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八仙】【闡教十二金仙】【福祿壽三星】

【八仙】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即《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李洪水}、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神話小說《八仙過海》,就借用了八卦的五行象,並采取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出來︰

呂洞賓屬于乾金之象。乾卦純陽,故稱純陽老祖,所用寶劍亦曰純陽劍。還同何仙姑談戀愛,依依不舍,這表示乾坤相合之理。

鐵拐李屬于兌金之象,以鐵拐為足,鐵屬金,足在下屬陰,表示柔金之象,好別于乾剛之金。

何仙姑屬于坤土之象,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為柔土,欲與呂洞賓配成夫婦,表示乾坤交泰之象。

曹國舅屬于艮土之象,書中說他兄長地下的靈魂附于其身而為惡,將他本人的靈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為剛土,因他本人最後通過與惡鬼的決斗,戰勝邪惡,乃復其靈明,皆剛之象。

張果老屬于震木之象。因張果老于月宮砍梭欏樹,樹本為剛木,以別于柔木。

藍采和屬于巽木之象,手拿蘭草,草本皆為柔木。

韓湘子屬于坎水之象。小說中有民間大旱,韓湘子為民眾吹簫降雨一節。

漢鐘離屬于離火之象。漢鐘離性情猛悍,他的寶扇一扇則出火,火燒龍宮等皆漢鐘離所為。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于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籃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內奉八仙神像。

1.民間傳說中道教的八個仙人。即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已見于唐、宋、元人記載,元雜劇中亦有他們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傳》里,始確定為以上八人。參閱《浦江清文錄?八仙考》。

2.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晉譙秀《蜀紀》以為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故

3.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皆好飲酒賦詩,稱為「酒中八仙人」。見《新唐書?李白傳》。唐杜甫有《飲中八仙歌》。

4.指西漢淮南王劉安最為著名的八位門客,即蘇飛、呂尚、左員、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相傳劉安與八人服食仙丹後,俱成仙體。故後人稱此八人為「八公」或「八仙」。

【起源】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後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

唐朝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能詩善飲的文人學士。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游記》,鐵拐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定下來。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于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時道術之士張果。

五代宋初,關于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鐘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鐘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八仙」一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擁有不同的含意,直到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一般稱為《東游記》),才正式定型為漢鐘離(或鐘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道教的八仙緣起于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範子安的《竹葉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民間不同的「八仙」】

劉海(或作劉海蟾)雖然現在不在八仙當中,但在許多地區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鐘離的,而台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日本也有類似的神明組合,稱為「七福神」,但其中多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兩地文化影響,加上七福神搭寶船的形象與八仙過海類似,也有學者認為七福神是由中國八仙而來。

【形象來源】

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采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後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其中有將軍、皇親國戚、叫花子、道士等等,並非生而為仙,而且都有些缺點,例如漢鐘離袒胸露乳、呂洞賓個性輕挑、李鐵拐酗酒成性等等。八仙也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設置八仙宮,而神明廟會也有八仙出現。八仙也常出現在年畫、刺繡、瓷器、花燈及戲劇之中,相傳八仙也會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會祝壽,所以「八仙祝壽」也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的祝壽題材。民間戲曲酬神時,也經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壽》等所謂「辦仙戲」。

【八仙故事的文學作品】

宋、元以來,人們不斷把民間的種種傳說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來越豐富、離奇和神采飛揚,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總匯與頂級代表。而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出現了許多以八仙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一方面,作為道家的信徒,在書中宣揚道教宗旨,勸誡世人拋棄榮華富貴,割舍骨肉親情,經受磨難、考驗,以追求得道成仙。另一方面,則是民間傳說附著于神仙的故事,使本來面目呆板的神仙更具人情味,而活靈活現。同時,將神仙事跡跟市井生活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更加生動、貼切。這也是使八仙故事受到群眾喜愛、流傳不衰的原因。以下就是明、清以來,在民間流傳較廣的有關八仙傳說的傳記作品。

(一)《東游記上洞八仙傳》︰(明)吳元泰撰

(二)《韓湘子全傳》︰(明)楊爾曾撰

(三)《呂仙飛劍記》︰(明)鄧志謨撰

(四)《呂祖全傳》︰(清)汪象旭撰

(五)《三戲白牡丹》︰(清)無名氏撰

(六)《八仙得道》︰(清)無垢道人撰

【八仙簡介】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于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于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傳說

又稱鐵拐李,相傳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據說他本來長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碭山洞中修行。因為約定要參加老君的華山仙會,臨走時對弟子說,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則將尸殼焚化。于是留下尸殼,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來人報信母親病危,弟子們無奈就燒了尸殼。當弟子回家後,不久李鐵拐的元神回歸,無處可托。忽見林中有一餓死的人尸,則從他的前額腦門進入,站起來之後,才覺不行,趕忙從葫蘆里倒出老君所贈的仙丹,葫蘆忽然閃出金光,映出一個丑陋的形象,黑臉蓬頭,卷須巨眼,右腳還是瘸的,正在驚訝,身後忽然有人鼓掌,回頭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這時,老君制止說︰「道行不在于外表,你這副模樣,只須功夫充滿,便是異象真仙。」于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亂發,授予鐵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鐵拐還常背一葫蘆,據說里面裝有仙藥,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

漢鐘離

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鐘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復姓鐘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傳說

他姓鐘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今陝西)人,據說是東漢時期人。有關他的出生非常生動,說有一天,一個巨人大踏步的走進他母親的內室,大聲說道︰「我是上古黃神氏,當托兒于此。」頓時,只見異光數丈如烈火,隨之漢鐘離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歲的小孩一樣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寬,耳厚眉長,口方頰大,唇練如丹,乳圓臂長,更為奇怪的是他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說了一句話︰「身游紫府,名書玉京。」這一句驚動了他的父母。因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宮城,所以,以為他是神仙轉世,父母希望他長大成人多掌大權,因此起名「權」。據說鐘離長大以後,任朝廷的諫議大夫,後來奉召出征吐蕃,戰敗,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到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傳說他在唐朝的時候度化了呂洞賓,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楮,紅臉膛,頭上扎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是個閑散的漢子。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夸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傳說

據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原來是唐朝的道士,這個人擅長法術,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于汾晉之間,民間傳說他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據說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後,就派使者召見他入宮,他都不願意去。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裝死去又為去成。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派遣使者終于將他請到了宮內,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玄宗準備將他女兒許配給他,他唱道︰「媳婦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終也沒同意這門親事,懇辭還山,走到半路,死于衡山蒲武縣。弟子說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當地建棲霞觀以奉祀。民間傳說他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游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後來民間的名言「騎驢看唱本」就源于此。他所乘的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折疊如紙,放在箱子里。白天騎得時候,用水含在嘴里噴灑一下,就又還原成一天驢。後人題詩︰「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張果老這故事啟示我們做任何事情,盡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後,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後。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岩,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後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余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鐘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

[1]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于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采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生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于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佔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佔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于佔卜的民間女巫。

傳說

八仙唯一的女仙,據說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則天時期,出生時紫雲繞室,頭頂上有六道毫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15歲時,夢見神人教她食雲母粉,于是輕身如飛,往來于山頂之間,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親。後來闢谷,言語異常,武則天听說後,派使者召請,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說在唐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天。還有一種說法是,何仙姑13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後不饑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村里的人奉為神明,專門建樓供其居住,後來呂洞賓度其成仙。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138看書網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臥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而且頗具仙意。其一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于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傳說

本為男子,但在造像中或戲曲中常常女裝打扮,手提花籃,據說他本是赤腳大仙降生,原來是一名游方的道士,常穿破爛的藍衣裳,系著一條3寸多寬的木腰帶,一腳穿靴子,一腳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臥于雪地中,氣出如蒸。經常手持3尺多長的大拍唱板,在城市里邊走邊唱,帶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隨看他,人家把銅錢給他,他卻用長繩穿起來,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頭看一看。有時見到窮人,就把銅錢送給他們。他不停的周游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後來他踏歌于濠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簫聲,忽然輕升雲中,拋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日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工嵯峨!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佷子(有說佷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于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佷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佷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佷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佷,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佷,五代時即被仙化。

傳說

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長笛的英俊少年。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138看書網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佷子。傳說,漢丞相安撫有一女兒,名叫靈靈,才貌雙全。已許配韓湘。但是漢帝想把她婚配與皇佷,安撫堅決不同意。漢帝大怒,將韓湘罷官發配。靈靈悲郁而死,韓湘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鐘離權和呂洞賓的點化,又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年喪父,由叔父韓愈撫養。長大後又得鐘、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極力反對,訓斥他。韓湘子因此而出家,隱居于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為八仙之列。後來,韓湘子屢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韓愈,但韓愈多次不悟。後來,韓愈被降官到了潮陽,路經藍關,雪擁不前,凍埋雪中。湘子趕來相救,並指點度化。韓愈最終感悟,也修道成仙。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于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傳說

這位神仙的形象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傳說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後的長弟,名景休。他天資淳善,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為他的弟弟驕縱不守法,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于是隱跡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奧的道理,過了10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鐘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人,他們問︰「听說你在休養,所養的是什麼呢?」答道︰「養道。」仙人又問︰「道在哪里?」曹國舅舉手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里?」曹國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著說︰「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經頓悟道之真義了。」于是傳授他還真秘術,點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團隊。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他一塊金牌,後來過黃河時沒有船費,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呂洞賓,與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暗八仙」或八寶,常出現于刺繡、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暗八仙為︰

芭蕉扇(鐘離權)

葫蘆(鐵拐李)

花籃(藍采和)

荷花(何仙姑)

劍(呂洞賓)

笛子(韓湘子)

魚鼓(張果老)

玉板(曹國舅)

【八仙排序】

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相沿至今,再無變動。

【神話傳說】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于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于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鐘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于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于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余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因為鬧過海,沿海人們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發業奉呂洞賓為祖師爺,相傳陰歷四月十四的所謂呂祖生日,各地理發業一般要熱鬧一番。民間祝壽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歡樂氣氛。

【十二金仙】

道教十二金仙是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的十二弟子︰廣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黃龍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靈寶**師、懼留孫、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南極仙翁是元始天尊的得意弟子,但不是十二金仙。

此外雲中子實力與廣成子、赤精子差不多但是沒有困在混元金斗,也沒有後來廣成子等十二人在九曲黃河大陣中消了頂上三花和心中五氣,因此雲中子雖然實力強大,但不是十二金仙。

【簡介】

?廣成子

道場︰九仙山桃源洞

主要弟子︰殷郊

法寶︰番天印、落魂鐘、雌雄劍等

?赤精子

道場︰太華山雲霄洞

主要弟子︰殷洪

法寶︰八卦紫壽仙衣、陰陽鏡、水火鋒等

?懼留孫

道場︰夾龍山飛雲洞

主要弟子︰土行孫

法寶︰捆仙繩等

?太乙真人

道場︰干元山金光洞

主要弟子有︰哪吒、金霞童兒

法寶︰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火尖槍、金磚、風火輪等(均贈與哪吒)。

?文殊廣法天尊(後為文殊菩薩)

道場︰五龍山雲霄洞

主要弟子︰金 

法寶︰遁龍柱(七寶金蓮)(贈與金 )

?普賢真人(後為普賢菩薩)

道場︰九宮山白鶴洞

主要弟子︰木 

法寶︰太極符印、吳鉤寶劍(贈與木 )

?慈航道人(後為觀音菩薩)

道場︰普陀山落伽洞

法寶︰清淨琉璃瓶

?玉鼎真人

道場︰玉泉山金霞洞

主要弟子有︰楊戩

法寶︰斬仙劍

?道行天尊

道場︰金庭山玉屋洞

主要弟子有︰韓毒龍、薛惡虎、韋護(即韋馱)

法寶︰降魔杵(贈與韋護)

?清虛道德真君

道場︰青峰山紫陽洞

主要弟子有︰楊任、黃天化

法寶︰五火七禽扇(贈與楊任)、莫邪寶劍(贈與黃天化)、攢心釘(贈與黃天化)

?黃龍真人

二仙山麻姑洞

黃龍洞是黃龍化身黃龍真人修煉成道之所。

?靈寶**師

崆峒山元陽洞

【影響】

另外十二金仙為闡教十二金仙,鴻鈞大弟子盤古開天地,功德無量,身隕後元神所化一道清氣為三清,立人教、闡教、截教,和在一起稱盤古正宗,為道教,又稱玄門。後來封神中截教滅,道教就只有人教和闡教。

【各種說法】

十二金仙的說法大概是在《封神演義》這本小說面市之後才出現的。小說中說是元始天尊的十二個主要弟子。後來的道教經典接受這一說法,不過各經典中的說法並不一致,有的有靈寶**師,有的又有黃龍真人,有的又有玉鼎真人。金仙是道教對神仙的層次的一種區分。是層次最高的神仙,按道教說法,相當于佛了。

其中廣成子、赤精子、靈寶**師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而太乙真人是著名道教大神東華帝君的化身。還有一部分是著名的古神仙,象清虛道德真君、道行天尊、雲中子等。最後一部分是佛教和道教互相影響之後,道教吸收的佛教神靈,象文殊廣法天尊就是文殊菩薩。普賢真人是普賢菩薩。慈航道人是觀世音菩薩。懼留孫和燃燈道人就更厲害了,分別是過去七佛中的兩位,連名字都沒有改。

【福祿壽三星】

福、祿、壽在民間流傳為天上三吉星,福寓意五福臨門,祿寓意高官厚祿,壽寓意長命百歲。中國民間喜歡將三星作為禮儀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長壽的祝願。福祿壽水晶由各種色澤不同的發晶組成,以代表喜慶的紅綠黃三種顏色的水晶為主,正寓意「福祿壽」吉祥之意。

福祿壽的傳說

中國民間崇拜的福神、祿星、壽星的合稱。又稱福祿壽三星。據傳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後逐漸人格化,一說源于五斗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祿星原為文昌垣的第六星,後被賦予人格,附會為張仙。一說張仙為五代時在青城山得道的張遠霄,一說為後蜀皇帝孟昶,即送子張仙。壽翁亦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中的頭二宿,為列宿之長,故曰壽。另一說為南極星,在船底座,故壽星亦名南極仙翁。明清以後民間常將福祿壽三星一並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為福星執如意居中;右為祿星,作員外打扮,懷抱嬰孩;壽星在左,廣額白須,捧桃執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