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但是,他到底是什麼神?史料、文獻中找不到。
目前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星」;有的說是「太乙」;有的說是「戰神」;有的說是「伏羲」;有的說是「春神」;……沒有公認的解答。
根據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和戰國楚墓竹簡中最高的天神「太」(即「太一」)。「東皇太一」可能就是屈原根據楚人祭祀中最高的天神「太一」,加上祖先「東皇」,而創作出來的上帝和祖先合一的天神。他既不是沅、湘之域「祠辭」中原有的天神,也不完全是《高唐賦》和楚墓竹簡中的「太一」。
詩文開始,寫供神的鋪設,「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鏘鳴兮琳瑯」。寫祀神典禮的開場︰當此吉日良辰之時,特此恭謹地將娛樂東皇太一。寫祭神者佩劍服玉,手持瓊玉之芳,禮容極為恭肅。「瑤席兮玉?,盍將把兮瓊芳。」顯示其典雅、高貴。「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用最好的祭品來敬事天神,蕙、蘭、桂、椒,是屈原詩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潔的象征意義。「揚桴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則寫以鐘鼓、竽瑟、歌唱、舞蹈來娛樂天神。「安歌」、「浩倡」,又繼之以舞,靈巫艷裝,香飄滿堂。最後「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各種樂調紛繁交響,達到**,上皇欣然樂康。
《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是「屈賦」中,最為隆重、莊肅的一篇。其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
看不到夏啟時代,縱放男女**的內容;與充溢愛情、頗具野氣的二《湘》、《少司命》、《河伯》、《山鬼》比較,也顯得缺乏生氣。就其「莊肅」而言,與《詩經》《商頌.那》反而比較接近。
【星名】
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經》說太一星在紫宮門外天一星南。紫宮是北極星所在的天區,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寫作「泰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索隱︰「……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天官書》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作為北極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書》中保存的黃帝時代觀念很明顯,但在神中,黃帝並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指終南山,也寫太乙、太壹。張衡《西京賦》︰「天前則終南、太一」注︰「《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
太一作為抽象名詞,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禮?禮適》疏)。《淮南子……詮官》開篇說︰「洞同天地,渾沌為補,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于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萬物產生于太一,與《聖經》相似,《聖經》講「道」為上帝的意志,中國古人講「道」是自然規律。道家把「道」說得很深奧。《莊子?天下》︰「建之以有無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年代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強調了太一與水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此篇並非道家文獻,但是對于中國古代宇宙觀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太一如此尊貴,是與一位被遺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開的。《盤古王表》載有「泰壹氏」。其事跡不可考。《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太帝使**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泰皇。一雲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貴,與天神中北極神太一最尊貴相應。參照軒轅氏與軒轅星座的對應關系來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學實踐決定了北極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為太昊,或與之有關。《楚辭?九歌》有《東皇太一》,一般認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系辭》用卦的變化象征天地的變化。「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卦象與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論基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朱熹說︰「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天之主宰即北極神太一。北斗斗柄春分指東,立夏指東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時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節,這個規律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斗旋轉,北極星不動(太一常居),這一現象與遠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廣場有共同之處。北極神得名于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稱號,被後人紀念而加在北極神身上。由于北極星的特殊地位,後來升天為神的聖王再也沒有人超過太一氏。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王大有先生認為太一神為伏羲,雉入淮為蜃,實際上是辰(震)。馬王堆帛書「震」作「辰」,辰為龍。太昊龍圖騰,「帝出乎震(辰)」與「我姬氏出自天黿」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龍為圖騰,辰又為觀象授時的基準,「北辰亦為大辰」(《公羊傳》)。太一神從震位經一周天,正走過八卦的方位,是《說卦》的天象依據。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出土九宮式盤,銘文為︰「冬至汁蟄四十六日廢,明日立夏。立夏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廢,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廢,日明(明日)秋分。秋分倉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宮的日期正當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節氣。這八個節氣與八卦對應的實物即所謂的「八角星」圖案八卦歷圖河圖洛書。太一神巡行的起點是冬至,與《說卦》不同,但周而復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為神名永載史冊,其作為人的一面湮沒在漫長的歲月中,然而從其至尊的地位和作為「道」的代稱,不難想見太一氏的非凡作為。
【太一】
太一,或作「大一」、「泰一」、「太乙」,至大為一。包含多個意思,可以指︰
*道。《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元氣。《禮記?禮適》疏︰太一,「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
*太一神名。《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易緯干鑿度》鄭玄注雲︰「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王逸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或謂東皇泰一,居北辰而眾星拱之。
其他以太一命名者,有如太一教、太乙真人等。
【太一原則】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哲學範疇。
太一,或作「大一」、「泰一」、「太乙」,至大為一。包含多個意思,可以指︰
道。《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元氣。《禮記?禮適》疏︰太一,「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
太一神名。《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易緯干鑿度》鄭玄注雲︰「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楚辭?九歌?東皇太一》王逸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天皇大帝即昊天上帝,或謂東皇泰一,居北辰而眾星拱之。
其他以太一命名者,有如太一教、太乙真人等。
中國古代「太」又寫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太一」即老子所謂「道」,又稱為「無」。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都是「有」。他的「道」的學說具有否定上帝創世說的含義。在《呂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質本原。《大樂》中說︰「音樂……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又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這個「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氣」,即精細的原始物質。在《禮記》中「太一」也指元氣。《禮記?禮運》說︰「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孔穎達認為「大一」即「太一」,「必本于大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太一」範疇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世界的統一性和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過程的認識。漢武帝時,「太一」被封建統治階級塑造成「天神之尊貴者」。
【常先】
千百年來,不論是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還是在藝術表演的舞台上,都離不開鼓。甚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鼓。鼓,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斗志,鼓舞人們奮勇前進!可是,第一面鼓是誰制造出來的呢?
傳說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有一天,王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賈齊的年輕人,無意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賈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賈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王亥的馬听到這聲音,一受驚,沖出木欄,全部跑掉了。王亥氣沖沖地趕來,一把抓住賈齊就打,邊打邊問賈齊敲的是什麼。這時,常先趕來,把兩人勸開,問明了情況,才恍然大悟。原來,賈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叫賈齊趕快幫他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里面是空的。他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听。他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把里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動。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鼓」。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凶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愁。她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只好托夢給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里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只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刮風便是下雨;兩只眼楮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雷獸。它整天在海里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臥,以爪擊月復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九天玄女還說︰「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里的事告知黃帝。黃帝听罷,命應龍、大鴻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根。傳說地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把80面夔年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的軍隊沖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作「戰鼓」。這種鼓至今還在黃陵縣民間沿用。
【防風氏】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于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于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考古發現】
歷史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甚多,學者、專家綜述良渚文化時考證「良渚王國」,就是和傳說中的防風差不多的時期。良渚文化出土最顯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鉞、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稱為當時世界上的極品。
【防風氏的歷史】
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廣韻.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濕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縣)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
【傳說故事】
《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按《史記》記載蓋本于此。)意思是防風開會遲到,大禹借此把他殺了。其實防風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大禹的嫉妒,借此把他殺了。在後世的記載中,德清三合鄉一帶有祭祖的風俗,並建有防風廟,即農歷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舉行防風王廟會。《述異記.卷上》︰「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發而舞。」在防風神話中提到防風氏是吳越地區亦神亦人的頂天立地的治水英雄,是能安邦立國、護佑生民,福澤吳越的祖先神,也是忠于職守,嫉惡如仇,幫助大禹掃除奸?的大忠臣,是幫助大禹制訂法律的法治元勛,文化英雄,防風是被大禹錯殺的,不久大禹為他平反昭雪,並親自拜祭。
防風神話的發現是新石期四大神話發現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他傳說】
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
解余子在湖島,防風視作眼中釘。解余子三言二語擊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難填,得此良醫如天降神人,奉為上賓。防風大怒,拂袖而歸。
防風氏居住封山,是汪罔氏的一支。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
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布;下者下渚,湖面廣闊,汀渚甚多,水漲汀沒,水落渚現,湖蕩四周多蘆葦。防風建屋在湖中豸山、一個方圓幾十丈的渚洲上,統領著散布于山麓和汀洲的百多戶族人。
防風氏族不大,防風的影響可不少,他本人個子大,氣力大,相傳,共工撞斷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風身材高大,用雙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墊坑窪,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擠進大海。其神勇可嘉,鄰近諸邦國俱奉為酋長。
防風有三個女兒,大女玉兒嫁茅山大東氏族長柯岩,二女仙兒嫁具湖尤苗氏族長水滸,小女可兒,年滿十六,生得文靜儒雅,無論身材、性格都和父親防風恰恰相反,防風遇事哇哇大叫,可兒只放在心里,考量著對付,言語甚少,行事很多;防風神勇亮相在外表,可兒技藝藏在身內,不到時候不出手。光看外表,可兒是春風楊柳,弱不禁風,而實底子,可兒敢與虎斗龍博,無所畏懼。
防風可以對大女、二女任意使喚,獨怕惹這個小女生氣,可兒不跟你頂嘴,生氣了就出手,縱橫馳騁,防風大個子也難以招架。
樹有根,水有源,可兒來到人世不一般,這要從可兒的娘說起。
當初社會,沒有醫學護理條件,婦女懷孕听天由命,難產者甚多。當時也談不上科學,族中巫師是代表天上的神,兼職醫生、護士。
防風的第九個老婆名叫涯草,來自海島,聰慧靈明,技藝高超,極得防風的喜愛,相見恨晚,把前面幾個老婆棄置一旁,集恩愛于一身。
年輕時的防風四海為家,有了涯草之後,收斂了不少,在家時候多,卿卿我我,形影不離,必得出外,也只帶著涯草,雙宿雙飛。
如此這樣,年長月久,惹得前面幾個老婆大生嫉妒,大為生氣,她們也是好人家的女兒,族長、首領的千金,豈肯認低罷手。八人相約毀謗、嘈嘻、擠弄涯草。同一個老公,同一幢房屋,低頭不見抬頭見,涯草雖然得有防風庇護,身藏技藝防身,但是眾口鑠金,不免生受了許多的惡氣。
涯草懷孕,惡氣纏綿不散,貯積月復內,造成胎大難產。
孕期過久,肚子的孩子遲遲不肯出來,涯草氣悶難當,經常感到呼吸不足,頭腦絞痛,有一種生不如死的味道。想想自己空有一身本領,遭遇排擠;想想自己如鳥入籠,沒有展翅飛翔的機會,一口憤憤不平怨氣,堵塞心田,昏死過去。
族中巫師剖月復取出遺世胎兒。
胎大兒小,胎衣包裹著澎漲的臭氣,嬰兒瘦削,奄奄一息,巫師問防風要不要留這個小性命在世,防風八個老婆一齊反對。防風已有二個女兒,要是個男的,他無論如何要搶救成活,又是一個女孩子,他心里也生猶豫。
此時,刮起一陣大風,飛沙走石,對面不見人影。
片刻,風止沙停,在場之人個個吃驚,嬰兒消失,哭聲遠逝,原先嬰兒置放處,留下玉鋮一枚。防風拾起玉鋮細細一看,只見是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涯草亡命,女嬰失蹤,接連失去二個親人,傷心的防風把神像玉鋮一直藏放身上。
此後,防風遠離,把全部精力投放在為族人、為百越多做好事、多作貢獻,治水,種稻,得一方百姓贊譽的好口聲,帝堯封他為侯,防風不受。
防風氏先人原居住太行山東,黃帝殺滅蚩尤,跟隨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死的死、傷的傷,逃散四方,防風氏後裔避居越土,代代相傳對中原怨憤的情緒。
越土靠近大海,早期就有先民辛勤開發。海浸大難,部分越人遷涉海外、部分越人遷居內地,存留越人部分「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由于分散居住丘陵盆地,形成眾多小邦方國,史稱「百越」。
防風氏和百越聯姻,結成親家,安居封山。
十多年之後,有海客來訪防風,言及其小女將回家門,防風大奇。自大風刮走嬰兒,歲月變遷,幾已忘卻,突然聞听佳音,是喜是悲,無從說起。
一日,風和日麗,防風正閑坐無聊,有獵人來報,有只斑斕餓虎叼走族人小孩,防風大怒,操起棍棒,帶人眾追去。禺山那邊白日里傳來虎嘯猿啼,禺山有虎窩,族中獵人少有登臨。老虎不進封山,防風不去管它,今日傷害族人,豈肯與它罷休。
沿途又匯聚了不少族人,一齊奔赴禺山深處。
眾人在一崗頭,驚駭而立,只見下方山谷平野,二只吊楮白額的黃毛大虎和一個頭梳兩髻的小丫斗在一起,兩虎一人竄跳縱躍,土揚石飛,樹折草斜,旁邊荊棘叢中,還有幾只小虎,虎視眈眈,候機下手,那一邊地上,族人小孩,躺倒不動,傷死無知。
站在山崗上的族人,少見如此場面,膽子小的嚇得通身豎起了雞皮疙瘩,膽子大的也為那斗虎小丫提心吊膽,這小孩,你再能也太魯莽啦。
防風從身邊獵人手中取過弓箭,運起神力,「嗖!」「嗖」連發數箭,有一箭射中一只小虎,小虎號叫,倒地翻動不止,二只大虎置之不理,發狠向小丫猛攻。
小丫瞥見崗上來人,倍增勇氣,死命相博,雙手兩把玉刀迎對八只虎爪,八只虎爪已有七只淌流血腥。
防風飛身躍下,眾人點燃柴火,大聲喧嘩,攀岩滑壁紛至沓來。群虎驚恐,四散奔逃,防風會同小丫截住一虎,眾人團團圍住,吶喊助威,棍擊刀戳,終于把畜生弄翻在地,有人找來粗藤,把虎足成雙縛牢、扎實。
那地上的小孩已經被隨同而來的娘親抱起喚醒,對著小丫千謝萬謝。
防風看那氣喘吁吁的小丫,面熟得很,兩只發髻松散不少,烏雲似的黑發飄蕩額前腦後,一張櫻桃小嘴里露出潔白的細牙,臉如初開芙蓉,臉上一雙水汪的眼楮射出凜凜的光芒。一身上下圍裹著鹿皮獸衣,合身適體,干淨利落。看著他,防風不由得不想起涯草,窈窕的身材芙蓉般的臉,像得如一個模子里印出的二個人物。
眾人七嘴八舌地盤問小丫,小丫閉嘴無答。防風瞥見小丫腰間吊縛一物,似曾相識,定神一看,這不是自己懷藏十多年的玉鋮,急忙模進胸懷,其物尚在,取出觀看︰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小丫也已看清防風手中之物,摘下腰吊玉鋮遞交防風,眼眶滿盈淚花。
眼前這小丫是我丟失的女兒?防風一時瞧瞧小丫,一時看看手中二塊玉鋮,突然發瘋似的抱住小丫舉過頭頂,口中大喊︰「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女兒。」
眾人從發呆中清醒過來,齊聲歡呼,山搖地動。
【防風氏死因】
古代君位的傳承,有德者居之;父傳子並非不可,但前題是兒子有德。故此,堯傳位于舜,舜傳于禹。但到禹的時代,社會形態已邁向奴隸社會。由黃帝到大禹的喪葬可見部落領袖的質樸正在消失。這種條件下,首領在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傳給兒子啟。啟也是才德兼備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風氏威望更高。
大禹會盟諸侯,防風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為了救助災民才失期後至,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話沒說就斬了防風氏,其心昭然。
《國語.魯語下》說︰「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就是說在這次會合氏族部落首領時,防風氏族部落的首領晚到一步,禹就殺了防風氏首領。禹已經掌握著可以置單個氏族部落于死地的軍隊。所以這一次殺防風氏,而且當著所有氏族部落首領的面殺防風氏,就是要殺雞給猴看,就是要殺一儆百,就是要一改過去一盤散沙、每個氏族部落首領都有相當大的**性的局面。由此,各個部落的首領自然見禹而膽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禹真正實現了號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諸侯,伐屈驁,攻?魏,而萬國定。」按此禹殺防風,乃是立國之綱紀,以警戒諸侯。
【防風氏的骨頭】
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佔領了越國的都城會稽,得到越國珍藏的大骨頭。那骨頭實在太大了,光一節骨就要用一輛車來裝。吳國佔領軍不知道這骨頭是啥玩意,就是問起越國人,他們自己也鬧不明白。
吳國國君就派遣使者,帶了這根大骨頭,驅車來到了魯國,請教博學多才的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魯國有關官員獻上了厚李,打通關節,才見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禮,一听特使駕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設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讓人用車裝來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問孔夫子,說︰「請問,這根骨頭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細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听說過一段往事。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後,召集群臣在會稽山1開大會,有個叫防風氏的遲到了,大禹命令將他斬首示眾。2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可以裝一專車,就像這骨頭差不多。」3
使者听了,暗中稱是,又問道︰「那麼你說的群神又是誰呢?」孔子說︰「這很簡單,有各種神。守名山大川,能夠與風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諸侯,他們都是屬于天子管轄。」
那使者為孔夫子的博學所嘆服,又提出了最後一個關鍵問題︰「請問先生,那麼防風氏又是守什麼的呢?」孔子答道︰「你听我慢慢說吧,防風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之山。他們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風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長狄氏,現在則為大人國。」使者又問︰「那大人國有多高?」孔子說︰「僬僥氏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國個子高,也只能高于他們十倍,大概三丈吧,這是人高的極限了。」
吳國的使者听了,真有點像丈二和尚--模不著頭腦。但是,他越是听不懂,越是欽佩,連聲贊揚說︰「好!好!到底是聖人啊!」
說實在的,孔夫子的回答真是謬誤百出,自相矛盾。在中國,有這麼一種傳統觀念,知識與年紀成正比,越老越是有知識。知識又是名人或有權者的專利品,越有名越有權越有知識。其實,孔夫子並非這方面的專家,他的回答勉強只能打個及格,只是模到點邊而已。
相反,明間流傳的防風氏事跡,听起來怪誕不經,倒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據一本叫《述異記》的古書記載,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建有防風廟,里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一眉一目,足長三丈"的怪模樣。而且,當時四川南中一帶有姓防風氏的,就是他們的後代,都張的很高大。另一本古書《博物志》,則說「大人國」的人,懷孕三十六年,生下來就是白頭發。他們很高大,只能乘雲而不能走路,因為他們是「龍」類之人。
據專家們研究,從世界範圍看,巨人遺骨的故事多與巨獸化石有關。這種化石被初民發現,他們不明白就里,做了描繪,敘說及夸飾,神化,產生了許多巨人的傳說。甚至,連近現代人也免不了這種幻覺與想象。據說中的亞當,夏娃都是巨人,有位天主教神父利用巨獸化石,用解剖學的方法,竟然計算出亞當身長一百二十三尺九寸,夏娃為一百一十八尺九寸九分,真實言之鑿鑿,煞有介事。
應該說,被稱為"防風氏"的巨骨定是巨獸化石,而可能性最大的,則是遠古時代的恐龍化石。從中國的考古發現看,四川省合川出土的恐龍化石最多,這與有防風氏,似乎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這個部族的人可能長的比較高大,又以出土的恐龍化石為自己的祖先,進行夸飾,于是,產生了許多神奇怪誕的傳說。
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編磬磬虛的長頸龍,其形象極似恐龍。江蘇銅山縣洪樓出土的漢畫像磚雙體闕上的長頸龍也一樣。或許古人真是見過曾幸存于世的少數恐龍化石進行推想,而塑造了這中龍的形象;抑或純屬巧合,我們就很難斷言了。
【防風神茶】
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公元前2198年,中原華夏部落軍事聯盟的最高首領夏禹巡視江南,在今紹興會籍山召集各地諸侯會議。因防風氏曾勸阻並反對禹企圖破壞原始民三禪讓制度,傳位于其子啟的決定,于是禹借赴會遲到之罪,殺害了防風氏,制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樁千古冤案。防風國的先民紛紛外遷出逃,防風國也因此日漸衰微……
人們一直贊頌夏禹,卻規避了夏禹執意「開創世襲制」先例的這一重要事實。
如此看來,防風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識的斗士。我的德清外婆家豐饒的魚米之鄉,在遠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獨而自由的土地。
防風氏悲壯地乘鶴西去。只有四千年前防風古國的「烘豆茶」,仍在浙江德清一帶民間流傳至今。有學者認為,但凡「防風神茶」流傳的地區,也是防風古國所屬地域的有力佐證。
如今,在德清三合鄉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濱的防風王廟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風氏祠,再鑄防風氏塑像。祠前樹立了防風神茶記碑。碑文如下︰
【防風神茶記】
吾鄉為防風古國之封疆。相傳防風受禹命治水,勞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為其祛濕氣並進烘青豆作茶點。防風偶將豆傾入茶湯並食之,爾後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鄉風。此烘豆茶之由來,或譽防風神茶。然佐料因地而異,炒黃豆、橘子皮、筍干尖、胡蘿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較此間烘豆茶晚出。邑產佳茗著錄茶經,風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國烘豆茶發祥地之桂冠也。爰為立碑紀念,茶人蔡泉寶策劃,縣鄉領導主與其事,並勒貞 傳之久遠。
丙子十月谷旦盧前撰文郭涌書丹
從此,每逢農歷八月二十五日,自發前來祭拜防風氏的鄉人無數。
防風氏歿後,防風國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間流傳。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余里的上柏報恩寺,以及周邊許多寺廟,均受防風古國地域茶文化的影響而崇尚茶道。相傳歷代名流如陸羽、蘇軾、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過防風古國地區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游玩,考察風土民情。
然而,防風氏以性命相爭的禪讓制,在漫長的悠悠歲月中,卻已被世襲制所替代並延續四千余年。細細品嘗那微咸的茶水,咀嚼著韌性的青豆桔皮,我竟聞到了血與汗的苦澀氣味。我想防風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也許,他留下這「防風神茶」,正是以期為世人洗心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茶風味依舊,然而,防風氏的風骨卻難以尋覓。
【防風氏」為何又稱「汪芒氏」】
防風帶領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開墾荒莽,造起水田,種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過越好。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吳越一帶靠狩獵、采集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羨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領帶領部下都紛紛向防風討教好經驗、好方法。
古時候,吳越一帶都是荒山野嶺,草茂林密,交通不便。來尋找防風部落的先民,他們爬山涉水,東尋西找。一天,他們來到太湖邊的一座高山上,只見四面山巒起伏,連綿一片,只有東邊一片汪洋大水,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他們找了好久,才遇到一位從小在山里打獵的老獵人,上前問道︰「請問巨人防風氏部落在哪里?」
老獵手就朝身東邊一指,回答說︰「你們看,那汪洋一片大水的地方就是太湖,那靠近太湖南面一大片水田中閃爍著金色光芒的地方,就是防風氏部落開闢的水稻田!」「啊!好一片汪芒景象尸來找尋找防風部落的先民都神奇地贊嘆著。
防風氏對這些前來學習種植水稻的其他部落先民,都熱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將開闢水田,防治洪澇,種植水稻的經驗告訴了他們。他們回去後,開荒種田,果然莊稼豐收,生活改善了!于是他們附近部落的先民也想到防風部落去學習,向他們打听如可到防風部落去?他們都回答︰「你們只要向東走,看到一片汪芒耀眼的地方,就到了防風氏部落!」
從此,汪芒地方就成了防風部落的代名字,傳來傳去,汪芒氏也成了防風氏的別稱了,防風部落的先民覺得汪芒這稱呼也不錯,就將它作為防風氏的代號啦!
後來,防風氏被大禹在茅山殺害,防風的手下趕到茅山去,將防風的尸骨偷偷運了回來,葬在太湖南岸,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風尸體的下落就將葬防風氏之墳,稱為「汪芒氏墳」,防風氏部落也常被稱為「汪芒部落」。直到現在「百家姓」中的汪姓還以汪芒氏作為族姓的祖先。