷部五元帥】【陳摶老祖】【黎山老母】

【雷部五元帥】

雷部五元帥,指的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帥。雷部中元帥很多,一說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均有一名元帥操持,故有元帥三十六名;一說雷部有催雲助雨護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帥二十四名。在一些道教經籍中、或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中都會提及他們,在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帥。雷部五元帥就是常見于道教經籍之中、民間流傳最廣、在一些道觀中設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等五名元帥。

【人物介紹】

1、鄧元帥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部下的天神,常以鄧元帥為首。《夷堅志補》卷二三︰「宗室趙善蹈,少時遇九華周先生傳靈寶**,行持多顯效。築壇行法,見神人火焰繞身,曰︰「吾天元考召鄧將軍也。」宋代稱之為「天元鄧將軍」。明姚宗儀《常熟志》記載,致道觀有雷神殿。前以「律令大神鄧元帥」為首。另外,《封神演義》中稱為鄧忠,《西游記》中稱為鄧化,都是指鄧元帥。

2、畢元帥

畢元帥,原名田華。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華原系雷精,藏地中,寄胎于田間,得千年石鐘乳氣而生。出生時,白晝晴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驟至。大蛇圍其外,群蜂以哺。及長,因田為田,指華為畢,修煉于漉瀘岩下。女媧補天不成,畢元帥助水火之精,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助黃帝擊死蚩尤,被拜為龍師。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糾群魅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等。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東鄉間姓田名華者,乃正東二七神也。雷藏地中,寄胎于田間,千年石乳鐘氣而生。誕時白晝憑空霹靂,火光照天,風雨驟至,帥膝坐,大蛇圍其外,群蜂哺英以哺,至長遂因田為田,指華為畢,修煉于漉滬岩下。時女媧氏五色土補天,百計不成,帥助木火之精,霹碎玄精之石髓,噓南之氣一燃曙鑄之冶,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上助軒轅擊死尤,軒轅氏拜以龍師之職。帥日︰「余方以外人,豈以碌碌自損?」拂衣而隱于華胥之境,因名華焉。厥至有唐氏十日並出,赤上千里,眾星官喻以代天工司者,帝蟄起滯,為天地立心洪爐造命,乃奉帝旨,駕雷車,擁電旆。是時雨時焉。流及漢末,妖魔縱橫,好婬百出,玉帝封以雷門畢元帥之職,敕掌十二雷庭,輔玄天上帝誅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糾群魅迸出沒,中擊不仁不義等等。」

3、劉天君

劉天君,名後,東晉時人。生于岷江漁渡中,幼時落波心而不死。因貧,送于羅真人為侍讀,因精于五雷掌訣,能招風捉雨,隨叩即應,濟民助國。是年東京大旱,皇帝禱于劉天君祠,果有大雨。時秋大稔。皇帝敕命其為「立化慈濟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劉天君職掌雷部王府的各種事務。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雜記傳日︰帥諱後,東晉人也,生于岷江漁渡中,歲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時,母謝氏取水于江,而帥匍入于波心,得浮槎近傍而濟。其父劉福公掉而迎之曰︰「何異也,而幸不死!」適貧,送于羅真人為待讀,因精于五雷掌訣,招風捉雨,隨叩響應,濟民助國。環堵之民議槎祀之,帥曰︰「是為名也。」而逃之,民書德,因壇于字而修焚祈祝于其間,一如所禱,拽于浮聲。繼而東京大旱,上蒿目而耳之,嗟咨遍遍戶焉,且曰︰「唯禱于列君之祠,必答所視,」上從之,果酬靈焉,時秋大稔,帝悅而敕之為立化慈濟真君焉。玉帝而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

4、辛元帥

辛元帥,原名辛興,字震宇,雍州人。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興之母即為神雷山霹靂破膽而死。辛興抱母尸而哭。雷神感其至孝,變化為道士而謝罪,並贈辛興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執尖,右持槌,腳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為元帥,與畢元帥「共五方事,往來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惡」。傳說六月十五日為辛元帥神誕之日,奉祀雷神的道教徒于是日茹素,稱為「雷齋」,以祈神佑。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古雍州界地有神雷山,至驚蟄時雷氣發揚,于二月為卯,于今為震,雷門布鼓之神威氣閃赫,無物不折。至夏、秋,雷藏地中作雞狀,入于溪谷內。時八月,雍民辛姓名興者,字震宇,母張氏,家貧,賣薪以養母,至殷苦。一日往雷山采薪計,值幽谷中成雞形者五。帥喜,心曰︰「可為進膳資耳。」竟獲以歸、進之母,母適哺,掇內衣授之。納于雞柵者四,隨以內衣覆其上,而俗烹其一,神雞作人言曰︰「予雷耳,不可啖也,乞宥一剮之恩。」姬弗允,則雷霹靂而起。母破膽昏跪焉。帥賣薪攜醴以入,抱母尸而哭曰︰予何極也,抑至此邪!」乃拭淚目其背,有金痕。曰︰「混一之氣,青帝之英。威今所加,莫予敢櫻,劈惡誅邪,唯吾司命。」乃知雷也,遂並柵之雷雞而槌之。乃雷為內衣所掩,竟不能震,第莫為碎耳。英氣沖虛,而電雨風霸交至,欲下擊狀,哀其為母,故而憐之,遂變為道士進而揖日︰「孝子獨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誤以傷爾母,爾母以怨也,余等願唯而所命以謝厥罪。」因奉十二火丹啖之。帥隧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尖右槌,腳踏五鼓,而開化母尸而去。天帝感其至孝也,迎而封之為雷門辛元帥,與畢帥共五方事,往來行天,剪幽明中邪魔鬼惡。」

5、龐元帥

龐元帥,原名龐喬,字長清。龐喬家境貧困,世為駕渡之工。但龐喬心行善良,對往來渡客無不平等,救人急難。為混氣元帥。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載︰「帥姓龐名喬,字長清,漢江渡口,父龐定,母姚氏,生于漢獻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時。世雖駕渡,心行菩提,待凡往來客無不平等。一夕、客重陽日夜渡歸急,頓遺百金于船。次日︰泣而訴其情,帥出其封貼如故也,客願委一,不受。又除夕前二日,幼婦孤行晚,告以渡,來一日雪禁,無有行者,氏無處,帥留之而火其衣,蠰其食,凜然尺寸清洌,次日雪愈。其人蹤絕矣。又次日,帥忙于應接,其父被簑揭竿而渡,婦從之,至岸而反,江風大作,渡覆矣。帥見而忙跳游于波,隨逝隨投,勢若浮梗,直至父處,深入而負之,至崖而力竭矣,無如狂瀾者何,則帥沒而父亦墮矣。帥失婦在,復俱沒.負之以出,如是其三。蓋除夕時鬼夜出沒叫冤取替,乃帥固一六之精,以坎為府,沸濤不能彈之殆,而向所渡之氏者非他,乃自在觀音化身佛也,以故父亦無恙,第帥已出險,方嗚嗚然抱父以泣,而數十鬼泣曰︰「余今年當取代,無奈為孝子所攘,予無輪回日矣!」帥聞而鞭之,不獲。明日,又如是泣陰風颯颯,鬼哭慘人,況父以羸弱之質,蹈于薄滂之後,其幾死者屢矣。」帥不得已,以香塵貼于掌中,以火薰其上,祝于天。而玉帝聞而憐之,救為混氣元帥,手執金刀,唯天門之出入是命,以降陰魔。除陽惡,秋毫不爽。

奉祀方式

在一些大道觀內多設有天將殿堂,供奉雷部元帥於其他天將。因各地道教徒的地方文化歷史背景存在差異,供奉元帥的名號以及數量稍有所不同。但都一致的將雷部元帥作為護法神靈,救難神靈,確是一致的。

【陳摶老祖】

陳摶(871∼989年)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摶讀音tu n。從手,專聲。本義:把東西捏聚成團)

【陳摶籍貫】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人,一說「普州崇龕(在今安岳縣境,縣城外有陳摶墓為證)人」

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則亳州真源縣似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為亳人,或居洛為洛人,或居華山為華人。」1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2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為鎮,原崇龕縣「龍台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里」,簡稱「里」。四川文史館游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岳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為之重建的陳摶墓。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岩上還刻有「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杰《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岳縣城有「希夷池」(現文體局內),等等,均為各個時期《安岳縣志》記錄在案。

【陳摶生卒】

陳摶生于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與魏泰所說「生唐末」大體吻合西蜀崇龕縣(今為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龍台驛靈山觀(今觀音寺)。著述《易龍圖序》署有「西蜀崇龕陳摶序》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生平】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後晉至後周,娛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孫君仿、?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闢谷,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于後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雲︰「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

大約在後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此據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者又稱白雲先生),放歸山;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齎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後,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太宗實錄》《續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至汴京,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令有司增葺華山雲台觀。數月後放還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

隱居武當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鑒》(或作《龜鑒》)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全宋文》收入其數篇文章。《正統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並收《易龍圖》之序及數圖式,可考見其易學象數思想。曾?《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陳摶傳說】

陳摶,別號扶搖子,是毫洲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游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山中,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听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養、還丹為主要內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並致力于導養之道。他近一部發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作出《無極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于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後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身而臥,不予理會。眾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嘆息而去。

後唐明宗皇帝听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聖旨,只得來到洛陽謁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武大驚失色,明宗卻不怪,感嘆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釋心照料。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感驚動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重,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根本不答應。丞相馮道向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雪交加之際,陳摶獨座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帶上一壇佳釀,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陳摶欣然收下,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于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復天子,然後就飄然出門而去。」馮只好領三個美女回朝見駕。明宗一看,那詩寫的是︰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明宗讀了詩,嘆息不已,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山隱居下來。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听。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闢谷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138看書網︰「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于是令陳傳閉上眼楮,將他夾在翼下,飛升而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岳華山的九石岩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里觀察,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幾個月沒見著他,以為他搬到別處去了,來到柴房搬柴,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里有一具尸骸,塵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憐憫,準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卻認得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為什麼死在這里?」只見陳摶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為什麼把我攪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岩,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虛跨曉風。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逵要為他伐木建庵,陳摶堅決推辭。

後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里,知道陳摶是為高士,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好塊木頭,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添蓋了一個「宋」字。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傳,陳傳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听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于太平了。」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普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普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敢佔在上位?」趙匡胤于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傳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後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于是賜號「希夷先生」。

後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間,並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求教修養之道,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對百姓有什麼益處?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就會萬世流芳的。」太宗點頭稱是,對他越加敬重。不久,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後再來見聖顏,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才好。」正想到這里,內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請他進宮,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麼指教?」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為陛下判斷。」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測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為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陳摶領命,才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太宗問道︰「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于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岩。這時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听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並未曾傳授。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岩上鑿一間石室。石室鑿好後,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雲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說完,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閉目而逝。門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安放在石室內。門人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谷口,幾十天後才漸漸散去,後人于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游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御香一炷,欲取仙骨供養在宮廷。盤桓數月,仙骨無覓,再無所見。

【陳摶成就】

一、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

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才出現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邵雍的《皇極經世》,程顥、程頤、朱熹等的《易傳》,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張載(10201077)字子厚,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提出了「太虛即氣論」,兩者契合,成為宋代唯物論的先源。不難看出,陳摶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二、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

「龍圖」又名「河圖」,是「龍馬始負圖」和「河龍圖發」傳說的簡稱,早在《尚書雇命》中有「河圖」記載,因未見圖,兩漢時期學者爭論不休,各說不一。有《河圖》20卷在隋煬帝(楊廣)時因戰亂燒毀而失傳。在五代後周時,陳摶著《龍圖序》,又名《易龍圖序》,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傳出了《龍圖》的基本內容後,人們才知道「龍圖」是一個物象數理起源圖示,後來科學家認定「河圖為數學之母」,「數學為科學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圖》的重大作用。《易龍圖序》對南宋偉大數學家秦九韶的《數術九章》以啟迪作用。他在自序中數學基礎「自爰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即為明證。可見陳摶應是中國「龍圖」第一傳人。

三、注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他的先天易學,是宋代新「易」學始祖。新就新在把「道儒佛」三家之學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中國古代完整的哲學體系。陳摶認為︰周孔《易》學為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確指出︰「學易者,當于羲皇心地中馳騁,無于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學、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大儒邵雍(陳摶的第三弟子)從事研究先天易學長達30年之久,「冬不爐,夏不扇」寫出了《皇極經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學、天文學、生態學、自然環境學等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四、著《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並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仙第一人。

陳摶十分推崇《無極圖》,並指導和完善道教內丹哲理,不僅使自己率先成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傳的內丹學說公開化、社會化,推動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功在千秋。陳摶擯棄外丹,注重內丹。他以「身口為爐」、「宮室為灶」、「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使木生心火以煉腎水,達到「成塵得變」,結成人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腎」控制人的**,不讓野蠻的**泛濫,這是他內丹修煉的目的,象這樣的強身延年的內丹修煉法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著《龜鑒》、《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論的範疇。

《龜鑒》明言︰「有天者貴,有地者富,有人者壽」。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勞動和智慧去換取生活財富,「有地」,身處世間,以「道德仁義禮」等的中華民族美德來規範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協調一致,不妄想,不妄為,這就是人的全相、貴相、富相、壽相的重要標志。他把自然物質的「水火」認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觀點,維護了唯物的「天人相應論」。

六、著《三峰寓言》、《高陽集》、《釣譚集》、《木岩集》、《詩評》等,博學多才,後世尊他為「儒師道祖。」

陳摶與世不爭,不貪富貴,不求仕祿,不僅受到社會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見。(曾諫過多次治國之道,均得皇帝恩準。)唐僖宗賜他為「清虛處士」。周世宗賜他為「白雲先生」,宋太宗賜他為「希夷先生」。陳摶集「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學者虞集在《題陳希夷先生畫像贊》中評價他為「圖書之傳,百世之師」。

七、書寫「福壽」二字,獨具特色,為後世所推崇。

今安岳、大足、潼南、峨眉山、華山、山東蓬萊仙境等全國各地,皆保存了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石刻,此二字獨具特色,內含「田給予福、林付長壽」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贊嘆。其寓意是宣傳道家人與自然、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粗食布衣等哲學思想,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八、精通棋藝,立健腦益智之功。

弈棋是中國一門增知強身的一項體育運動,古往今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四川省邛崍縣的白鶴山點易洞對面有棋盤山仙人洞,是陳摶修煉時常弈棋的地方;華山至今還保留一個「博台」俗稱「下棋亭」,傳說陳摶與趙匡胤以棋局贏華山,其遺跡在此。「自古華山不納糧」,就是講的這個傳說故事。2001年陳摶學術研究會會長楊啟富同筆者曾親臨華山考察,獲得不少陳摶學術方面的資料、照片,受益匪淺。

陳摶少年奮好學,「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宋史.隱士傳上》)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過著隱居的生活。先在武當山九室岩,服氣闢谷二十余年,後「移居華山雲觀台,又止少華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同上)周世宗聞其名,召見命為諫議大夫,他辭而不受。北宋太平興國時,太宗待之甚厚,曾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華山宣詔進京,前兩次皆撰答詔詩以辭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見開延英殿,甚禮重之,賜號‘希夷先生’」。陳傳一生于《老》《易》皆有建樹,他的老學「通過弟子張無夢傳給陳景元,推動了宋代之後道教教理的研討。」(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411頁)在易學方面,好讀《易》,讀之愛不釋手,常自號「扶搖子」,以傳《易》而聞名,宋人易圖(包括龍圖、太極圖、無極圖等)多傳自陳傳。陳傳生平事跡主要見《宋史.陳摶傳》、《東都事略.陳摶傳》,陳摶著述很多,據《宋史.陳摶傳》載,有《指玄篇》八十一章,又作《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篇。又據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陳摶著有《赤松子八誡錄》一卷,《指玄篇》一卷,《九室指玄篇》一卷,《人倫風鑒》一卷。《宋史.藝文志》有《龍圖易》一卷,《宋文鑒》有《龍圖序》一文。今除了《龍圖序》文,其他皆佚失。

……陳摶龍圖出現仍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其一,它復活了象數易學。象數易學發展到漢末達到了頂峰,一字一句必有其征的以象注《易》法已山窮山盡,經晉唐玄學易的沖擊,很快趨向式微。陳摶從道家入手,參證易學,發明圖說,彰顯象數,一改象數學原有的繁瑣、乏味的注經方式,使象數易學絕處逢生,再度向前發展,在易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二,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新的形式注經。陳摶的龍圖說,是由《系辭》「河出圖、洛出書」而發,故可以視為是對《系辭》圖書的詮釋。這種詮釋有兩個方面可以肯定︰一方面把圖書和數聯系起來,以數衍圖,以圖表數,這是他的獨創;另一方面緊緊圍繞《周易》本義(即《易》為卜筮之書),來闡發其中蓍、卦、爻等問題,這對理清《周易》性質,批判玄學易有重要意義。其三,陳摶的圖書之學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由他開啟的圖書之學,經過師承傳授,逐漸受到宋人關注,成為宋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它被置入朱子《周易本義》之後,其聲望隨著朱子地位的升高而升高,這種來自道家的文化很快被儒家吸收,遂即成為正宗的官學,對中國文化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醫學、兵法、丹術、算學、文學、堪輿、遁甲等學科皆援引之、吸收之。因此,陳摶對易學乃至中國文化的貢獻不可磨滅。

【陳摶遺跡】

山東青州雲門山有陳摶洞,傳言,模模陳摶的頭,吃穿都不愁。

安徽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側,有一小山,在山石西側一方石面上,有似人臥痕跡,長有數尺。傳說,陳摶在此鼾睡,一覺八百載,把青石壓成人形痕跡,故稱為陳摶臥跡。現在人形臥跡依然可見。

湖北武當山凌虛崖有陳摶隱居處。

【陳摶遺譜】

話說距今千余年前,正值中國歷史外的殘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里游手好閑,還未成為大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展得較快,等閑好手,均為他所敗,于是便有些驕傲起來,夸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至陝西,過華山時聞听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見他只不過是個軍卒,不願與之對弈。趙匡胤一听急了,便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反被陳摶老祖反敗為勝。

趙匡胤紅先負陳摶

(五代十國時期某月某日)

1、兵七進一卒7進12、馬八進七馬8進7

3、馬二進三馬2進34、相七進五馬7進6

5、炮二進二卒7進16、兵三進一炮8平7

7、炮二平一車9平88、車一平二車8進9

9、馬三退二馬6進810、炮八進二炮7平8

11、兵三進一馬8進612、炮一平四馬6進7

13、炮四退三車1進114、馬二進一炮8進5

15、馬七進六車1平716、炮八退三馬7退9

17、相三進一車7進318、仕四進五炮8進2

19、相一進三炮2進420、兵一進一車7平4

21、馬六退七炮2退522、炮八平七炮8平9

23、車九平八炮2平824、炮四平二炮8進6

25、兵七進一卒3進126、馬七進八卒3進1

27、相五進三炮8平728、炮二平三車4平8

29、車八進二車8進530、仕五退四馬3進4

31、炮七進八士4進532、馬八進九車8平7

33、炮三平八士5進434、炮七平九馬4進5

35、車八進七將5進136、馬九進八車7平6

37、帥五進一馬5進338、帥五進一馬3進4

39、炮八平六炮9平840、炮九退一將5進1

41、馬八退七將5退142、馬七進六將5進1

43、馬六進四將5退144、馬四退六將5進1

45、車八平五

至此,黑只有士4退5,然後紅炮九退一,黑只能將5平6,紅車五平四抽車勝定。陳摶一算,不好!華山美夢豈不要落空?急中生智,想出一計,他故意說了幾句諷刺趙匡胤的話,想激怒趙,使其上當。果然,趙怒不可遏,出現失誤,功虧一簣。

45、士4退546、車五退一!

趙吃士失誤,應該炮九退一。

46、將5平447、馬六退八車6退2

48、帥五退一車6進149、炮六平四馬4退3

(黑勝)

從此,陳摶便開始呼呼大睡,每當醒來便問︰「現在誰是皇帝啊?」當回答不是趙匡胤時,便又倒下大睡。一等就是五十年,當趙匡胤成為皇帝後便把華山賜給了陳摶。而趙本人在下了這局棋後則吸取教訓,很少動怒。大概這也是下棋能修身養性之所在吧。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

宇宙茫茫總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

勞勞碌碌為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

世人不識夢醒關,黃粱覺時真是愧。

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

又不見,痴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憒憒。

睡中真樂我獨領,日上三竿猶未醒。

睡歌

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

片石枕頭,簑衣覆地。南北任眠,東西隨睡。

轟雷掣電泰山摧,萬丈海水空里墜,驪龍叫喊鬼神驚,臣當恁時正酣睡。

閑想張良,悶思範蠡,說甚曹操,休言劉備。兩三個君子,只爭些小閑氣。

爭似臣,向清風,嶺頭白雲堆里,展放眉頭,解開肚皮,打一覺睡!

更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

糊涂歌

糊里糊涂度年歲,糊涂醒來糊涂睡。

糊涂不覺又天明,復向糊涂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涂,糊涂飲酒糊涂醉。

世人難得不糊涂,獨我糊涂有真味。

華山游

華陰高處是吾宮,出即凌空跨曉風。

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歸隱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戟扶危主,悶听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辭歌女

冰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下陽台。

七絕

昏昏黑黑睡中天,無寒無暑也無年。

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

【黎山老母】

黎山老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

【驪山老母殿】

驪山老母,《路史》雲︰「女媧,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繼興于驪」,《長安志》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漢書?律歷志》將驪山老母稱為「驪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驪山乃老母煉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月復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種皮膚頑癥,故曰神湯,亦是老母之聖德也。驪山老母不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農歷正月二十日民間制作面餅是為紀念老母煉石補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驪山老母廟會,歷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眾數萬人上山朝拜、祭祀這位功德無量的遠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老母殿,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南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之巔,據殿內現存之《創修山路碑》記載,始建于秦。唐初重建,時稱老母祠。老母殿整體建築包括山門五間、三仙殿三間、祭殿五間、主殿五間、廂房六間、配殿四間。三仙殿內供奉被尊為「福壽、治眼、授子」三位女仙雲宵、瓊宵、碧宵之神像。主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女媧)金身神像。明崇禎八年在主殿後增建藏經樓一座五間兩層(民國年間已毀,遺址尚在)。明萬歷四十七年曾對總體建築進行過較大修繕,故現有建築基本屬于明清格局,佔地面積八千余平立米。建國後雖進行過兩次維修,但原貌未變。近幾年,道觀對殿前平台、道路進行了徹底整修,新修了進殿石台階路。老母殿內現尚保存有明萬歷十六年鑄之鐵鍋、鐵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鑄之鐵磬一個。主殿內存有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立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記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驪山腳下遇老母為其傳授《陰符經》的經過。老母殿自古以來就是驪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宮觀,驪山老母是我道教供奉的一位遠古尊神。

驪山老母殿,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相傳驪山老母曾在此山煉石補天,並于唐玄宗時在此山之下向李筌傳授《陰符經》秘義,老母仙逝之後,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今陝西藍田縣境內),又于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媧祠,以為紀念,後人逐漸改稱曰老母殿。此殿坐北面南,建築分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前殿及配房,後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塑像,並藏有唐代所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碑文記載了唐代學者李筌在驪山腳下逢老母傳授《陰符經》秘義的經過。山門內兩側置有鐵鍋、鐵缸各一口,均為明代所鑄造。殿外山峰秀麗,風景優美,是驪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古跡之一,為陝西省道教重點宮觀。

【由來】

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象征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華池中,涌出白玉龜台、神獬寶座,斗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斗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集仙錄》所載︰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絕代,嘗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游此遇之,驚其艷,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懲,乃罷。自此之後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八引《集仙錄》略謂︰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饑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只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後,絕粒。後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另一說,殷周之間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親附于周,為諸侯所推服,唐宋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小說或戲曲中多作「黎山老母」。如傳說中的女將樊犁花,即為黎山老母的弟子。

【相關記載】

《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清俞樾《小浮梅閑話》雲︰「驪山老母,亦有其人,非烏有也。」

《太平廣記》卷六十三引《集仙傳》記其事。略雲︰

「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采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黃帝陰符》本,……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鬢髻當頂,余發半垂,敝衣扶杖,神壯甚異。路旁見遺火燒樹,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禍發必?。’筌聞之驚,前問曰︰‘此《黃帝陰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計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計一千八十年矣。’」

1于是命李筌坐樹下,為其說《陰符》之義。謂「《陰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乃至道之要樞,豈人間之常典耶!」

2遂對《陰符經》之出世和內容,進行長篇解說。言訖,謂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飄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卻至樹下,失姥所在,唯于石上留麥飯數升。」

3筌乃食麥飯而歸。此從絕粒求道,注《陰符經》,著《太白陰經》行于世。

清俞樾《小浮梅閑話》雲︰「驪山老母,實有其人,非烏有也。

《史記?秦本紀》︰「申侯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胥軒妻。生中?,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漢書?律歷志》載張壽王言︰「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考驪山女為胥軒妻,正當商、周之間,意其為人,必有非巢囊眨詈釧服,故後世傳聞有‘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後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

《神仙感遇傳》載唐少室書生李筌常游嵩山,得《黃帝陰符經》,遇驪山老母,指授秘要。

宋鄭所南有《驪山老母磨鐵杵欲作繡針圖》詩。小說所稱,非無自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